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身心灵修炼课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找回认知本身的途径

——都市身心灵发现“自我”课

是什么让我们模糊,甚至丢失了“本心”?也许我们并没有迷失什么(这实在太好了),我们只是有些累,在纷繁复杂的都市,一不留神就被呼啸而过的汽车或是汹涌而来的人群扰乱了我们原本明澈的心境。现在,让我们从重新寻求“自我”的路径开始,在热闹而又寂寞的都市中,洗涤一下内心。

认识自己才能获得成长

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我们总是不断追求以满足物质上的种种欲望,却忘记审视内心,想想生存的真正意义;我们也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判别人,却忘了审视自身、认识自己。许多人或许从不曾真正面对过“自己”,不曾认真地审视过那个真实的“我”是什么。

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当有人问起你是谁的时候,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你的名字,那不过是你的名字,而真正的你是什么呢?你可能还会回答出你的出身、你的地位、你的能力、你的财产、你的观念……试图以此来描述出你自己。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认为的“我”和真正的“自我”是否有差别呢?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从小就被各种外在的价值观念所支配,跟着物质环境的脚步前进,不断被外在环境奴役而不自知。我们刚出生时,头脑中本来没有知识、学问,也没有记忆,但是随着后天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渐渐地会辨别事物的名称、形象以及数量的多少。我们所知的,并非我们自己。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弟子,给了他的徒弟一块石头,让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这块很大、很好看的石头。师父叮嘱到:“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去卖。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回来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最多能卖多少钱。”于是这位弟子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以做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可以把它当做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是几个小硬币。徒弟回来后对老禅师说“:这块石头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只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后,这个弟子很高兴地说:“这些人简直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一千元。”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询问一下价格。但不要卖掉它,同样只是问问价。”于是徒弟去了珠宝商那儿,他们竟然愿意出5万元来买这块石头。徒弟听从师父的指示,表示不愿意卖掉石头,想不到那些商人竟继续抬高价格——出到10万元,但徒弟依旧坚持不卖。珠宝商们说:“我们出20万元、30万元,只要你肯卖,你要多少我们就给你多少!”徒弟觉得这些商人简直疯了,竟然愿意花这么一大笔钱买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徒弟回到禅寺,师父拿着石头后对他说:“现在你应该明白,我之所以让你这样做,是想要培养和锻炼你充分认识自我价值的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力。如果你是生活在蔬菜市场里的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你自己就是这块被人们不断改写价码的石头。

我们可以反问自己,是生活在蔬菜市场、黄金市场,还是珠宝市场呢?在同样的一个物质世界里,我们自身的价值标准应该怎么来衡量呢?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自己、探究真实的自己,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我们成长的轨迹。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不断提醒人们要“认识自己”,但是古圣先哲却没有提出具体准则,让我们知道如何行动才能获得足以支配个人命运的“自我了解”。

西赛罗说过,“认识自己”的格言不仅旨在防止人类过度骄傲,也在于使我们了解自己的价值何在。因为只有了解了自我价值,才能更进一步地走向成功。

一个人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波折。有的时候,路走不通,问题并不在别人或者事情本身,相反,可能恰恰在自己身上。现代人也许会发现,因为买了一些不具备实用价值的物品而令自己手头拮据;即使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出了严重的错误,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失。我们习惯了目光向外,习惯了先看别人再看自己,习惯了比较,习惯了自己站在高处的优越感。而我们现在需要具备的恰恰是一种反向思维,反观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看到问题的核心。也可以说,认识自己,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越接近自己的内心,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自信,人生才能有幸

在一次世界级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小泽征尔按照评委会给出的乐谱指挥演奏。在演奏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问题,就停下来重新指挥演奏,但还是不对。再三考虑后,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于是再次停下来向评委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无一例外地坚持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小泽征尔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和不住的赞叹,祝贺他赢得了整场比赛。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集体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不相信自己的想法,附和权威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长辈无数次地教诲要对自己有信心,要自信,可每到关键时刻都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我可以吗?我真的能行吗?等事情结束了又在懊恼地抱怨:“如果当初坚持我的看法就好了,我明明是对的。”我们就在自己的抱怨声中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接近成功的机会。

拳击运动员在看准目标后,收拢五指,攥紧拳头,积聚全身的力量用力出击,一拳又一拳地打在对手身上,扎扎实实。我们看到的是力量。

春天,小草破土而出,歪歪斜斜地扎根在属于它的土壤里,即便忍受风吹雨打,即便遭人践踏,仍然顽强地生存着。我们看到的是韧性。

诸葛亮大开城门,焚香拂琴,童子侍立,卒扫西街,虽无兵迎敌,却使司马懿引兵而退。我们看到的是沉着冷静,气定神闲。

很多时候,自信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积蓄了很久突然迸发出的力量,是来自生命力中不屈不挠的韧性,是内心的淡定和坦然。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的人,内心必然是无比强大和自信的。不看重外在世界的纷繁变化,不在意个人利益的得与失,内心的强大与坦然,能够化解许许多多的遗憾。而内心的这份强大与坦然,就是来自自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调动起你所有向上的潜能。

肖伯纳曾经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老鹰和蜗牛。虽然不能人人都能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一飞冲天,但至少我们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自己的信念和耐力不断前行。每个人生来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高尚的渴望,有对真理的追求。自信能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活力,保持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劲头。人生需要进取的力量,而自信和力量是正比的。只有具备了足够进取的力量,才是激昂向上的人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自信。每个人都有优点,自信是在内心提醒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把优点变成行动力,而不是明知做不到却故意为之。

