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1

不识东西

很显然,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拜,隐含着方向的确认。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类生活规律推而论之,日出的方向,应是方位之首。至今,我们中国人仍然爱用“东、西、南、北、中”这种说法,进行方位排序。

以东为首,以东为重,完全是以太阳初升的方向为标志的。但“东”的古字,其原始意义是不是指东方,至今没有定论。很多专家倾向于“东”是从东西(物品)转借而来的。因为,甲骨上刻划的“东”字,极像一个两头扎口的口袋,而口袋是装东西的。所以,专家推论它是表物之东西。但又找不到它表物的用句,或疑为祭名。

我比较倾向于许慎的说法。《说文》解释,“东”是木与日结合而成的,日升到树腰,即表示东方。从表意的角度看,也很接近事实。因为,在殷墟卜辞中,我没找到“东”作为物品的用法,而作为方位词,却被专家查出345处。说明至少在商时,它已指示方位了。

如,“贞:东土受年”“甲子卜,其祷雨东方”。即,向东方之神,求丰年,求风调雨顺。同样的用法,也用于“西”字。如“甲午卜,宾贞:西土受年”。“西”作为方位词,和“东”字一样在殷墟卜辞中被广泛使用。

“西”的本字,也很难讲,看上去像个鸟巢。许慎沿着解说“东”的路子说:“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而鸟栖,故以为东西之西。”甲骨上的那个西字,到了小篆时,那“小巢”上又加了个鸟一样的曲线。所以,这个字还有栖息的意思。借此言“西方”也比较贴切。也有人解,西是陶缶,泛指东西之西。东西一词,来自陶缶和口袋,用以泛指物品之东西。可能更古时候就有此意思(见图1.6)。

图1.6 甲骨文中的“东”与“西”两个字的形象

人们确立方位,最初与神灵有关。四方大神,掌管命运。人进化了,用方位于日常生活。商人尚鬼,甲骨文中方位词多与神相联。到了周代,方位词多进入日常生活。如《诗经·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后来,人们又用它创造秩序。周人尊礼,以主为东客为西,所以,后来又有“西席”“西宾”代指客师。因为主人之位在东,所以,称主人为“作东”“东家”。

三国时,曹操搞吏治改革,有些品行不端之人想借此机会,把不徇私情的东曹掾毛玠裁掉,上书朝廷说:“从前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应当撤销东曹。”曹操何等聪明,早知这些人想借此机会裁毛玠,于是,巧借方位之说,保东撤西:“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在东方明亮,凡是人们说到方位,也先提到东方。东方为上,怎么能撤销东曹呢?”结果,自然是撤销了西曹。

东与西就这样一点点成为了礼数,礼数后来就成了规矩。这些都是向后看的故事,我们一清二楚。但向前看,线索就断了。作为方位的东西与甲骨、金文的原始含义,完全链接不上。东不是东,西也不是西。想想,那么多大师都“不识东西”,我辈也不强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