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困境与诗的超越:中国新诗的时间抒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综上所述,虽然前辈学者对时间与新诗的关系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但尚有很多问题有待澄清。本书将从时间意识转变对中国新诗的外部影响、中国新诗的时间抒写特质等层面对这一问题做深入的探寻。

(一)研究对象的提出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从1917年至今的中国新诗,探求在20世纪中国的语境中,时间观念的嬗变与中国新诗的种种复杂纠葛。某种程度上说,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现代化,人类正经历着从“自然崇拜”到“钟表崇拜”的历史转变过程,这种转变过程中人类价值观的蜕变、精神气质的扭转,在文学特别是在诗歌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将时间和时钟放到了偶像的位置是一个历史过程。这是一段可以研究人类怎样从自然时间的时代演变到一个钟表时代的历史”。[20]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尝试从新诗的“时间抒写”这一视角出发,考量中国新诗所呈现出的现代人对“时间”的体验、意识与想象,以及这一过程中彰显的抒情姿态、审美向度等。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在具体的诗歌文本中辨识出历史演变背后的复杂“心灵史”,会得到异常丰富的历史与心理线索。这种线索的发掘与浮现,为寻觅新诗与历史的深层联系提供了入口。现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现代时间观”为根基的,从“时间观念”的角度对诗歌艺术进行探讨,可以从具体而微的细节辨析其特征,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具有某种历史反思的意味。梳理中国新诗与时间观念的关系,就是从一个更加根本,也更加独特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新诗发生、发展的历史,进而考辨中国新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过失。

(二)思路与方法

“时间”与中国新诗呈现了复杂的动态关系。一方面,特定时代语境中的时间意识会对某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它规约着诗人的内在思想,甚至在时代的转折处,会形成特定的“时间意识形态”,对诗歌写作产生重要的思想牵引作用,“五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诗歌就是明证。另一方面,诗歌作为时代的语言触觉,总是能够敏锐地表达出时代内部的“时间悖论”,要寻找某一时代的思想、精神特征,诗歌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内”与“外”的错综关系中对中国新诗的“时间抒写”进行考察,并非仅仅局限于对诗歌本身的研究,而是企图从“诗歌”与“时代”的交合或抵牾中,发掘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是如何在时代的张力中营造自身的。

要想对以上问题做深入的研究与回答,只有从“时间观念”的角度深入系统地爬梳、阐释中国新诗的产生、发展过程。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要在20世纪中国的语境中进行。在谈论中国新诗与时间的关系时,有两个重要线索,即“内”与“外”的两种制约因素。就外在的因素来说,就是要考察充溢于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对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现代时间观念以怎样的方式参与了中国新诗主题及语言、形式的建构?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与冲击?就内在的因素来说,就是要考察中国新诗对时间进行了怎样的抒写?中国新诗的时间抒写有没有特定的内在线索?呈现了哪些主题?积淀了哪些艺术经验?

相应的,在具体的论述思路中,本书首先要对中国“古代时间观”和“现代时间观”做一个对比性的探寻,在此基础上辨识现代时间观与新诗发生、发展的深层关系。然后,试图对中国新诗中的时间意识流变做一个“脉络化”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新诗时间抒写的典型主题,以及新的美学质素。在宏观的、整体性的历史梳理、主题考察、美学探测之后,尝试通过几个典型个案对其做更加细微化和深层次的探寻,试图弥补整体论述对历史丰富性的遮蔽。在具体的论述中,主要借用以下理论与方法。

第一,思想史、社会学视野与方法的借用。“思想史”视野的引入,主要是从历史的层面辨析“时间观”历史演变的线索与意义。“社会学”方法的借用,主要是基于对“语境”的重视,而非实证式的纯粹社会学方法论。因此,“思想史”构成本书论述的远景式的理论烛照,而以“文学社会学”为代表的社会学视野与方法则为本书的论述提供了可资借用的现实依据。

第二,“文学主题学”的理论与方法。本书将有限度地借用“文学主题学”的相关理论,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术语,关于主题学,本书认同这样一种描述,“主题学探索的是相同主题(包含套语、意象和母题等)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作家手中的处理,据此来了解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用意’(intention)”[21]。具体而言,是指“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22],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辨析“同一主题的艺术表现、创作心态、哲学思考、意象传统的不同并对其继承和发展进行历史的纵向研究”[23]。从“时间主题”的角度切入中国新诗,就是以“文学主题学”的理论视点对中国新诗进行观照,它展现的是一个新的研究空间。这样一种理论视点的引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对文学作品“主题”的阐发,它试图把“一般性的作品主题研究升华为一种高级的理论形态”[24],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则意味着“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25]通过以上辨析,本书的具体思路相对清晰起来,以“时间主题”为线索,将中国新诗的内在质素与外部语境进行贯通性的阐释,一方面将探求的目光聚焦在中国新诗的文本内部,试图通过一种纵向的历史的考察辨析出“时间主题”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怎样的承续与变异,以及这一主题内部诸种异质因素的博弈与碰撞,因为“同一个主题在流传演变的过程中会发生种种形态的变化,会以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得以呈现,演绎为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或者说借助于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而存在,从而使得主题本身成为隐在的结构”[26],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正是致力于发掘中国新诗历史的这种“隐在的结构”;另一方面则把探寻的视野发散开来,试图通过对中国新诗具体历史语境的考察以及对外部的整体时间观念的嬗变及其内质的分析,揭示出外在时间观念、时间体验的语境变异,如何有效地影响了现代中国诗人的时间想象与诗美锻造。