如果把我们的生命比做一片沃土,那么,自信心就是一粒生命的种子,它深藏在每个人心里,随时都可能发芽并开出绚烂夺目的花朵。不要让属于你的这粒生命种子永远埋在土里。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有一个叫爱丽莎的美丽女孩,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人喜欢,总是担心自己嫁不出去。她认为自己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龄女郎的理想:和一位潇洒的白马王子结婚、白头偕老。爱丽莎总以为别人都有这种幸福,自己却永远被幸福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个周末的上午,这位痛苦的姑娘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据说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爱丽莎被请进了心理学家的办公室,握手的时候,她冰凉的手让心理学家的心都颤抖了。他打量着这个忧郁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滞而绝望,声音仿佛来自地狱。她的整个身心都好像在对心理学家哭泣着:“我已经没有指望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心理学家请爱丽莎坐下,跟她谈话后,他对爱丽莎说:“爱丽莎,我会有办法的,但你得按我说的去做。”他要爱丽莎去买一套新衣服,再去修整一下自己的头发,他要爱丽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并邀请她来参加星期一的家庭晚会。爱丽莎还是一脸闷闷不乐,对心理学家说:“就是参加晚会我也不会快乐。谁需要我?我能做什么呢?”心理学家告诉她:“你要做的事很简单,你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照顾客人,代表我欢迎他们,向他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星期一这天,爱丽莎衣衫合适、发式得体地来到晚会上。她按照心理学家的吩咐尽职尽责,一会儿和客人打招呼,一会儿帮客人端饮料,她在客人间穿梭不停,来回奔走,始终在帮助别人,完全忘记了自己。她眼神活泼,笑容可掬,成了晚会上的一道风景,晚会结束后,有三位男士自告奋勇要送她回家。

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三位男士热烈地追求着爱丽莎,她终于选中了其中的一位,让他给自己戴上了订婚戒指。在爱丽莎的婚礼上,有人对这位心理学家说:“你创造了奇迹。”“不,”心理学家说,“是她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奇迹。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怜惜自己,而应该想着别人,体恤别人,爱丽莎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变了。所有的女人都能拥有这个奇迹,只要你想,你就能让自己变得美丽。”

人的一双眼睛的作用应当是这样:一只眼睛观察世界,一只眼睛发现自己。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是我们共同的义务,也是寻找自己的优势、挖掘潜能的重要方式。事实上,像爱丽莎对自身产生怀疑,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发掘出自己的闪光点,她看到了别人的精彩,却错失了自己的光彩。其实,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没有人一无是处。

圣人和贵人都是自己

世界上真正能帮助自己和拯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自助者天助,这个浅显的道理人们往往不能彻悟。孔子便是深谙此理的人,在面对他人的刁难时,孔子以此理轻松地向对方还以颜色。

卫国的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却是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此言差矣。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王孙贾是告诉孔子:你老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讲几句好话,是没有用的!你拜访了诸侯,还是该来向我们烧烧香。孔子却认为一个人真的做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你。言下之意是他不用王孙的保佑,因为自己没做错事,君子坦荡荡。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许多贵人相助,但最大的贵人却是自己。只有自己肯上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青云直上,闯出一片蓝天。

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洛奇到一家分公司去视察工作,在卫生间里,他看到一位小伙子正跪在地上擦洗污黑的水渍,并且每擦一下,就虔诚地叩一下头。洛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这位小伙子答道:“我在感谢一位圣人,他帮助我找到了这份工作,让我终于有了饭吃。”洛奇笑了,说:“我曾经也遇到一位圣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你愿意见他一下吗?”小伙子说:“我是个孤儿,从小靠别人养大,我一直都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这位圣人若能使我吃饱之后,还有余钱,我很愿意去拜访他。”

洛奇说:“你一定知道,南非有一座高山,叫胡克山。据我所知,那上面住着一位圣人,能为人指点迷津,凡是遇到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10年前,我到南非登上过那座山,正巧遇上他,并得到他的指点。假如你愿意去拜访,我可以向你的经理说情,准你一个月的假。”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个虔诚的教徒,他谢过洛奇后真的上路了。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到达了自己心中的圣地。然而,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遇到。

小伙子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洛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我处处留意,但直至山顶,我发现,除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洛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因为,你自己就是圣人。”后来,这位小伙子成了美孚石油公司一家分公司的经理。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向记者讲述了上面的故事,并补充了这么一句话:“发现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人生成功的开始。任何人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够创造奇迹。”

神、佛和他人,永远都是人的一种寄托,失去了他们,人生并不会就此崩溃。所以孔子才从不怕失去帝王与朝臣的支持,因为他有足够的信心让自己的言论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每个人心中的神和圣都是自己,当发现真正的自己那一刻,当有足够信心应对世事的一刻,你已经无可匹敌。

万事无绝对,不完满才是人生

奥里森希望寻找到一段完美的人生。某天,他有幸遇到了一位女士,她告诉奥里森她能帮他实现愿望,并把他带到了一所房子前让他选择他的命运。

奥里森谢过了她,向隔壁的房间走去。里面的房间有两个门,第一个门上写着“终生的伴侣”,另一个门上写的是“至死不变心”。奥里森忌讳那个“死”字,于是便迈进了第一个门。接着,又看见两个门,左边写着“美丽、年轻的姑娘”,右面则是“富有经验、成熟的妇女和寡妇们”。可想而知,左边的那扇门更能吸引奥里森。可是,进去以后,又有两个门。上面分别写的是“苗条、标准的身材”和“略微肥胖、体型稍有缺陷者”。用不着多想,苗条的姑娘更中奥里森的意。

奥里森感到自己好像进了一个庞大的分拣器,接下来他看到的是未来伴侣操持家务的能力,一扇门上是“爱织毛衣、会做衣服、擅长烹调”,另一扇门上则是“爱打扑克、喜欢旅游、需要保姆”。当然,爱织毛衣的姑娘赢得了奥里森的心。

他推开了把手,岂料又遇到两个门。这一次,两个门分别介绍了她们的精神修养和道德状态:“忠诚、多情、缺乏经验”和“有天才、具有高度的智力”。

奥里森确信,他自己的才能已能够应付全家的生活,于是,便迈进了第一个房间。里面,右侧的门上写着“疼爱自己的丈夫”,左侧写的是“需要丈夫随时陪伴她”。当然奥里森需要一个疼爱他的妻子。下面的两个门对奥里森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抉择:上面分别写的是“有遗产,生活富裕,有一幢漂亮的住宅”和“凭工资吃饭”。理所当然地,奥里森选择了前者。奥里森推开了那扇门,天啊,已经上了马路啦!那位身穿浅蓝色制服的门卫向奥里森走来。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彬彬有礼地递给奥里森一个玫瑰色的信封。奥里森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您已经挑花了眼。”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在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前,应当客观地认识自己。像奥里森那样渴求人生的完美,不仅给自己的心灵带来沉重负担,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人生当有不足才是一种“圆满”,因为不完美才让人们有盼头、有希望。古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聪明的人常想一二,就是这个道理。

