凤栖廿一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暗香浮动评委惊

一个月的时间,在萧玉甯(苏瑾)夜以继日的学习、摸索与反复试验中,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全国调香大赛初赛作品提交的截止日期悄然来临时,她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着手中那份凝聚了她无数心血的“答卷”。

参赛的作品,是那款经过她反复改良的“芸窗清供”线香。最终的成品,虽然与她记忆中南梁宫廷御制的极品线香相比,仍有差距——香线不够纤细均匀,燃烧时的烟缕也不够稳定绵长——但其香气,却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方清雅悠远、宁静致远的神髓,又巧妙地融入了一丝现代人更能接受的柔和与清新。

她将精心制作的十支线香,用素雅的桑皮纸小心包裹,放入一个她特意淘来的、样式古朴的竹制小盒中。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夺目的色彩,只有那份返璞归真的质感,与线香本身的意境相得益彰。

更让她费尽心思的,是那份“创作理念说明”。她深知,在这个注重“故事”和“概念”的时代,仅仅有好作品是不够的,还需要能打动人心的阐述。她查阅了大量现代品牌文案的写法,结合自己对香道文化的理解,用尚不完全熟练、却力求精准典雅的现代汉语,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

她没有像其他参赛者那样,过多地强调珍稀原料或复杂工艺(因为她也确实没有),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香方背后的文化意境和情感寄托上。她化用古诗词的意象,描绘了古时文人雅士在书斋之中,点燃一炉清香,于氤氲香气中读书作画、静心养性的场景;她阐述了“芸窗清供”香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哲理,以及各种天然香料所蕴含的“香性”与“香德”;她更强调了这款香所追求的,并非浓烈刺激的感官愉悦,而是一种能与使用者内心产生共鸣、带来片刻宁静与安顿的“意境之美”。

“此香,非为炫技,非为悦人,乃为悦己,为静心。愿此一缕幽香,能于喧嚣尘世中,为君辟一方‘芸窗’,供养片刻清净……”文案的结尾,她如此写道,落款署名:苏瑾。

当她将这份凝聚着千年智慧与现代求索的作品,通过那个叫“快递”的神奇方式寄往京城大赛组委会时,心中既有忐忑,也有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

接下来,便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

初赛采用的是盲审制度。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份参赛作品,被隐去姓名和背景信息,编号后分发给由资深调香师、香料专家、品牌代表以及文化学者组成的评委团进行评审。

评审的过程,远比萧玉甯想象的要……枯燥和严苛。

评委们每天都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款香气各异的作品。其中大部分,都遵循着现代香水的创作逻辑——前调、中调、后调层次分明,香气结构或清新明快,或馥郁浓烈,或温暖性感……虽然也有不少佳作,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调香功底和一定的创意,但闻得多了,便难免有些千篇一律,缺乏真正让人眼前一亮、或者说……“闻之忘俗”的惊喜。

“嗯,这款柑橘调做得不错,清新自然,很有夏日感,商业潜力很大。”一位来自国际香精香料公司的评委,在一个样品试香纸上写下评语,给了个不错的分数。

“这个玫瑰乌木的主题,有点老套了,虽然用料还算扎实,但没什么新意。”另一位独立调香师评委摇了摇头,分数给得相对保守。

“又是甜腻腻的傻白甜花果香……现在的年轻调香师,能不能有点追求?”一位以风格犀利著称的香评人评委,毫不客气地给了一个低分。

评委席上,还有一位特殊的评委——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古籍与香文化研究专家,顾老先生。他与其他评委不同,对那些结构复杂、气味浓烈的现代香水似乎并不太“感冒”,反而对一些带有东方元素、气味相对内敛的作品更感兴趣。但他常常在闻过之后,失望地摇摇头。

“这个所谓的‘禅意’主题,不过是堆砌了些檀香、焚香的元素,空有其形,未得其神。”

“这款号称用了‘宫廷秘方’的香膏,脂粉气太重,俗了。”

“可惜了这几味好药材,配伍失当,反而互相掣肘,未能发挥其本真之性……”

顾老先生的要求极高,打分也最为严格。他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一种失落已久、只存在于古籍记载和想象中的东方香韵。但寻觅多日,始终未能如愿,眉宇间的失望之色也越来越浓。

直到某一天,编号为“G-302”的样品被送到了他的面前。

那是一个朴素的竹盒,里面是用桑皮纸包裹的十支深褐色线香。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却透着一种返璞归真的雅致。