第三,“时间美学”的相关概念与方法。本书对“时间”的表征与论述虽然会涉及“自然时间”、“历史时间”以及“个人时间”等不同层面的“时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论及的是一种审美化的时间,是“诗的时间”,所以在具体的论述中会借助于“时间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在对诗歌中的“时间意象”的论述与分析中,即是从“审美化的时间”入手,但对它的借用又不局限于“时间美学”理论对“时间性”的泛化论述。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借助“文学社会学”“文学主题学”“时间美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不是循规蹈矩地按照其方法论进行阐释,而是部分地借鉴这些理论视角。理论的渗入是为了更好的对特定时代语境中的诗歌文本进行阐释,本书侧重以中国新诗的文本为依据,从“历史语境”和“诗歌文本”出发,在“内”(基于文本细读的视角)与“外”(基于社会学、思想史的视角)的交错融合中进行论述。

虽然本书总的来说是从“时间主题”的角度展开论述,但也密切关注“时间意识”对中国新诗发生、发展过程中理论建构的参与、助力作用,所以在部分章节中会涉及作为一种思想驱动力的“现代时间观念”是怎样地促发了新诗自身的理论转型与创作突破。“时间抒写”的意义是多元的,它既关涉诗歌文本的内容特质与艺术特征,还涉及文本之外的时代、个人等“语境化”的“抒写”特质。对中国新诗“时间抒写”的讨论,关涉采取怎样的讲述方式、以什么为依据来设置论述结构的问题。本书首先对中国新诗的时间抒写做大致梳理,继而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入手,考察中国新诗的“时间主题”和“时间美学”。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在遵照外在时间顺序的同时,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诗歌文本与时代语境相交织下的“时间主题”的赓续、嬗变为线索,这样会相对地确保“时间主题”叙述的逻辑性。

本书在具体的论述中,以20世纪中国新诗所呈现的时间观的演变与变异为依据,突破固有的“现/当代”的分期方式,并对此给予独具个性的阐释,以期提供观照中国新诗史的新视野。基于特定角度的“脉络化”策略,可能会使本书的叙述偏离以往的诗歌史分期,并且会在“脉络化”的过程中忽视某些重要的诗人和诗歌流派,这是研究视角的限制,也是本书要慎重的地方。新诗的“时间”指向是驳杂的,正是这种驳杂与多元的时间指向共同绘制了新诗的丰富意蕴,“脉络化”只是一种研究策略,而不具备广泛的普适性。

综上,本书的学术期许在于,通过“内与外”的交错式阐释与分析,阐明中国新诗与现代语境中时间观念的诸种复杂纠葛,以及新诗在这一过程中对生存现状的体认、表达和对生存困境的诗意洞察,为考察中国新诗史提供新的视野与方法,进而总结出富有启发性的历史经验与艺术法则。


[1]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58页。

[2] [美]罗伯特·列文:《时间地图——不同时代与民族对时间的不同解释》,范东生、许俊农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第13页。

[3] 牛宏宝:《时间意识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西方比较的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 尤西林:《心体与时间: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5] 唐晓渡:《时间神话的终结》,《文艺争鸣》1995年第2期。

[6] 耿云志:《胡适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7] [英]彼得·奥斯本:《时间的政治——现代性与先锋》,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31页。

[8] 耿云志:《胡适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9] 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四十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

[10]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版,第367—368页。

[11] 耿传明:《时间意识、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古今之变》,《文艺争鸣》2015年第9期。

[12] 李怡:《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13] 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 唐晓渡:《时间神话的终结》,《文艺争鸣》1995年第2期。

[15] 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173页。

[16] 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174页。

[17] 陈爱中:《现代时间与新诗》,《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18] 吴晓东:《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9页。

[19] 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285页。

[20] [美]罗伯特·列文:《时间地图——不同时代与民族对时间的不同解释》,范东生、许俊农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21] 陈鹏鹤:《主题学与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论文集》,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第15页。

[22] 叶绪民等:《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23] 乐黛云:《我的比较文学之路》,《中外文化与文论》第5期,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24] 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5]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等:《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

[26]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