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国工笔花鸟画的产生和发展

鹳鸟石斧图
中国花鸟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尝试用绘画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在石头、骨头、玉器以及在彩绘陶器上,人们所看到的各种花、鸟、虫、鱼等生动的形象是最早的花鸟绘画艺术。在夏商周三代、秦汉魏晋时期,在玉器、铜器、陶器、木器、丝织物等物品上有大量的花鸟装饰,就是那个时代的审美象征。
魏晋以后,花鸟画逐渐从人物背景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它与人物画、山水画构成中国传统绘画学体系。之后,花鸟画开始繁荣发展。进入五代后,以黄荃、徐熙为代表的两种风格的画家,形成花鸟画两大格局。尤其是黄荃勾勒填彩的富贵画风对后世工笔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此,宋代花鸟画在黄荃和徐熙的基础上步步走向成熟。在喜爱绘画的宋代皇帝赵佶的倡导下,写生谨慎、精察物体,把花鸟画推向一个高峰。因此,工笔花鸟画在宋代形成了用笔精细,设色雍容、典雅、俊秀、精致,造型神态安闲的古典画风。但是,往后走向技法上的程序化,由于过分强调形似,导致形象上片面追求工、细、真,忽视了对意的追求,使工笔花鸟画逐渐走向衰落。

写生珍禽图 黄荃 五代
宋元之后文人画开始发展起来,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曹玉林先生对当时的文人画发展原因做出这样的阐述:“一方面源于重道轻器的思想观念。工笔花鸟画对技术要求严苛和造型严谨,文人画家无法达到;一方面源于推崇逸品,鄙视能品的审美取向,把精工刻画的画法认为是‘匠气’。”宋代苏东坡曾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此,工笔花鸟画长期处于被贬低、遭排斥的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虽然后来有林良、王渊、吕纪、陈洪绶、恽格等名家致力寻找突破。但是大多数的工笔画家只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绘画手法,并迷醉于形象上精细不苟的工整刻画,因为他们认为工笔画在形象上越具体、越细致、越真实越好,完全忽视了绘画作品的情感表现,使作品缺乏生活情趣和生命力。

灌木集禽(局部)林良 明代
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写实主义思潮大规模进入中国。文人画所追求的“不尚肖物,不求形式”的观点受到了冲击。而相对应的是,注重造型的工笔花鸟画开始得到了重视。例如康有为《万木草堂论画》中指出:“专贵士气为写正宗,岂不谬哉?今特矫正之:以形神为主不取写意,以着色画界为正,而笔墨粗简着为别派;士气固可贵,而院体为正法。”而与其同时还有陈独秀指出的:“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开始促进工笔花鸟画的发展。特别是以现代陈之佛为代表的画家,他吸收了日本图案的色彩和造型,开拓了工笔画新一代的风貌,给当时的工笔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传统的工笔花鸟画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光彩,开始新的历程。新时期的工笔花鸟画虽然历经时代变更,而这种艺术创作和欣赏特色却被后世相传。花鸟画所体现的一种生动的自然精神和活跃的生命意识,成为人类艺术活动中由自然到精神的一种升华。

松鹤祝寿图 陈之佛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