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青春期的男孩: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父母如何引导孩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家庭生活(4)

5.从小培养孩子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其中最难办的是愉快地接受自己,因为不但要接受自己的长处,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短处;不但要接受自己的优势,而且要接受自己的不足;不但要接受自己的完美之处,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缺憾之处;不但要接受自己的过去,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现状。因此,家长应培养孩子悦纳自己。郑正的爸爸是环卫工人,就是环卫工人;自己脸上有块疤,就是有块疤。这就是现状。

让孩子愉快地接受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家长做很多工作。不管孩子做什么,家长都应该引导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超过他人的地方,孩子看到这些,对自己就有了信心。

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爸,你以后不要再专门给我做营养餐了!——孩子怎么就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刘龙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工,虽然家境一般,可是父母对刘龙的“教育投资”毫不吝啬。步步高复读机、电子词典等,只要是对学习有所帮助的,不用刘龙说,他们就会节衣缩食为刘龙买好。除此之外,刘龙的父亲还专门买了一本学生营养食谱,每天照着上面的菜谱为刘龙做营养餐。父母对刘龙的教育投资占了他们工资的大部分,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做什么都是值得的,但是刘龙似乎并不领情。

这天,父亲照例在晚上10点煎了两个荷包蛋端进了刘龙的房间。

“爸,你以后不要再专门给我做营养餐了!”刘龙皱着眉头,冷冷地说。

“你晚上学习累,要补充营养,这样才能学得快、学得好!”父亲小心翼翼把荷包蛋放到了刘龙面前,轻声说。

“不吃,我天天吃荷包蛋,学习也不见得有什么大长进!”

父亲没有想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在孩子面前竟变得如此苍白无力。但父亲把怒气压在了心里,怕在学习时对孩子发火影响他的学习效果,所以无声地走出了孩子的房间。

“你说这孩子怎么了?我们辛辛苦苦养活他,他要什么给什么,怎么现在对我这个态度!”父亲对刘龙的母亲说。

“可不是吗,我每天给他洗衣服,打扫房间,他从来不说谢谢,好像是我应该做的!”母亲也忍不住抱怨了两句,“哎,算了,反过来想想,只要孩子认真学习,这些事都是小事。”

父亲点点头,不再说什么了。

读懂孩子心理

上述故事中的刘龙为什么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是他不识好歹吗?不是的。刘龙肯定知道父母都是为自己好,是关心自己,他之所以表现出一种拒绝、冷淡的态度,与父母给他的压力有关。激烈的竞争、家长的愿望、老师的关注以及个人的远大抱负,都会使孩子们整天处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而此时,如果做家长的再不断给孩子施予过度的关爱,就会进一步加大孩子的心理压力。那么孩子在这种压抑、紧张、封闭的氛围中生活、学习,就很容易产生不满意、焦虑、厌恶等不良情绪,出现家长的“关爱”得不到孩子理解和回应的事情。

专家给你支招

面对不理解自己苦心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让孩子无压力地生活、学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和理解信任。有些家长认为与孩子亲密无间就是关心、呵护,其实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扩大自己的空间。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很有好处。孩子是家长的监护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没有个人需要的权益,所以,如果孩子说“请你走开一下”,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愿。

2.关爱要适度

放松不等于放任,关爱不等于溺爱,所以对孩子的关爱也要用得恰到好处。如果让爱泛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汤姆是个独生子,父亲与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从小想要什么只要父母买得起,他们都会一一满足。然而汤姆并没有感恩,逐渐长大的他越来越自私,从没有想过要关心父母: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过母亲节、父亲节从来不会给父母送礼物;自己如果身上没钱了,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在父母生病时他居然还外出旅游……

类似的故事在生活中频频出现,被溺爱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可家长在“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的心态下,往往会犯溺爱的错误。其实,关爱孩子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如果把握不住适度的原则,不但无法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苦心,更会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3.不要让学习变成“被动式”

家长在家里一定不要时刻将“用功学习”这类的话语挂在嘴上,这会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为了父母,而不是为了自己。慢慢地,孩子的学习会逐渐由主动变为被动,这样,不但会使孩子无法很好地掌握知识,反而有可能让孩子感到压抑,感到没有学习乐趣。而父母为之付出的辛苦孩子也难以真正体会。

4.物质奖励要适度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应以物质奖励为主,这会麻痹孩子感受父母之爱的心。“这次考得不错,奖励你200元”,孩子得到这200元,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很少会想到自己取得的好成绩,与父母的关爱、帮助分不开,也就是父母用200元替代了对孩子的爱。除此之外,用金钱作为奖励来教育孩子,也是在误导孩子,会让孩子认为金钱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父母对他的爱与关怀有多少,就会为他花多少钱。所以,物质奖励是可以的,但这种奖励一定要适度,否则将影响孩子的成长。

5.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摆脱压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减压场所,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减轻压力,才能更好地学习。

一位父亲见儿子忙于中考,整天埋头于书本中,压力大得连笑一下都难,于是就暗自想办法,打算带儿子去附近的郊外转一转。一开始儿子不同意,认为现在是分秒必争,不想出去浪费时间。聪明的父亲对儿子说:“张弛有道,一切方得长远”,于是儿子被说服了,一家人“倾巢而出”,走进了大自然。在美丽的景色中,很多在学习压力下谈不出来的话题从儿子嘴巴里“流”出来了,儿子对父亲说了很多自己的烦恼和压力,一整天都笑盈盈的!让人意外的是,儿子的作文在一次次出门郊游的过程中越写越好,老师常夸他笔下有灵气、有思想、有内容!在儿子考取了理想的高中后,他对父亲深深鞠了一躬,并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声:“谢谢!”

