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生态服务系统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社区居家养老生态服务系统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理论提出及内涵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又被称为生态系统理论,起源于生物学,由贝塔朗菲(L.Bertalanffy)提出,贝塔朗菲认为应该把人与社会以整体的视角去看待[66]。在20世纪初期,玛丽·里士滋(Mary Richmond)和珍·亚当斯(Jane Addams)提出“社会处遇”“人在情境中”等理论范式,这成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先导,在此之后众多学者相继纷纷对生态系统理论做出了贡献。

赫恩是第一个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并且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环境。后来平克斯和米纳罕继续将系统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当中,并以系统论的视角和观点介绍整合社会工作实物的模式和方法。随着系统论在社会工作中运用的不断深入,这一理论逐渐发展成社会工作理论中的重要理论。20世纪80年代,杰曼等人提出“生态模型”,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所提出的生态模型,基本奠定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将生态学、社会学以及系统学相结合的理论基础。理论学家班杜拉提出环境既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也受发展中个体的影响[67],但是他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环境做出明确描述。这些学者的研究对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都有着推动作用,但相较而言具有单一性,而布朗分布伦纳提出了个体发展模型,他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不同的环境相互嵌套,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产生相互的作用,他深入地分析了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内涵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其中还包含着许多小的社会系统[68]。因此生态系统理论是将人与周围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单位、机构、社区、政府等看做一个生态环境系统,个体生活在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观系统(mezz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微观系统是指个体最直接接触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包括影响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子系统,属于个人系统,即个人的家庭,是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中观系统是第二层系统,是指对个体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朋友、学校、单位等,而个体的行为会受到中观系统的影响,如学校对个人行为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宏观系统是相较于中观系统而言更大的社会系统,即整个社会体系或社会文化大环境。个人生活在层层系统之中,个人的行为、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同层次系统的影响。微观系统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形式、家庭氛围都影响着微观个体,中观系统中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也影响着微观个体,宏观大环境下的社会风气、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都影响着微观个体的一言一行。同时微观个体的行为对这些系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是将人与社会环境相融合,构建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形成关系链彼此联系,重点强调了人与环境之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放置于微观、中观、宏观三层系统体系中进行研究观察,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框架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相结合,继而探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