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以“取象比类”谈经络体系
经络体系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构成。经脉以纵行为主,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循行于较深的部位。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其中孙络为气血交换的场所,浮络循行于较浅的部位。经脉和络脉衔接在一起,使人体的脏腑、官窍、四肢、百骸等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通过经络之气调整全身的功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灵枢·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我们要对经络体系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要守正创新,要以敬畏之心尊重先贤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切不可盲目崇拜和攀比,使我们误入歧途。比如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针灸学家分别从解剖、电阻、热效应等方面寻找证明经络体系的解剖物质基础。那时贺老就说:“对于从尸体解剖上去寻找经络的物质基础,如发现所谓的“凤汉小体”,就是忘本。腧穴的定义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经络腧穴是啥?是气,气为阳,是功能表现。尸体上还有气吗?还有人体的各种功能表现吗?”我们学习中医,认识中医,参悟中医,那中医是什么?中医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核心,以取象比类为方法,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体系,包括中药、针灸、推拿、导引、骨伤、刮痧、拔罐、情志疗法,等等。为什么古人要以取象比类为研究方法呢?这是由于历史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在古代,解剖人体是非法的,不被允许的。那如何认识和把握复杂的机体生理、病理变化呢?只能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重机体功能而轻人体解剖。中医的五脏六腑、经络体系、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机的变化都是从哲学、宇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着手来认识人体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影响。
经络腧穴沿着十二经脉发生的反应并非是机体神经、体液等物质发生的理化反应。这些细微的变化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但不要认为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自然界里面有很多物质或现象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比如声音、气味、暗物质、量子、黑洞等,但是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科学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不能在还没认识或者参悟透之前就盲目批判,至少在评判之前你应当了解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其原理,即我们常讲的先有继承,才能有创新,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比较大,为了指导农作物的耕种、播种、收割等,中国古人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后的经验总结。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医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医学,当然中医也是一门不断继承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成熟的科学。如在经络方面,《难经》就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提出了“奇经八脉”,有了“奇经八脉”的概念之后,使经络体系丰富起来了。人体不仅有了纵向的十二经脉,又有贯穿于经脉之间的“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脉、阳
脉。《难经》曰:“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不与脏腑有直接的相互属络关系,也没有表里关系,甚至除了任、督二脉都没有本属于本经的穴位。但它们有自己纵横交错的走向,可以补充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使经络成为一个完全的输送精微物质和传递能量至身体各个部位以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通道。
《灵枢·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体系是独特的医学诊疗体系,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疗法都以经络腧穴为基础。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在的运行奥妙是中医运用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通过观察个体表现出来的征象推理研究出内脏的活动规律,形成了藏象学说,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它们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影响。我们的人体之所以能适应外界的一切,保持着呼吸、进食、思考、运动、交流和睡眠,都是缘于“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正常运转,保持平衡协调的关系,这中间依赖的能量即水谷转化的精微物质,又称为“气”。经络体系将气运达全身各处,沟通内外表里,所以说机体的任何活动都是由脏腑和经络共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