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会通精神
“会通”一词,最早见于《易大传·系辞上》。《易大传》是秦汉之际儒者们研究《周易》的成果,《系辞》是对其中理论宗旨的说明。《系辞》上说:不同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其中有融会贯通之处;“圣人”研究典章制度,其中有融会贯通之处;“圣人”是研究典章制度融会贯通有成就的人,因而“会通”可以被认为是高深的学问。
从战国末到秦、汉,再到魏晋时期,约有六百多年,主要是儒学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从唐至北宋约有六百多年,经过五代十国,又有儒学与佛教、道教的会通,从而产生了北宋时期开始的儒学新形态,称之为宋明理学。
中华文化不仅有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会通,而且关注对外域文化的研究;不仅重视语言文字的翻译,还侧重思想内容的介绍与阐释,以便从整体上加以理解,使之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比如,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是从整体上加以研究的,在唐代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13世纪,在印度,佛教已式微,但那里佛教的许多教派和经典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源头。这是中国佛教学者全面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结果,对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作出了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开始的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并没有取消或阻碍各自的发展,反而促进了彼此新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思想文化形态与学术流派。这反映了会通的独特创造力和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法则。这种学术和思想文化的会通精神,在中国近代仍然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从而产生了“中西融汇”的学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