莫在意别人的眼光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跟着他人的眼光来去的人,会逐渐暗淡自己的光彩。

西莉亚自幼学习艺术体操,她身段匀称灵活。可是很不幸,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她下肢严重受伤,一条腿留下后遗症,走路有一点跛。为此,她十分沮丧,甚至不敢走上街去。作为一种逃避,西莉亚搬到了约克郡乡下。

一天,小镇上的雷诺兹老师领着一个女孩来向西莉亚学跳苏格兰舞。在他们诚恳的请求下,西莉亚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为了不让他们察觉自己残疾的腿,西莉亚特意提早坐在一把藤椅上。可那个女孩偏偏天生笨拙,连起码的乐感和节奏感都没有。当那个女孩再一次跳错时,西莉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给对方示范。西莉亚一转身,便敏感地看见那个女孩正盯着自己的腿,一副惊讶的神情。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刻意掩盖的残疾在刚才的瞬间已暴露无遗。这时,一种自卑让她无端地恼怒起来,对那个女孩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西莉亚的行为伤害了女孩的自尊心,女孩难过地跑开了。

事后,西莉亚深感歉疚。过了两天,西莉亚亲自来到学校,和雷诺兹老师一起等候那个女孩。西莉亚对那个女孩说:“如果把你训练成一名专业舞者恐怕不容易,但我保证,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领舞者。”这一次,她们就在学校操场上跳,有不少学生好奇地围观。那个女孩笨手笨脚的舞姿不时招来同学的嘲笑,她满脸通红,不断犯错,每跳一步,都如芒刺在背。西莉亚看在眼里,深深理解那种无奈的自卑感。她走过去,轻声对那个女孩说:“假如一个舞者只盯着自己的脚,就无法享受跳舞的快乐,而且别人也会跟着注意你的脚,发现你的错误。现在你抬起头,面带微笑地跳完这支舞曲,别管步伐是不是错。”

说完,西莉亚和那个女孩面对面站好,朝雷诺兹老师示意了一下。悠扬的手风琴音乐响起,她们踏着拍子,欢快起舞。其实那个女孩的步伐还有些错误,而且动作不是很和谐,但意外的效果出现了——那些旁观的学生被她们脸上的微笑所感染,而不再关注舞蹈细节上的错误。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舞蹈中。

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就会找不到自己的路。其实,每个人的眼光都不同。面对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特有的美……同是一个甜甜圈,悲观者看见一个空洞,乐观者却品尝到它的味道;同是赤壁怀古,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用心良苦……

人生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反照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流言飞语,不必担心自我思维的偏差,坚信自己的眼睛、坚信自己的判断、执著自我的感悟,用敏锐的视线去审视这个世界,用心去聆听、抚摸这个多彩的人生,给自己一个富有个性的回答。

你并不是一无是处

也许你只是一朵残缺的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或是一张简单的纸,一块平淡无奇的布;也许你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匆匆而逝的过客,不会吸引人们半点的目光和惊叹,但只要你拥有一双手,你就能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有一天,大仲马得知自己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就告诉小仲马:“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小仲马断然拒绝了父亲的建议,他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那些冷酷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然坚持创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便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截然不同。带着这种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小仲马一时声名鹊起。不借助父亲的名气,小仲马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路。

的确,我们谁都能开垦出属于自己的那块乐土,关键是要相信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不自信的人,切不可对自身的优点视而不见。不要死盯着自己学习不好、没钱、相貌不佳等不足的一面,而应当看到自己身体好、会唱歌、字写得好等不被外人和自己发现的优点。一定要记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人人都有闪光点。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那些总在羡慕别人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永远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矿。

不必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

世界一样,但人的眼光各有不同。做人,不必花大量的心思让每个人都满意,这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别人的满意,不仅自己累心,还会在生活和工作失去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不满而烦恼不已,我们费尽了心思去迎合别人,我们小心翼翼地生活,但即便是这样,还会有人不满意。

农夫和他的儿子赶着一头驴到邻村的市场去卖。没走多远就看见一群姑娘在路边谈笑。一个姑娘大声说:“嘿,快瞧,你们见过这种傻瓜吗?有驴子不骑,宁愿自己走路。”农夫听到这话,立刻让儿子骑上驴,自己高兴地在后面跟着走。

不久,他们遇见一群老人正在激烈地争执:“喏,你们看见了吗,如今的老人真是可怜。看那个懒惰的孩子自己骑着驴,却让年老的父亲在地上走。”农夫听见这话,连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去。

没过多久又遇上一群妇女和孩子,几个妇女七嘴八舌地喊着:“嘿,你这个狠心的老家伙!怎么能自己骑着驴,让可怜的孩子跟着走呢?”农夫立刻叫儿子上来,和他一同骑在驴的背上。

快到市场时,一个城里人大叫道:“哟,瞧这驴多惨啊,竟然驮着两个人,它是你们自己的驴吗?”另一个人插嘴说:“哦,谁能想到你们这么骑驴,依我看,不如你们两个驮着它走吧。”农夫和儿子急忙跳下来,他们用绳子捆上驴的腿,找了一根棍子把驴抬了起来。

他们卖力地想把驴抬过闹市入口的小桥时,又引起了桥头上一群人的哄笑。驴子受了惊吓,挣脱了捆绑撒腿跑掉了。农夫只好既恼怒又悔恨地空手而归了。

农夫的行为十分可笑,不过,这种任由别人支配自己行为的事并非只在笑话里出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处理类似事情时就像笑话里的农夫,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谁抗议就听谁的。结果只会让大家都有意见,且都不满意。