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

张弛有道,一切方得长远。

【不收拾又不会少块肉!——儿子不爱做家务,该不该管?】

高飞在高考中闯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如愿以偿地进入一所重点大学学习。父母兴奋异常,十几年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可惜好景不长,高飞在大学中竟然不会自己洗衣服,他的宿舍也是脏乱不堪,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一起住。老师后来找高飞谈话,没想到他理直气壮地说:“不收拾又不会少块肉!只要成绩好不就行了吗!”

面对生活不能自理、且不愿改变的高飞,同学们渐渐与他疏远,使高飞在大学校园里变得形单影只,成了一个孤僻的人;高飞的学业也跟不上了,因为大学里的老师不再像初中、高中时因为分数而关注他了,更不会因为他的成绩好就容忍他一切不好的习惯。

一天,高飞的老师叫来了他的父母,对他父母说:“高飞能考上重点大学,想必智商是没有问题的,可他怎么一点自理能力都没有呢?”

父母后悔地说,当初他们只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所以包办了一切,整个初中、高中,孩子从来没刷过一只碗,没洗过一件衣服,没想到自己认为无足轻重的洗衣、做饭,居然会让孩子在学校里不能正常地学习、生活。

最后,老师建议高飞的父母让他休学一年,把他带回去好好锻炼一下,最起码要有基本的生活能力,然后再来上学。

父母含泪离开了,他们多想时间能够倒流。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的话,他们一定不再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一定让孩子多干家务,因为无足轻重的家务也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啊!

读懂孩子心理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不爱干家务?

第一,父母包办。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恨不得倾其所有,希望能以此换来自己孩子的美好未来。然而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孩子将来的成就和生活质量并不一定成正比。换言之,并非对孩子疼爱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做家务也是如此。父母凡事都包办,会让孩子变得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即使孩子想干家务,可是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既然如此,孩子自然就什么也不干了。

第二,性格拖拉。孩子不爱干家务,爱拖拉的性格也是一个原因。这类孩子面对不爱干的家务,总是想拖到下一秒再说,父母盯得紧就干一干,父母盯得不紧就不了了之。比如:孩子看电视时让孩子去倒垃圾,孩子磨磨蹭蹭没去倒,等到做功课的时候,父母再想提醒孩子,可又不愿意过多打扰孩子的学习,只好自己动手把垃圾给倒了。这就容易给孩子留下印象:“家务活儿赖一赖就能赖掉”,不但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孩子良好作风的形成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专家给你支招

面对不愿做家务的孩子,大多数家长会一味地迁就和容忍。但看到社会上种种因为孩子不能自理而产生的学业、生活上的“危机”,许多家长又很后悔、很后怕,因此,给孩子补上家务劳动这堂课是绝对必要的。

1.改变包办作风

要想让孩子开始干家务,父母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包办心态,因为父母不可能照顾自己孩子的一生。只有让孩子具备充分的自理能力,他们才能真正地独立,并为自己和他人负责,为父母分担生活中的重担,并从中体会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让孩子有限度地自主选择

对于平时没有做家务习惯的孩子,家长可以向他们阐明: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做家务的义务,他也必须做。然后把家务劳动一项一项地具体罗列出来,如洗菜、盛饭、刷碗、擦桌子、拖地板等,让孩子选择其中一项。一旦孩子按要求做了,父母对其不要吝啬表扬。如果孩子对该项任务持续做了一段时间后产生了厌烦情绪,不妨让孩子再重新选择新的家务劳动。总之,给孩子安排做家务一定要适量,而且不要以机械的重复劳动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3.摆正做家务在孩子生活中的位置

家长不宜把做家务放在孩子生活的中心位置,要以不影响孩子学习为前提,否则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情绪。另外,也不要在孩子专心于其他事情时提出让孩子做家务劳动的要求,因为孩子也需要尊重,不希望别人中途打断自己的活动。

4.把家务劳动控制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给孩子布置家务劳动时,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把任务控制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便使孩子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如果劳动任务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能力,且孩子竭尽全力也无法完成,则不仅容易导致孩子对该项劳动失去兴趣,还可能使其丧失尝试其他事物的勇气,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5.不允许拖拉

父母安排家务后,常会听到孩子“等会儿做”这样的回答,可是他们一等就往往会忘记所要做的事。所以,只要父母安排得当,就要督促孩子尽快完成,决不能给孩子留下做事拖拉的空子。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所以在孩子做家务的时候,父母也不要放任不管,要注意指导、监督他们。

首先,父母要做好样子。要想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做好家务,父母一定要更加勤劳、认真地做好每一项家务,千万不能得过且过,否则自己就失去了说服力。

其次,要耐心教给孩子做家务的要领。在孩子开始做家务劳动时,父母要注意示范,着重教孩子掌握劳动程序和方法,教孩子学会观察。如:教孩子洗衣服时,应先教孩子将脏衣服按颜色分为深色、浅色、白色几类,教他们看衣服的标签,把要干洗和特殊处理的衣服挑出来,再告诉他们该怎么操作洗衣机、如何确定洗衣粉用量和事先处理污垢等。

妈妈送给女儿的母爱小纸条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灵巧的手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