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西亚音乐
有关丝绸之路的概念解释,已经有大量学者曾经进行过尝试和努力,由于本书的主旨集中在音乐领域,在此,笔者将这一当下热门话题划分为“丝绸之路”和“音乐丝绸之路”两个层面进行释意。丝绸之路文化与音乐丝绸之路文化应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音乐丝绸之路文化从属于丝绸之路文化,其立意与丝绸之路文化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也有相当的独立性。
“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于1877年首次提出,并广为流传至今的。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将“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富有开拓性和探索性的创举作为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其中的意义主要在于:在张骞出使西域后的欧亚大陆上,由东往西依次并立起了汉朝、贵霜、安息与罗马四大帝国,它们的崛起不但昭示着东方史上首次地区性的大国鼎立,也逐步将人类文明带入了历史上首个互通的“全球化”时代。而所谓“丝绸之路”,便是勾连当时这几大帝国文明之间交通的主干道,其作用之于当时,就好比铁路、航空、航海及电子互联网等工具之于现代,可谓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互动的主要途径。而对于“丝绸之路”这条通道的叙事与探索,也息息相关于古代东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所有分支,音乐自然也不可例外。
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开启于公元前2世纪,直至公元8世纪中叶后趋于衰微。其地理覆盖范围大致为东起“西汉都城长安,向西一直延伸至地中海东岸的安都奥克一带”[1]。又因这条通路沿途经过的西亚、南亚印度、中亚及今中国新疆等地多为荒原或沙漠地带,仅靠沿途少数零星的绿洲维系水源和生机,故学界也将其称为“绿洲之路”(the Oasis Route),其意义主要等同于狭义的,或者说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从而区别于广义丝绸之路所包含的更广阔的草原丝绸之路(the Steppe Route,公元前1000年—公元1世纪),以及伴随郑和下西洋和大航海时代开启所连通的海上丝绸之路(the Sea Route,始于15世纪—16世纪)。本书所述内容主要是与狭义的陆上丝绸之路相关。
从“丝绸之路”的字面含义上,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丝绸类物品在这条贸易通道上的重要性和显著地位。借由这条道路,中国的丝制品被大量向西运输,据史载,甚至在丝路最西端的希腊、罗马一带,也曾设有专门买卖丝绸的市场,丝绸在丝路沿线的普及程度遍及王宫显贵和贫民百姓。[2]
然而,语言从不该仅仅是唯名的,而应有其自在内涵,“丝绸之路”之称由欧洲人提出,其以丝绸命名却只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首先,从路的概念来看,丝绸之路中的“路”并非单纯实体的一条“路”,而是连通东西的多条错综复杂的网络。它不是大自然创造、人类开垦的道路,而是人类经济、文化交融的文明之路。另外,在这条通路上除了丝绸之外,西方的玻璃制品、毛制品、葡萄种植法和酿酒工艺等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乃至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宗教、哲学、自然科学理论等,双方也都有传播和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丝绸之路”亦可谓“萨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所称的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一种规训。我们取其便用的同时,自不应忘记这层含义”[3]。因此,丝绸之路从不同的主体出发也完全可以称为“佛教之路”“良马之路”“琉璃之路”等,其中也当然包括音乐文化的交流。故与文化界“程式化”的丝绸之路概念相对的,是一个“音乐丝绸之路”的概念。
笔者之所以提出“音乐丝绸之路”这样一个概念,是由于文化界目前对丝绸之路文化的论述中尚缺少对于音乐部分的关注与详解,使得丝绸之路一词对于音乐文化往往有强加之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学术界在论证东方音乐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之时,丝绸之路音乐交流与互通环节是绕不过的话题,若缺少了对丝绸之路音乐的详实剖析,整个丝绸之路的研究课题都会有一系列难以指明和难以肃清的问题滋生。
音乐丝绸之路与整个丝绸之路文化的沟通略有差别。相比较而言,丝绸、马车等物品由东向西的传播和影响是整个丝绸之路的主流,不同的是,在音乐途径的文化互通上,乐器、乐律、乐调等自西向东的传播和影响,则是音乐丝绸之路的主流。这也如岸边成雄先生在《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一书的序言中所提出的:“丝绸之路的音乐,正是一个音乐东传的象征。”[4]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丝绸之路的建立是以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为主要标志,但音乐丝路互通的前奏则必须追溯到更早的古代西亚-北非文明时代。早在公元前5千纪末到公元前3千纪左右,古代西亚-北非的两河流域、古埃及等地的音乐文化就已进入了较为完备和成熟的发展阶段,弦鸣、气鸣、体鸣、膜鸣乐器都已经具有了多种形制和样式,并广泛运用于宗教、宫廷、世俗等不同场合;其在西亚内部迅速扩散、成长的同时,又伴随着希腊、罗马文明的征战和入侵,以及波斯帝国的成立(公元前550年)及其文化传播,并借由丝绸之路的影响远播到东西方各地。而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中国中原一带与新疆及其周边地区也已经开始有了零星的交通往来。随后,由于欧亚大陆上四大帝国的崛起,也客观上促进了这种交流贯穿到更远的地方,并持续成为常态。
就音乐文化的丝绸之路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即:
1.音乐丝绸之路的前端上游文化——古代西亚-北非地区的音乐文化。
2.丝绸之路的中段中游文化——印度、中亚以及现中国新疆的音乐情况;由于东南亚是印度文化的腹地之一,所以其音乐文化形态也鲜明地反映出一些丝绸之路中段文化的特征。
3.丝绸之路的末端下游文化——河西走廊以东的中原地区,以及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音乐情况。
音乐丝路,依赖往来的商人、僧侣、军卒和迁徙的民族,这条始于地中海沿岸古代西亚-北非地带,途经伊朗高原、印度、中亚,直抵中国与东亚半岛的文明交流之路,其所覆盖的区域受惠于早期西亚文明的滋养,又在沿途通过不断的文化激撞与对话,如沐春风般生长和发芽,一跃成为早期世界文明的领跑者。由此看来,音乐丝路发展的内涵,实际上也是一条以西亚音乐东传为主,并夹杂着各地音乐不断融汇的互通之路和交流之路,在这条道路上,自西向东的影响是其鲜明的主流。因此,对于这条道路的源头——西亚音乐的探索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