谁都希望自己在这个社会如鱼得水,但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满意,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对我们展露笑容。通常的情况是,你以为自己照顾到了每一个人的感受,可还是有人对你不满。每个人的立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是绝对不可能的!做人无须在意太多,凡事只要尽心,按照事情本来的面目去做就好,简简单单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坚持自我,别总拿别人当镜子

做人永远要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要总是效仿别人,必须懂得坚持自我,按自我的方式生活。所谓“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如果你一味地遵循别人的价值观,想要取悦别人,最后只能失去自我,使自己的人生陷入痛苦。

古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然而,如果一个人总是拿别人当镜子,就会逐渐迷失自我,难以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一不小心掉到了烟囱里。当两只猫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黑烟,而另一只猫脸上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到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使劲地洗脸;而满脸黑灰的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也是干干净净,就大摇大摆地走到街上,出尽洋相。

故事中的那两只猫实在可笑。它们都把对方的形象当成了自己的模样,其结果是无端的紧张和出丑。它们的可笑在于没有认真地观察自己是否被弄脏,而是急着看对方,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镜子。同样的道理,不论是自满的人还是自卑的人,他们的问题都在于没有了解自己,形成对自身的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态度,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我们可以参照别人的方式、方法、态度来确定自己采取的行动,但千万不能总拿别人当镜子。总拿别人做镜子,傻子会以为自己是天才,天才也许会把自己照成傻瓜。

胡皮·戈德堡成长于环境复杂的纽约市切尔西劳工区。当时正是“嬉皮士”时代,她经常模仿着流行,身穿大喇叭裤,头顶阿福柔犬蓬蓬头,脸上涂满五颜六色的彩妆。为此,她常遭到住家附近人们的批评和议论。

一天晚上,胡皮·戈德堡跟邻居友人约好一起去看电影。时间到了,她依然是一身“嬉皮士”的装扮。当她出现在她朋友面前时,朋友看了她一眼,然后说:“你应该换一套衣服。”“为什么?”她很困惑。

“你扮成这个样子,我才不要跟你出门。”

她怔住了:“要换你换。”

于是朋友转身就走了。

当她跟朋友说话时,她的母亲正好站在一旁。朋友走后,母亲对她说:“你可以去换一套衣服,然后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但你如果不想这么做,而且坚强到可以承受外界嘲笑,那就坚持你的想法。不过,你必须知道,你会因此引来批评,你的情况会很糟糕,因为与大众不同本来就不容易。”

胡皮·戈德堡受到极大震撼。她忽然明白,当自己探索一条可以说是“另类”存在方式时,没有人会给予鼓励和支持,哪怕只是一种理解。当她的朋友说“你得去换一套衣服”时,她的确陷入两难抉择:倘若今天为了朋友换衣服,日后还得为多少人换多少次衣服?她明白母亲已经看出她的决心,看出了女儿在向这类强大的同化压力说“不”,看出了女儿不愿为别人改变自己。

倘若今天为某个人换衣服,往后的日子里,也就不知要为多少人换衣服。换来换去,还有自己吗?做人亦如同穿衣,不能改来改去;否则,也就不会有自己了。做人永远要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人活一世,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重要的是要做真实的自己。其实,生活中原本就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法则,只要你去改变,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世界也会随着你变。

自己的人生无须浪费在别人的标准中

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我们疯狂地转动舞步,尽管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脸上还得挂出幸福的微笑。当我们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终于以一个优美的姿势为人生画上句号时,才发觉这一路的风光和掌声,带来的竟然只是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

人出生时双手空空,却双拳紧握;而等到人死去时已颇有收获,却要双手摊开,偏不让其带走财富和名声……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对许多东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简约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财富。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戴维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戴维斯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慢慢地,旧物件挨个儿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戴维斯穿着睡袍坐在帝王气十足的书房里,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像戴维斯一样,被这样那样的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胁迫着。很多情况下,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自尊和虚荣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谁买了一双名牌皮鞋,谁添置了一套高档音响,谁交了一位漂亮女友,这些都会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两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好。

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都是爱好虚荣的,不管自己幸福不幸福,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幸福都是必要的。人往往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是常常被外在的事情所左右,别人的生活与你无关,别人眼中幸福与你无关,幸福不是别人说出来的,而是自己感受的,人活着不是为别人,更多的是为自己而活。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活一次?

克服自我怀疑

成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当成功遥不可及时,你是否问过自己:我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多少努力?我是不是经常找一大堆借口来为自己的失败狡辩?其实,我们不应为失败找借口,而应该为成功找方法。只有那些能够产生强烈的求胜愿望,希望达到崇高目标的人,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用积极的心态去不断努力,要相信你就是冠军。

库柏是美国最受尊敬的法官之一,但这个形象与他年轻时自卑的形象大相径庭。库柏在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城一个贫民窟里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个移民,以裁缝为生,收入微薄。为了家里取暖,库柏常常拿着一个煤桶到附近的铁路拾煤块。库柏为必须这样做而感到困窘。他常常从后街溜出溜进,以免被放学的孩子们看到。但是,那些孩子时常看见他。特别是有一伙孩子常埋伏在库柏从铁路回家的路上袭击他,他们常把他的煤渣撒遍街上,以此取乐。库柏总是生活在恐惧和自卑中。后来库柏读到了一本书,内心受到了鼓舞,从而在生活中采取了积极的行动。这本书是荷拉修·阿尔杰著的《罗伯特的奋斗》。

在这本书里,库柏读到了一个像他一样的少年奋斗的故事。那个少年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他以勇气和道德的力量战胜了这些不幸,库柏也希望具有这种勇气和力量。库柏读了他所能借到的每一本荷拉修的书。整个冬天,他都坐在寒冷的厨房里阅读勇敢和成功的故事,不知不觉地吸取了积极的心态。在库柏读了第一本荷拉修的书之后几个月,他又到铁路去捡煤块。隔开一段距离,他看见三个人影在一个房子的后面飞奔。他最初的想法是转身就跑,但很快他记起了他所钦佩的书中主人公的勇敢精神,于是他把煤桶握得更紧,一直向前大步走去,犹如他是荷拉修书中的一个英雄。

这是一场恶战。三个男孩一起冲向库柏。库柏丢开铁桶,坚强地挥动双臂,进行抵抗。最后,三个袭击者跑掉了。直到那时库柏才知道他的鼻子在流血,他的周身由于受到拳打脚踢,已变得青一块紫一块了。然而对库柏来说,这是值得的!