顾老先生取出一支线香,置于香插之上。线香的品相并不完美,粗细略有不均,表面也有些毛糙。他微微蹙眉,心中并未抱太大期望。

他用火柴(他坚持用火柴点香,认为打火机的气味会破坏香气)点燃线香顶端,待火苗熄灭,一缕细细的青烟袅袅升起。

起初,是一股略带生涩的、混合着草木与微弱烟火气的味道。顾老先生经验丰富,知道这是线香刚开始燃烧时的常态,耐心等待着。

渐渐地,随着线香稳定燃烧,那股真正的香气开始弥漫开来。

那是一种……难以用语言精确形容的香气。

它不像现代香水那样,有明显的前中后调变化,而是一种更为整体、更为悠长的韵味。

主调是檀香的醇和温润,但不似市面上许多檀香制品那般甜腻或干燥,而是带着一种沉静的、如同古老寺庙梁柱般的岁月感。

其间,又夹杂着降香的微辛与穿透力,如同山间清泉,于沉静中带来一丝灵动。

更妙的是,还有一些若隐若现的草药清香——白芷的辛香、甘松的土木气息、零陵香的独特芬芳……它们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巧妙地融入其中,如同水墨画中的淡彩,丰富了香气的层次,增添了一抹清苦的回甘。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那醇和与清苦之间,还隐隐透出一丝极淡、极清凉的气息(来自“冰片”),如同夏夜荷塘上的月光,瞬间提升了整个香气的格调,使其在沉静之中,又带着一种空灵的禅意。

整个香气,醇和、清雅、沉静、悠远,没有丝毫的甜腻与脂粉气,也没有咄咄逼人的侵略性。它就像一位饱读诗书、气度雍容的隐士,于深山幽谷之中,独自品茗、抚琴、观云。

顾老先生怔住了。

他研究香文化数十年,品闻过无数古今中外的香品,却从未闻过如此……贴合他心中对“东方书卷气”想象的香气!

这不就是……不就是古籍中描绘的,那种伴随文人雅士读书、静坐、修身养性的“君子之香”吗?!

他连忙拿起旁边的样品文案,仔细阅读起来。

当看到“芸窗清供”这个名字,看到那段化用古诗词意象、阐述香方哲理、描绘文人雅趣的文字时,他更是激动得手都微微颤抖起来!

对!就是这种感觉!香气与文字意境完美契合!这绝不是随便堆砌香料就能达到的境界!这背后,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香事精髓的深刻理解!

“妙!妙啊!”顾老先生忍不住低声赞叹,浑浊的眼中放出异样的光彩。他毫不犹豫地在评分表上,给出了一个迄今为止的最高分!

旁边的几位评委注意到顾老先生的异常激动,也纷纷好奇地凑过来,取了“G-302”的样品试闻。

“咦?这味道……确实很特别啊!”那位国际香料公司的评委有些惊讶,“没什么冲击力,但是很耐闻,越闻越舒服。”

“结构很简单,几乎没什么变化,但整体的平衡感和意境营造得非常好。”独立调香师评委也点头称赞,“有种……老派文人的风骨。”

“哼,故弄玄虚。”那位犀利的香评人评委虽然嘴上不饶人,但鼻子却很诚实,忍不住又多闻了几下,“不过……确实比前面那些妖艳贱货强多了。”

虽然评委们的口味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对于“G-302”这款作品所展现出的独特性、高品质以及深厚的文化意境,却达成了一种罕见的共识。它就像一股清流,在一众或华丽、或甜美、或商业化的现代香氛作品中,显得如此卓尔不群,令人耳目一新。

最终,在初赛评审结果汇总时,“G-302”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评委们(尤其是顾老先生)的高度评价,毫无悬念地获得了高分,顺利跻身复赛名单!

当复赛入围通知通过邮件发送到“苏瑾”的手机上时,萧玉甯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

成功了!她竟然真的成功了!

她凭借着那些残缺的记忆、简陋的工具和替代的材料,在这个完全陌生的时代,让那缕来自南梁宫廷的幽香,获得了认可!

巨大的喜悦和激动冲击着她,让她忍不住在空无一人的宿舍里(林小满去上课了)转了个圈,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这一刻,所有的辛苦、委屈、不安,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她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不仅仅是解决生计的希望,更是证明自我价值、传承文化的希望!

然而,喜悦过后,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

复赛通知上明确写着,复赛将在半个月后于京城举行,形式为现场作品展示、创作理念阐述以及评委问答。

这意味着,她不仅要带着她的香品去往那个她从未去过的、这个时代的“京城”,还要当着所有评委和观众的面,展示她的作品,阐述她的理念,并回答可能出现的各种刁钻问题!

这比仅仅提交样品要困难得多!她需要面对面地接受那些专业人士的审视和拷问!她那半吊子的现代汉语、她那无法解释的技艺来源、甚至她那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在现场暴露无遗!

而且,去京城需要路费、住宿费……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她现在依旧身无分文!

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似乎又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

萧玉甯脸上的笑容渐渐隐去,眉头再次紧锁起来。

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但这一次,她的眼神中,却多了一份不容置疑的坚定。

无论如何,她都要去!

为了那缕跨越千年的幽香,为了那个魂牵梦绕的故国,也为了……她自己。

她必须去京城,去那个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闻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南梁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