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欢喜与日常
宋小二见过婶婶。”
“顾五见过婶婶。”
“谢狗蛋见过婶婶。”
“刘三手见过婶婶。”
……
第二天辰时,东方初明,贾芸还没起床,就听到院子里一片嘈杂声……
起了床,打开门一看,不知何时褚健已经把他的小伙伴招了过来,个个不过十二、三岁,蓬头丐面,灰头土脸,看不清面目,只能看出方圆。身上更是破破烂烂,大洞连着小洞。晨寒之中,缩肩拱背,一副贫贱之态。
而这时见贾芸出来,褚健立刻说道:“这是芸大爷,你们快见过。”
“小的宋小二见过芸大爷。”
“小的顾五见过芸大爷。”
……
闻言宋小二、顾五、谢狗蛋、刘三手急忙跟随着褚健一起行礼。
“你们不用客气,以后就是自己人,褚兄弟你且生堆火,让他们去去寒。”
贾芸一边说着,一边向四人头顶瞧去,然后他就微微的有些愣了。因为他不仅看到这四人头上也是有着青浊二气,而且看到四人的青浊二气中间都有一个东西。
这个东西比他的大印还要清晰,圆乎乎、白乎乎的冒着热气,居然是个馒头!
而纵然是个馒头,贾芸也知道这也是要经过审己、立志之后才能出现的!
但下一刻贾芸就隐约明白了,贫贱的命运让他们对人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想吃饱穿暖而已,也因此他们轻轻松松的过了“审几”这一关。
而又因为贫贱,所以他们的志向也只是能吃上白面馒头,或许只是在白面馒头前加上顿顿。而之所以如此清晰则是因为他们的这个志向十分坚定。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果然如此啊!不过倒是好养活。”
贾芸不由心生感慨。而这时贾卜氏已经拿出了木尺……量完之后,贾卜氏又把家里的高粱面与小麦面,又掺杂了许多的白菜叶,捏了许多的菜饼子……
这其实是款待他们几个。因为贾芸家里实际上是一天两餐的,第一餐在巳时左右。这样的菜饼实际上贾芸感觉上有些难咽,但褚健五人却吃的狼吞虎咽、把锅里的清汤水都喝干了。
吃饱之后,几个帮着喂了驴子,扫了庭院,然后恋恋不舍的欲去。
而贾卜氏却指着驴屋对褚健说道:“你们几个都别走了,你们若是不嫌弃,就把这驴屋收拾收拾,以后住在这里,那驴棚你们几个在周围添些草,能让它过冬就行。”
“多谢婶婶!”
“多谢大娘!”
……
闻声,宋小二、顾五、谢狗蛋、刘三手立刻噗通跪在了地上。
……
收拾完毕后,贾卜氏交代了贾芸几句,然后往十字街而去。褚健、宋小二等则开始在驴棚的周围扎篱笆,贾芸则回到了东厢房打开了《朱子集注》……
当晌午回来时,贾卜氏腋下已经夹了一卷清布,一块红娟,手里拿着一个铜锣。下午时分,褚健、宋小五五个拉着驴车出了城,去了城外的灞河,再回来时驴车上已经装满了一车的芦苇。
晚上五个人撸起了芦絮……
……
两天后,十一月初八,黄道吉日,巳时左右,褚健、宋小二、顾五、谢狗蛋、刘三手便换上了新衣……
“小二、三手你与他们打招呼,褚兄弟你敲锣,狗蛋、小五你们两个亮观音像。”
宋小二、刘三手说话行事伶俐,褚健不善言辞,谢狗蛋与顾五身材高大,因此临出发前,贾芸因材施教,交代了几句。
“是。芸大爷。”
“是,芸大爷。”
……
宋小二、顾五几个纷纷回道,小脸儿却已兴奋的冒光。
“大爷”这个称呼,在这个上下尊卑的时代,他们如此称呼贾芸,实在是无可厚非。不过贾芸在最初听着到这个称呼时就感觉别扭,感觉被叫老了许多。来自后世的平等的心灵也对这个称呼不舒服,这三天以来,只是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强忍着,只是此时却有些忍不住了,终于说道:“以后你们叫我大兄就行了,别大爷、大爷的了。”
“这、这怎么可以。”宋小二脱口而出。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怎么不可以就这么定了。”
贾芸说完,也不容他们五个争辩,转身进了东厢房。褚健、宋小二、刘三手、顾五、谢狗蛋五个自行乞以来,受尽世人白眼、呵斥,何尝被人这么尊重过,又是热血少年……
但心情激荡之下,却说不出话来了,只是个个眼圈都微微的红了。然后五个对着贾卜氏一抱拳,扭头向外走去。
贾卜氏没想到贾芸会放下身价!而实际上人世的春秋,长久的贫寒、让她早已看透了人间,不在意什么“宁荣二公后人”这个浮名了。
也因此贾芸此举在贾卜氏心里是成熟了,而现在她已经知道贾芸是在读书了……不过她认为这也是正常的,小孩子会长大、会懂事,就像身材突然拔高一样,有时很突然。
“芸儿是大了……只是不知道这生意会怎样,有了银子才能给他说上一房好媳妇,再给我有三个大胖孙子……”
想到这里贾卜氏心里一下子充满了憧憬,唇角带着些微笑,瞧了东厢房一眼,然后进了屋。
但是当她端起针线箩筐之际,她的心还是忐忑了起来。她有些担心褚健他们会被赵侍郎的家人轰出来,若如此就意味着贾芸这个点子不行,以后的一切也就成了泡影。
当然她也清楚这种事情发生的机率挺小,但事关众大,她还是身不由己的担心。
……
如此期待着、忐忑着,一直到未时初刻,木门“吱”的一声响了,紧接着伴随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婶婶”“大娘”“大兄”杂乱的呼叫声在院中响了起来。
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贾卜氏急忙把针线箩筐一放,匆匆起身,门开之际,已经笑道:“小健,怎么样?”
只是听着他们的动静与声音贾卜氏就有了美好的预感。
“回婶婶,今儿真是好收获,赵侍郎赏了我们每人一两银子,还给了五两银子的画钱……”
褚健一边向贾卜氏行礼,一边说道。说话之时方正的红膛脸像是冒起了红光。
而在此时寻常人家一年的嚼用不过五两银子,即使在京师,贫寒之家也是这个数目,贾卜氏点灯熬油的缝制,一月也不过能得一两银子。
贾卜氏想过这事能成功,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多,这么轻易,闻言她一下子呆了,立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