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日迫周原 - 2. 宴饮
*写在正文开始之前:现在是中国的半夜。本来已经不打算今天继续这篇小说了,准备休息一天,但是看到很多人阅读了这篇小说,非常高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也欢迎大家的讨论和评论。下面正文开始:
第一章:日迫周原-宴饮
在古代时期的中国的宴会是非常无聊的一种工作,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的中国饮食还没有那么丰富。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是番茄、茄子还是黄瓜、土豆,这些都是很久以后从南美洲或者从欧洲传入中国的蔬菜。在现在,我所能吃到的蔬菜非常有限。当然,会有牛羊肉,不过只有非常粗糙的盐。做起来的蔬菜和肉的味道非常糟糕。
在中国,主要产盐的地区,一个是西北,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周原。这里的盐池产生的盐是从矿物中提炼出来的。另外一个则是东部沿海的邦国获取精盐,比如齐国和鲁国,他们可以从大海中通过晒盐获取。但是总体而言,盐还是一种稀缺资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东部的齐国鲁国正是通过向周宣王进贡盐、货币和其他特产,表达对于王室的臣服。事实上,这些封国和周国的关系非常复杂。初代的周王将自己的亲属,比如鲁王,或者自己的功臣,比如期望分封在了帝国的荒凉的边疆,要求他们保卫帝国的安全,同时通过攻击野蛮人,拓展帝国的疆域,并定期向周王室上贡。然而,初代周王所没有想到的事情是,很多当初的蛮荒之地现在已经变成了帝国最富饶的地区,比如齐国和鲁国,而很多曾经最富饶的地区现在因为气候变化面临着荒漠化和粮食减产,比如现在我们所处的周原。
不过,对于这一场宴席,唯一的期待是,齐鲁两国进贡的海水提取的细盐比帝国西北所产的粗盐要美味很多。这会成为难得的珍贵佐料。不过如果都对齐鲁梁国的贡品有所期待,想必周宣王就更加期待其他的贡品了。因为除了盐以外,齐国还盛产一种重要的资源,铜。而这是在人类两百多年后会使用铁之前,所坚固的金属。比如我面前的锅,它被称作鼎,就是由铜制成的。而更重要的是,刀枪剑矢都依赖这种珍贵的资源。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周宣王停止了关于战争的讨论。因为想要发动战争依赖于兵器,而兵器则依赖齐鲁两国所产的金属。从目前来看,这种金属只在帝国的东部和中南部的封国有产出,但想要抵达中南部的封国需要翻过大山,但是齐鲁两国可以通过黄河直接更快,成本更低地向周原运送这种珍贵的战略物资。难怪,如果没有这两个国家的支持,只怕是很难顺利地征服西边地野蛮人。
想到这里,宴席已经开始。所有的肉,包括牛肉和羊肉,都在最大的铜锅里面蒸煮。所有的公爵和王子在入座之后都需要耐心等待。这既是等待肉,也是等待王室对利益的最终分配权。蒸煮肉的锅,或者叫做鼎,也是由铜铸造而成的。趁着无聊的等待时间,我翻开了父亲为我准备的周礼之书。这是以本有关于周的礼仪制度。正如我之前所说,这种礼仪只允许贵族学习,也只适用于贵族。比如,里面的第一章就是有关的鼎的知识“鼎是由上古所铸,既是食具,又是礼器,与食物和土地的分配有关。不同的身份只能用不同的鼎。天子享有九鼎,公爵享有五鼎,侯爵享有三鼎,男爵只配享有一鼎!”好吧,那我是一个纯纯粹粹的一鼎家族的子孙,几乎处于所有鄙视链的最低端了。说实话,周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无聊的书,不如很多故事书或者历史书。后者至少还有生动有趣的故事,而前者只有繁杂的等级制度规定。比如现在的宴席之前的长久等待,本身代表对王室的臣服。甚至在宴席之前,还要有贵族想办法打发时间而规定的表演,比如剑舞,也被写在周礼之中。想到这里,太监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请鲁国公之子为大家表演剑舞。
又是鲁国。不过想想也完全可以理解。周王室在把东亚分封了很多的公爵,但其中又有四个大公,分别代表周王管理和约束东南西北的各位公爵。其中鲁国公就是其中之一。而今天,他又公然站出来反对,让他的孩子安排出来表演,其实又两种意思。第一,在重大场合的剑舞表演亮相,是周王室对鲁国公和他们孩子的尊重;第二,这也是在敲打鲁国公,让他认识到,在周王面前,鲁国只是演员,真正的导演只有一个,那就是周王。不过太监刺耳的声音却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不禁抬起头看向他,俊朗的面容,眉毛和眼睛细细长长,不过没有一点点胡子。
在这个时代,尽管周王身边的侍从,不像后来的明朝或者清朝,有要求必须是遭受化学阉割的太监,不过这位贴身侍从的特征实在是太明显了,因为他的声音和样貌:和女人一样尖锐,而且没有胡子。而且,听父亲说,和其他普通人不同,最高级的贵族,比如鲁国公,或者周王,他们都喜欢太监作为贴身侍从,而不是正常的男人。一方面,太监经过阉割,不会生育,这也使得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对象只有他们服侍的贵族,而不是他们的子孙;另一方面,太监的身体严格也会对他们的精神产生影响,他们更加女性化的色彩使得对于贵族和他们的家人的照料无微不至,甚至比最细心的宫女还有了解男人。也正因为如此,周王,或者公爵的身边,往往跟着太监。不过,我也只是听说过,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