库柏并不比一年前强壮了多少,攻击他的人也并不是不如以前强壮。前后不同的地方在于库柏自身的心态。他已经不顾恐惧,面对危险,他决定不再听凭那些恃强凌弱者的摆布。他要改变他的世界了,他后来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库柏给自己定下了一种身份。当他在街上痛打那三个恃强凌弱者的时候,他并不是作为受惊吓的、营养不良的库柏在战斗,而是作为荷拉修书中的人物罗伯特那样的大胆而勇敢的英雄在战斗。

为自己树立一个成功的形象,对帮助我们克服自我怀疑和自我失败的习惯极为有利,这种习惯是自卑的心态经过若干年在一种性格内逐渐形成的。另一个同等重要的、能帮助你改变的成功技巧是,把你视为会激励你做出正确决定的某一形象。这种形象可以是一条标语、一幅图画或者任何别的对你有意义的象征。

懦弱是成功的绊脚石

狮王年老体衰后,决定尽快选出一名继承人。一天,狮王把三个儿子叫到眼前说:“在我眼里,你们三兄弟是一样聪明、善良,谁都可以继承王位,但王位只能传给你们其中的一人,所以,我决定让你们通过竞赛的方式来公平竞争王位,胜者才能为王。”三个儿子都同意了狮王的决定。第二天,狮王在一帮大臣的簇拥下,带着三个儿子来到一处悬崖边,说:“我的王冠就放在这个悬崖的下边,你们谁敢从这里跳下去,王冠就属于谁了。”三个儿子惊呆了,因为它们从小就接受过父王这样的训诫“:你们千万不要到悬崖边去玩耍,万一不小心掉下去,肯定会摔得粉身碎骨!”“父王,能否换个比赛的方式?这样跳下去,说不定你会失去所有的儿子。”狮王的大儿子跪在地上,满头大汗,战战兢兢地说。“放肆!”狮王有几分恼怒了。

“父王,我自愿放弃王位,不参加这次比赛了。”二儿子说完,瘫倒在地上。“唉!”狮王看着地上的两个儿子,禁不住失望地长叹一声。“父王,我愿意跳下去。”三儿子说完,朝狮王跪拜了三下,便纵身跃下深不见底的悬崖。一天后,狮王的小儿子手捧王冠,回到了王宫。原来,悬崖下面,狮王早已命人垫上一层厚厚的干草,它此举只是为试试儿子们的胆量而已。

王者应有胆有识、坚决果断,深知这点的狮王,在选拔继承人上便设局考验儿子们的勇气。面对“死亡”的威胁,大儿子和二儿子显得十分懦弱,都以各种理由推脱,只有小儿子果敢地跳下悬崖。结局不说自明,具有果敢精神的小儿子赢得狮王青睐,成为下一任国王。

生活中,像狮王的大儿子和二儿子一样懦弱的人为数不少。懦弱是一种胆小、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懦弱的人缺乏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一旦遇到新计划、新挑战,总会搬出各种理由来推迟实行,认为这样会减少风险,其实无形中就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因此,学业上、事业上往往无所作为,平平庸庸。事实上人生就是挑战,社会就是一个大运动场。在这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强者拼搏,弱者奋起。人人面临着挑战,同时也体验着挑战。只有不畏强敌,勇敢地迎上去,接受新的挑战,才能出奇制胜。时刻记住:在成功的道路上,不要输给自己的性格。

把自卑还给上帝

自卑使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消极应付工作和学习,不思进取。古人说“有长必有短,有明必有暗”,所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人人都有自卑的一面。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只有战胜自卑,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成功者。

米勒太太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有作品出版的作家,可是仍然举止笨拙,常感自卑。她有点胖,因此她总是觉得衣服穿在别人身上比较好看。她在赴宴会之前要打扮好几个小时,可是一走进宴会厅就会感到自己一团糟,总觉得人人都在对她评头论足,在心里耻笑她。

有个晚上,米勒太太忐忑不安地去赴一个不太认识的人的宴会,在门外碰见另一位年轻女士。“你也是要进去的吗?”“大概是吧,”她扮了个鬼脸,“我一直在附近徘徊,想鼓起勇气进去,可是我很害怕。我总是这样子的。”“为什么?”米勒太太在灯光照映的门阶上看看她,觉得她很好看,比自己好得多。“我也害怕得很。”米勒太太坦言,她们都笑了,不再那么紧张。她们走向前面人声嘈杂、情况不可预知的地方。米勒太太的保护心理油然而生。“你没事吧?”她悄悄问道。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心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另一个人身上。这对她自己也有帮助,她们开始和别人谈话,米勒太太开始觉得自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不再是个局外人。

穿上大衣回家时,米勒太太和她的新朋友谈起各自的感受。“觉得怎么样?”“我觉得比先前好,米勒太太。”“我也如此,因为我们并不孤独。”米勒太太想:这句话说得真对!我以前觉得孤立,认为世界其余的人都自信十足,可是如今遇到了一个和我同样自卑的人,之前我让不安全感吞噬了,根本不会去想别的。现在我得到了另一个启示:会不会有很多人看来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心中也忐忑不安? 米勒太太想起本地报馆那个态度无礼的编辑来,那个编辑似乎总是对她不冷不热的,问他问题,他只草草答复。米勒太太觉得他的目光永远不和自己的目光接触,她总觉得他不喜欢自己,现在,米勒太太怀疑会不会是他怕自己不喜欢他。

