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普仁针道撷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论“病多气滞”,“滞”在经络

贺老根据五六十年的针灸临床经验总结出“病多气滞”。“气”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而“滞”的部位在经络。《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体系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四部分组成。经脉是主干,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必经通道,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正经;奇经八脉类似于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湖泊,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联系,也没有表里关系,以备不时之需。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中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人体脏腑深部,上出于头项浅部。十二经别的作用是加强互为表里的经脉之间的联络,补充正经的不足。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称为“十五别络”。别络可加强互为表里两经之间的体表联系。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现在外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古代医学家已有通过观察络脉诊查疾病的先例。

有关经络的最早记载可见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其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全身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学术界把这一时期称为经络理论的雏形期。那经络腧穴是怎么发现的呢?目前有一种说法是道家的返观内视法。而贺老认为经络腧穴是古代医家及劳动人民在临床实践活动中总结提炼而来,假借“黄帝”“扁鹊”之名著书立说,以传后世。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经络以及其与自然界的联系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六淫、七情等刺激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包括神经、血管、体液、内分泌等一系列身体反应。病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均会影响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正常运行,开始多为功能性失调,即“气滞”。气滞即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包括气郁、气滞、气陷、气闭,甚至包括气虚的表现。古代医家对气滞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的过程。气滞的部位为五脏六腑对应的经络腧穴。腧穴最初多为《灵枢·经筋》“以痛为腧”、《备急千金要方》的阿是穴,即只将病痛的局部作为针灸的施术部位,没有固定的部位、名称,也无对应的经络;后来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才有了单个的穴名记载,如扁鹊治虢太子尸厥取“三阳五会”,马王堆汉墓帛书中“阳上于环二寸而益为一久(灸)”,《五十二病方》中“久(灸)足中指”“久(灸)左”等,其所指的都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已形成了穴的概念,而后又经过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人们对腧穴的部位特点和治疗范围的认识更加深入,确定了位置,明确了主治,赋予了名称,又进行了十四正经的系统分类。我国最早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便谈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从而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的《难经》又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俞募穴、原穴、五输穴均有所阐发,总结了365个穴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多在人体分肉腠理之间或关节、骨骼连接的缝隙之间,即穴位多在筋边、骨边、缝边。

人体经络之气由细微到充盛犹如自然界的水流,由小泉眼汇聚形成小溪,小溪汇合成小河,最终汇聚成江河湖海,而水流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阻隔。贺普仁教授认为给人治病犹如种庄稼,既要有阳光还要营养充足,关键还在于富含营养的水流能滋润到每一棵庄稼,如果水不能灌溉庄稼,我们就得疏通沟渠。因此,贺老认为中医是一门生命认知科学。在《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及历代针灸大家的基础上,贺老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炼出“病多气滞,滞在经络”,创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针灸临床理论体系——“病多气滞,法用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