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东方诸国的竞争》:齐鲁再次交锋
北杏之会结束后,志得意满的齐桓公君臣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吞并遂国。名义上的理由是遂国接到了北杏之会的通知,竟然不去参加,是典型的不给周天子面子,犯了无可辩驳的欺君之罪。实际上,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遂国是跟齐国有龃龉的鲁国的附庸国,吞并遂国就是试探鲁国,给鲁国一个下马威。
为什么选鲁国?理由有三。
第一,鲁国就在齐国的隔壁,齐国一伸手就可以猛扁它。
第二,北杏之会是奉周天子之命召开的会议,鲁国是周王室在东方最亲近的诸侯,理应支持,哪知现在居然不听周王室的命令。这种不尊重周天子的行为必须要受到惩罚。
第三,鲁庄公这小子在齐国内乱时趁火打劫,支持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又两次打败齐桓公,这口恶气必须出!
于是,吞并遂国之后,齐桓公就率军向鲁国进发。
其实,鲁国不理睬齐国,并不是真的对周王室有意见,而是觉得自己堂堂周公之后,根本不必买姜太公这个臣下的后代的账。再说,以前召集诸侯这种事,都是周公操心的,是姬姓诸侯的专利。齐国虽然现在实力强大,可齐侯是姓姜的,凭什么对姬家天下说三道四?老子就是不服。更何况,鲁庄公曾经两次打败齐桓公,对齐国很有心理优势,觉得齐国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可惜,经过几年的发展,齐国不再是原来的齐国,齐桓公也不再是原来的齐桓公了。鲁庄公看到齐国大军真的浩浩荡荡地入侵鲁国,这才知道问题严重了。很快,两军就交上了手。不过,这次幸运之神并没有光顾鲁国君臣。鲁军很快不敌,眼看就要吃败仗。
鲁庄公当然不是猪头,马上派人向齐桓公求和。当然,他也不是空洞的表态,而是带上了一张地图,把遂邑一带划给齐国。这个诚意应该够了吧?齐桓公也没有得理不饶人,答应了鲁庄公的请求,并约定在柯地与其会盟。
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齐桓公不是很想出一口恶气吗,怎么又答应了鲁庄公的请求呢?这是有原因的。齐桓公君臣认为,使用枪杆子只是一方面,能有效使用政治手段才更厉害。只要能用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好不要轻易把枪杆子亮出来。而且,现在齐国只是想当一下诸侯的老大,并不像后来的秦国那样要统一全国,因此不会轻易对鲁国这种有实力的诸侯国动手。
何况,鲁国是与周王室关系最密切的周公的后代的封地,属于与周天子同姓的姬姓诸侯。要是灭了它,齐国就会失去道义上的优势,到时候,无论是姬姓诸侯,还是姜姓诸侯,都会团结起来,跟齐国死磕到底。以齐国现有的实力,估计不用多久就会亡国。再加上现在齐桓公的霸主之路才刚刚开始,一定要谨慎一些,最好不要随便跟大国为敌。就这样,齐、鲁两国准备会盟。
鲁国是第一个承认齐国霸主地位的大国,齐桓公心里很爽,他觉得要好好地让鲁庄公体会一下齐国的强悍,因此老早就在柯地布置会场,场地那里全是军容整齐的部队。齐桓公心里很得意。
鲁庄公一下马,走在齐国军队的中间,心头充满了危机意识。鲁国代表团的副团长是曹沫,这时也跟在国君后面,走进会场。
齐桓公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好,会议的程序也很简洁,双方只是各说几句话,然后拿出装着牛血的铜盘请两位国君“歃血为盟”。
一听到“歃血为盟”这四个字,大家可能会觉得很血腥,其实过程很简单:参加盟誓的人伸着手指从盘里蘸点牛血,抹在嘴唇上,然后就对天发誓,让老天爷见证一下,整个仪式就结束。以后大家就得遵守这个誓言,谁要是违抗,就会遭到天谴。也就是说,大家把血抹到了嘴唇上,就等于这个盟约起了法律效力。
在鲁庄公要伸着手指去蘸血时,让历史永远记住的一幕出现了。鲁国代表团副团长、猛将曹沫突然冲上前去,一把抓住了齐桓公。齐桓公吓了一大跳,旁边的众人也都愣住了。齐桓公这才发现,曹沫正拿着匕首威胁着自己的生命安全。
而且就在齐桓公反应过来之时,曹沫冷冷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把你们侵占了的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
原来只是要求归还侵占的鲁地,这个条件比预期的要好多了。反正它们原来也是鲁国的,现在还给鲁国也不是什么巨大的损失,于是齐桓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看到齐桓公同意,曹沫这才松了一口气,收起凶器,退回到他原来的位子,很有礼貌地向齐桓公行了礼。
曹沫满意了,总算对得起国君,把自己之前打败仗丢的国土都收回来了。可齐桓公却感觉很憋屈,明明自己占尽优势,到头来还要受这个曹沫的气,不仅受气,还要把之前占领的地盘吐出来,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会盟结束,齐桓公就气哼哼地说:“今天实在太气人了。一定要杀了曹沫这个混蛋!还有,那些地方不要还给鲁国人!”
管仲却不答应。管仲就是管仲,他不管做什么事,都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现在杀了曹沫,不还给鲁国土地,根本没有什么难度,而且想用什么办法就用什么办法,想在什么时间就在什么时间。可这么做之后,除了能出一口恶气外,齐国能获得什么利益?一点利益都得不到。
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我坚决反对国君的做法。您这么做,只是图一时之快而已。如果只为了一时之快而失信于诸侯,就会丢掉来自各方的援助。因此,您不能那么做。”
齐桓公向来看重自己的霸主之位,而且北杏之会刚过去没多久,他当然更愿意珍惜北杏之会的成果,一听管仲的话,只好默默掐灭了自己愤怒的火苗。
齐桓公虽然目光比管仲短浅,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远远比不上管仲,因此,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无条件地听管仲的话。此刻当然也不例外。齐桓公听了仲父的话之后,马上就抛弃了自己的任性想法,按照和曹沫的约定,把之前占领鲁国的土地都还给了鲁国。
鲁庄公来的时候,怕得精神差点儿崩溃,想不到最后居然没有受到苛待,还顺利收回了失地,对齐桓公这位舅舅不得不佩服起来。他近段时间以来虽然有点窝囊,但绝对不是傻瓜,他知道,以齐国现在的实力,如果想要给自己点颜色看看,绝对不成问题,现在能这样对待自己,要是自己再跟他对着干,不用齐国动手,自己也会被诸侯的口水喷死。从此,直到鲁庄公去世,齐、鲁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亲密的关系。
其他诸侯听说了柯地之盟发生的事情,都觉得齐桓公是讲诚信的人,都争着要依附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