第二天去报馆时,米勒太太深吸一口气,对那位编辑说:“你好,安德森先生,见到你真高兴!”米勒太太微笑着。以前,她习惯一面把稿子丢在他桌上,一面低声说道:“我想你不会喜欢它。”这一次米勒太太改口道:“我真希望你喜欢这篇稿子,你的工作一定非常吃力。”“的确吃力。”那位编辑叹了口气。米勒太太没有像往常那样匆匆离去,她坐了下来。他们互相看看。米勒太太发现他不是个咄咄逼人的编辑,而是个头发半秃、其貌不扬、头大肩窄的男人,办公桌上摆着他妻儿的照片。米勒太太问起他的家人,那位编辑露出了微笑,严峻而带点悲伤的嘴变得柔和起来。米勒太太感到他们二人都自在多了。

自卑就是一种由于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我贬低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是由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逐渐形成了敏感多疑、胆小孤僻等不良的个性特征。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的海伦·凯勒说:“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所以,要想成功,请把自卑还给上帝。

不可自命不凡,也不能妄自菲薄

现代的年轻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很强。有很多年轻人参加工作后对老同事的指点不屑一顾,被人称为“自命不凡”的伪君子,这是年轻人要规避的一个问题。年轻人只有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得更快。但是还有一些人过于谦虚,对别人说的话言听计从,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这个时候就需要像王婆那样自我激励一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宋代有一个姓王的男人,因为他说话啰唆,做事婆婆妈妈的,所以人们就送了他个外号“王婆”。王婆的老家在西夏,以种胡瓜为生。当时,宋朝边境经常发生战乱,王婆为了避难,就迁到了开封的乡下,培育胡瓜。胡瓜因外表不好看,所以尽管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也没有人买。王婆很着急,向来往的行人一个劲儿地夸自己的瓜怎么好吃,并且把瓜剖开让大家尝。起初没有人敢吃,后来有个胆大的人上来咬了一口,只觉得这瓜如蜜一样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婆的瓜摊生意兴隆,人来人往。一天,神宗皇帝出宫巡视,一时兴起来到集市上,只见某处挤满了人,便问左右:“何事如此喧闹?”左右回禀道:“启奏皇上,是个卖胡瓜的引来众人买瓜。”皇上心想:“什么瓜这么招人啊?”于是,便走上前去观看,只见王婆正在夸自己的瓜好。见了皇上,他也不慌,还让皇上尝了尝他的胡瓜。皇上一尝果然甘美无比,连连称赞,便问他:“你这瓜既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吆喝个不停呢?”王婆说:“这瓜是西夏品种,中原人不识,不叫就没人买。” 皇上听了感慨道:“做买卖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何不好呢?”皇帝的金口一开,不多时,这句话就传遍了大江南北,直至今日。

瓜不甜,再叫也没用,若是瓜的味道极美,自夸又何妨呢?年轻人总是将自己的优点弃之如敝屣,那么自己的“瓜”何年何月才能找到“伯乐”呢?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果一直妄自菲薄,就等于将崛起的希望埋没了。人“不宜妄自菲薄”,胡乱地将自己的优点遮掩起来,是都市中人急需拆除的樊篱。

体现自身价值,切勿丢掉自尊

伟大的思想巨匠卢梭曾在他的一篇著名演讲词中,诠释了自尊的力量。他说:“自尊是一件宝贵的工具,是驱动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动力。它将全然地激励一个人体面地去追求赞美、声誉,创造成就,把他带向人生的最高点。”

尊严是一个人灵魂的骨架,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尊严,他所剩下的也只是一副躯壳而已。

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前一天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某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10分钟的工休时间。工人们都太累了,一名患病的女工实在坚持不住,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儿。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外国女老板顺手操起一块线路板朝这位女工猛砸过去,紧接着大发雷霆,吼叫着让各生产线管理人员直身站立,举起双手做投降状,然后叫车间工人统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青年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妇女。女老板吼叫:“你为什么不跪?”青年说:“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这个中国青年员工的名字叫孙天帅。

面对无所畏惧的孙天帅,女老板黔驴技穷,没有一点办法,最后只能气急败坏地大吼:“不跪就马上给我滚出去。”孙天帅毫不犹豫,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在孙天帅看来,尊严比失去工作更重要。他的这种面临权贵不卑不亢的精神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一个人的尊严需要其他人的维护,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重视,如果你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就如同太阳没有炽热的光芒,人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纵观现在的很多成功人士,可以看出强烈的自尊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幼年时就意识到自我价值。真正的成功者,在体育运动、商业、艺术等各个生活领域中,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着很强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他们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把这看成是有意义的事。他们非常自然地吸引着朋友和支持他们的人,这些人很少感到孤独。

“我喜欢我自己,我真的非常喜欢我自己。不论我父母说的,还是我自己的感觉都是这样。我非常高兴我是我自己。我愿意成为我自己,而不愿是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别人”。这种正面的自我暗示,是培养自我尊重的重要部分。

自尊是对自己的一种敬意,它教会了一个人要有尊严,要爱自己的肉体和灵魂,要肯定自己,要将自立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依靠他人,接受他人的施舍。自尊的人非常尊重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并同样尊重他人,才能博得他人的尊重。

一旦一个人失去自尊,他便不能自爱。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又怎么能够获得尊严?!鄙视自己、轻视自己的结果,只能是失去健康、独立的人格,让自己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理由很简单,如果他不爱自己,不相信自己,他也不可能爱他人和相信他人,他还会设法通过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大肆攫取,以弥补那些令人绝望的个人空虚感和挫折感。品格是立身之本,丧失品格的人,将丧失别人对他的敬佩与肯定。可见,自我尊重是通向成功和幸福的必经之路。

能掌握人生的只有你自己

杰克拥有一个美丽的莲花池。那其实是他在乡下住宅附近的一片天然洼地,他坚称他在乡间的宅邸为他的农场,水从远处山丘上的蓄水池中流入这片洼地,其间还要通过一个可调节水流大小的阀门开关。一切是那么和谐美满,到了夏天澄澈的水面上就会铺满怒放的莲花,鸟儿在池中自由嬉戏,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它们的奏鸣音。蜜蜂则在花园中的野花上忙碌不辍。极目远眺,池塘的后面是一片更加美丽的从林,野生的浆果、灌木、蕨类植物应有尽有。