果然,在朝堂的宴席中,鲁国公的身边站起来两位公子。注意,是一位,而不是两位。这其实是有些奇怪的,因为在这种重要的仪式,往往只会携带自己的直接继承人,而不是所有的孩子来参加宴会。有些公爵也会携带一儿一女,因为这也是给女儿寻找姻亲的好机会。不过,像鲁王这样子带两位公子来参加的确实不多。
那位太监,我还是给他起个外号吧,因为他胸口绣着一朵花,我虽然不知道他的名字,还是叫他花太监吧,一时间也有些愣神。因为传统的表演都是一人舞剑,两人舞剑虽然有,但往往会容易升级为决斗,而不是表演。然而,太监在传达命令的时候也没有说清是哪位公子,这使得场面有些尴尬。他只能讪讪问周王,“王上,鲁国公带了两位公子,让哪位公子来呢?”周宣王大手一挥,说到“罢了,两位才俊,那不如双人对舞颐情!”听到这里,我又失去了兴趣。我向来不喜剑,而喜欢弓箭。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就更加不想看了。索性埋下头,继续翻起书。
翻着翻着,剑舞已经开始。我却翻到一小片布绢。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材料,因为保存良好不容易褪色,通常用来保存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做成历史书或者绘画。这一小块绢布夹在周礼里,想必是父亲在翻阅编辑史书中遗落的,不过无论如何,确一定会比这本周礼之书要好看的多。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翻起来。里面讲的好像是上古的鲁国公的故事。看到这里,我又来了兴趣,仔细阅读起来。原来说的是,上古时代的鲁国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小名叫“难产”,小儿子叫“顺产”。难产的意思,就是孩子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而不是头先出来。这里有一个生活小常识,就是孩子出生往往是头先出来,然后脚最后出来。在中国,或者大多数国家应该都是如此。但是在中国,把头先生出来的叫做顺产,因为这种方式接生婆往往可以帮助孕妇比较顺利的把孩子生出来,孕妇所受到的痛苦也比较少;相反,“难产”方式生出来的孩子则代表他的脚在孕妇肚子中反复挣扎,这往往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过程。而鲁国公的妻子生大儿子的时候顺利,生小儿子的时候不顺利,因此他的妻子就这样给孩子起了小名。当然,这样起名本身也代表了妻子对于两个儿子的态度,不喜欢“难产”的大儿子,而更喜欢“顺产”的小儿子。
故事读到这里,最多也只能说这个鲁国公没有文化。不过没有文化的还在后面。鲁国公的妻子不喜欢大儿子,就想要鲁国公把公爵位置传给小儿子,但是这并不符合周礼。我暗自心想,果然,鲁国公的妻子取名字不靠谱,选择接班人就更加不靠谱。按照周礼规定,公爵传承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无论公爵多么讨厌正妻所生的大儿子,都应该把爵位传给他。但是,故事里的鲁国公则不这么想,他受到了妻子的蛊惑,想要改立小儿子为公爵。于是,在去世前,鲁国公和妻子不顾大臣们反对,强行扶持他们的小儿子“顺产”即位,成为了新的鲁国公,而大儿子“难产”则逃到了周原请求初代周王主持公道。结果周初代王知道了这件事后,大怒,他亲自率领军队协同其他封国一起,从周原誓师讨伐不服从周礼的鲁国。最后,周王的军队还没有到,“顺产”就因为惊吓上吊自杀了。而大儿子“难产”顺利继位,而顺产的子孙,也成了现在的鲁国公。
故事其实非常简短,一个小纸条就可以读完。不过等我读完抬头,朝堂上已经变了一个氛围。所有人都在盯着两位鲁国公子的剑舞。在我沉迷于故事之前,两人还是一团和气,个子高一些的大儿子虽然有身材优势,剑术似乎也更精炼,但是一直处于守势,很少进攻。而小儿子虽有一些进攻,刻意显摆自己的剑术和能力,但也有所克制,畏惧哥哥的身材和剑术优势。然而等我重新抬头,一起都变了。大儿子步步忍让,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软弱和纵容,小儿子的剑步步紧逼,毫无任何谦让之意,似乎想用最短的时间快速取胜,以在参与宴席的众位公爵儿子拔得头筹。这已经不是剑舞了,而是决斗了!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眼看着鲁国公的大儿子相形见绌,索性不再忍让,被迫转守为攻,被迫通过进攻来防御。而小儿子则丝毫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继续步步紧逼,誓要鱼死网破。我看到对面的大伯,担任丞相的郑公皱起了眉头。郑公是父亲的好友,他是王室成员,也是周朝分封的郑国公爵,更是周宣王任命的三位丞相之一,主管教育和土地生产。他眯着眼看着这一切,缓缓抬起了酒杯陷入了沉思。
然而,时间并没有给他太久沉思,胜负其实不难预料。不具备年龄和体力优势的鲁国公的小儿子,在不断的进攻后,终于露出了破绽,他的剑在刺出后猛然被大儿子打掉,紧接着,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一把剑已经刺向小儿子的脖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