杰克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拥有着一颗博爱的心。在他的领土上,你看不到“私人所有,不得擅入”或“擅入必究”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原野尽头那让人倍感亲切的标语:“这里的莲花欢迎你”。他得到了所有人的由衷爱戴,原因很简单,他真诚地爱着所有人,并愿意与他们分享他的一切。

在这里人们常能碰到正在玩耍的天真孩子和风尘仆仆、步履蹒跚的旅人,不止一次看到他们离去时脸上那与来时全然不同的神情,仿佛卸下了身上的重负。有些人甚至把这里称为世外桃源。闲暇时,作为主人的他也会在此静坐,享受夜晚的寂静。当外人离去后,他趁着皎洁的月光在园中往来踱步或坐在老式的木质长椅上伴着芬馥的花香喝点什么。他是一个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里是他一生中最伟大最成功之处,经常带给他莫名的感动。

毗邻的一切生物仿佛也能感受到这里散发出的亲善、友好、宁谧、欢欣的气氛。或许这就是他的心中所求吧。

后来,杰克因事不得不离开大约一年的光景,这段时间里他把房子租给了另外一个男人,新租客是位非常“实际”的人,他决不做任何无法给他带来直接利益的事。连接莲花池与蓄水池之间的阀门被关闭了,土地再也得不到泉水的滋润和灌溉;“这里的莲花欢迎你”的标语也被移走;池边再也见不到嬉戏的顽童和欣慰的旅人。总之,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不复往昔林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的样子。池里的花朵因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源而日渐凋零,只有伏在池底烂泥上枯萎的花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热闹。原本在清澈的池水中悠然而动的鱼早已化为枯骨,走近池边便能闻到它们发出的腥臭。岸边没有了绽放的鲜花,鸟儿不再停留于此,蜜蜂们已移居它处,园中亦不见蜿蜒的流水,栏外成群的牛羊再也饮不到甘甜的清泉。

如我们所见,今天的莲花池与杰克悉心照料的莲花池有着天壤之别。而细究之下,造成这一切差别的原因却十分微不足道,仅仅是因为后者关闭了引水的阀门,阻止了来自山腰的水流。这个貌似简单的举动,掐断了一切生物的生命之源。它不仅毁掉了生机盎然的莲花池,还间接破坏了周转的环境,剥夺了邻居与动物们的幸福。

看了上面的故事,你是否对生命的真谛有了新的感悟?在这个莲花池的故事中,杰克那种博爱的胸怀就是宇宙间最真、最美的东西。

其实,故事里的莲花池跟你我的生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为它的生命完全掌握在他人之手,只有依赖别人替它打开阀门才能生存下去。相对于莲花池的无助,我们的生命则强势许多,至少我们可以自由决定从外界汲取的能量及信息,能够掌握人生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思想。

想要成功,就先“想”成功

让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实验:首先,选择一个你认为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任何事情,尽量保持不动的静坐三分钟。现在睁开眼睛,刚才真的做到了像自己希望的那样什么都不想吗?虽然在闭上眼睛之前选择了自己认为很舒适的姿势,还是会觉得很不舒服:腿没有放好?后背有点痒?想要咳嗽?甚至脑海中出现了很多在睁开眼后捕捉不住的画面?一定有一个是被说中了的。好了,现在我们再来做第二次,在闭上眼睛之前想想自己希望实现的事,哪怕一个很小的愿望。三分钟后,看看自己还有来自身体本身的那些不适感觉吗?你的全部思维是否都围绕着那个小愿望展开呢?这个实验并不神奇。为什么同样是静坐,而我们的意识却完全不同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意念主导了我们的思维。

从前,有一群蚂蚁组织了一场搬运比赛。比赛的过程中,参赛蚂蚁要背负一块很重的小石子从马路的这端走到对面。这对蚂蚁而言,是一段很远很远的路程,何况还要一直背负重物。一大群蚂蚁围着参赛者,给它们加油。比赛开始了,蚁群中没有一只蚂蚁会相信那只最弱最小的蚂蚁会到达终点。大家都在议论:“这太难了!它们肯定背不动那么重的石子。“”它们绝不可能成功的,路太远了!”参赛的蚂蚁一边前进一边听着大家的议论,慢慢地,一只接一只的蚂蚁开始泄气,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只还在继续爬。随着比赛的进行,议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围观者都坐在了原地不愿继续向前。越来越多的蚂蚁累坏了,退出了比赛。但那只最弱最小的蚂蚁还在背着石子一步一步地走着,丝毫没有要放弃的意思。最后,其他所有的蚂蚁都退出了比赛,只有那只最弱小的蚂蚁,它费了很大的力气,流了很多的汗水,终于成为了唯一一只到达马路对岸的蚂蚁,它是唯一的胜利者!比赛结束了,所有的蚂蚁都想知道它是怎么成功的。有一只年长的蚂蚁跑上前去问那只胜利的小蚂蚁它哪来那么大的力气走完了全程,却发现原来这只最弱小的蚂蚁是个聋子。整个比赛的过程,它听不到其他蚂蚁的议论和泄气声,没有被其他的声音影响它的行动力,它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背着石子一步步向前,直到终点。它不断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结果它做到了!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却不知道该从何做起。在我们的内心,是否和这只小蚂蚁一样,不断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当你说“我想下次的考试能提高二十分”,“我想一个月减掉十斤的体重”,“我想明天提早半小时起床”……当你说这些的时候,其实你心里并不相信,因为你已经无数次这么想了,可没有一次成为现实。你气馁了,你放弃了,你越来越不相信你能做到自己希望中的样子。换种思维方式,再来看同样的事,想要提高成绩、减轻体重、提早起床,你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很好!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所有的想法只是间歇地进入你的脑子,你的失败经历告诉你这次还是做不到。怎么样才能成功地实现期待呢?接下来要做的是,不要让这种“想要”的状态间断,要不断地提醒自己目标是什么,抛开所有阻挠它实现的因素,始终连接着那个源头,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我想”,都变成了“我要”、“我一定”,然后,希望中的事情会一件接一件地成为现实。

这就像放风筝。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手中的线。如果线断了,再好的风筝也飞不起来。我们想要成功的心,就是这根引线,不要让线在风筝刚放飞时就断掉,始终连接着“想要成功”这一心愿发起时的状态,不断的“想”成功,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成为见证自己成功的人!

从悲伤阴影中移开,我们便能享受快乐

如果你遇到了挫折,遭遇了失败,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情绪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那么请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哪怕打一针镇静剂,铺开一张纸,把自己的不快乐都列在这张清单上。当然,你还要找出一张纸,上面写上所有让你感到幸福的事情,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快乐的源泉,比如你长得漂亮,你的身体很健康,你的家人对你很好,等等。紧接着,你就可以对比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让你快乐的理由远远大于悲伤和难过的理由,既然如此,你就不该再将自己放置在悲伤痛苦的阴影当中了。

多年以前,有一个女孩因为失手伤了人而坐牢了,尽管后来被释放,她仍然很痛苦,就到教堂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分担她的痛苦。看到女孩一脸悲伤,牧师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女孩哭了,她泣不成声地说“:我好惨啊,我多么不幸啊,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件事情了……”

听罢她的陈述,牧师对她说:“这位小姐,你是自愿坐牢的。”

女孩被牧师的这句话吓了一跳,说:“你说什么?我怎么可能自愿坐牢?”

牧师对她说:“你尽管已经从监狱里出来了,但在你的心里,天天心甘情愿地被关在牢里,你不是自愿坐在心中的牢狱里吗?”

“这是什么意思呢?”女孩不解地问。

“在你身边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你好像看了一场不好的电影一样,天天在回想,这不是很笨的事情吗?这与重蹈覆辙有什么区别呢?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生活本身已经制造那么多问题了,如果我们还要进一步提炼出那么多不快乐,这的确是在增加心理的负荷。每天都要面对那么多无法预测的事情,还要承受自己制造的不快乐,这难道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吗?

不要再强调那些自己制造不快乐的人的态度,而是看看怎么才能停止制造不幸的过程:我们是因为想不快乐的事情,适用我们惯有的悲观情绪去想问题,所以才变得不快乐的。那么,只要我们停止继续再想这些问题,停止用悲观的眼睛看待世界,就会开心得多。

其实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选择快乐和不快乐两个方面,也许我们不能在任何环境下都选择快乐,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入快乐。

92%的烦恼是自找的

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烦恼”的来源,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在周日的晚上把自己对未来一周的忧虑与烦恼写在一张纸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将纸条投入“烦恼箱”。

一周之后,心理学家打开了这个箱子,将所有的“烦恼”还给它的主人,并让志愿者逐一核对自己的烦恼是否真得发生了。结果发现,其中90%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随后,心理学家让他们把过去一周真正发生过的烦恼记录下来,又投入“烦恼箱”。

三周之后,心理学家再次把箱子打开,让志愿者重新核对自己写下的烦恼,这次,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已经不再为三周之前的“烦恼”而烦恼了。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会发现:烦恼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却很少;自认为沉重到无法负担,转瞬也便如骤雨急停。人生的烦恼大多是自己寻来的,而且大多数人习惯把琐碎的小事放大。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的威力,人生的得失,都没有必要太过计较,太较真了就容易受其影响。人到世间来,不是为苦恼而来的,伤心、烦恼、失意,这样的人生毫无乐趣而言,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个乐观、积极、进取、欢笑、喜悦的个性,快乐地活着。

作家吴淡如女士曾经在她的文章中提到过这样一组数据:

我们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那些事根本不会发生;30%是无论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另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象;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的脑袋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烦恼,活该你烦恼。只有8%的烦恼勉强有些正面意义。

吴淡如问她的读者:“看了这些数据,你要不要删除你92%的烦恼?”是啊,看了这些数据,我们是否应该主动删除自己那92%的烦恼呢?

厄运不会一直跟随我们

有人说:“没有永久的幸福,也没有永久的不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幸,而且有的人不仅要承受一种磨难,有的人受打击的时间可以长达几年、十几年,但是让人极度讨厌的厄运也有它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它不会持久存在。

人们在遭受了生活的打击之后,总是习惯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身边没有能够帮忙的朋友,家世也不好,没有可依靠的父母等。其实,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相信——厄运不久就会远走,转运的一天迟早会到来。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有一个女人,已经35岁了,过着平静、舒适的中产阶层的生活。但是,她突然连遭四重厄运的打击: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丧生,留下两个小孩。没过多久,一个女儿被烤面包的油脂烫伤了脸,医生告诉她孩子脸上的伤疤终生难消,母亲为此伤透了心。她在一家小商店找了份工作,可没过多久,这家商店就关门倒闭了。丈夫给她留下一份小额保险,但是她耽误了最后一次保费的续交期,因此保险公司拒绝支付保费。

碰到一连串不幸事件后,女人近于绝望。她左思右想,为了自救,她决定再做一次努力,尽力拿到保险补偿。在此之前,她一直与保险公司的下级员工打交道。当她想面见经理时,接待员告诉她经理出去了。她站在办公室门口无所适从,就在这时,接待员离开了办公桌。机遇来了。她毫不犹豫地走进里面的办公室,结果,看见经理独自一人在那里。经理很有礼貌地问候了她。她受到了鼓励,沉着镇静地讲述了索赔时碰到的难题。经理派人取来她的档案,经过再三思索,决定应当以德为先,给予赔偿。工作人员按照经理的决定为她办了赔偿手续。

但是,由此引发的好运并没有到此中止。经理尚未结婚,对这位年轻寡妇一见倾心。他给她打了电话,几星期后,他为寡妇推荐了一位医生,医生为她的女儿治好了病,脸上的伤疤被清除干净;经理通过在一家大百货公司工作的朋友给寡妇安排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比以前那份工作好多了。不久,经理向她求婚。几个月后,他们结为夫妻,而且婚姻生活相当美满。

这个故事很好地阐释了“厄运”的寿命,古语说“否极泰来”,即使是现在深陷困境,也会在不久之后迎来厄运的死期。

易卜生说:“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因厄运而气馁,厄运不会时时伴随你,阴云之后,和煦的阳光很快就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