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章 枪械大会
“你明天有空吗?”
约翰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李远正在警局整理文件,准备东区议事会的相关材料,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他有些意外。
“应该有,怎么了?”
李远谨慎地回答,约翰很少会关心他的行程安排。
“休斯顿年度枪械展明天开始举行,我想你应该一起去。”约翰的语气不容置疑,更像是通知而非邀请,“即使你现在是警察,也不要忘记我们是能源行业的,这些展会是重要的社交场合,很多潜在的商业伙伴都会出席。”
李远皱了皱眉,心里默默吐槽:我们是能源行业,又不是武器行业,这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但他没有说出来,只是简单地回应:“好的,我会安排时间。”
“很好,明天上午九点,我们一起。”约翰说完便挂断了电话,没给李远任何反对的机会。
放下电话,李远叹了口气。
作为一个来自禁枪的国家的穿越者,美国的枪支文化对他来说依然是个难以适应的领域。
尤其是在德州,枪支几乎是文化象征,就像牛仔帽和靴子一样普遍。
“约翰逊警长的议事会准备得怎么样了?”杰西卡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进展顺利,”李远回过神来,“不过明天我可能要请假一天,家族事务。”
杰西卡挑了挑眉:“家族事务?让我猜猜,是约翰·史密斯的某种高端社交活动?”
“枪械展。”李远简短地回答。
“啊,德州的传统。”杰西卡露出了然的表情,“你不喜欢枪?这在德州可是稀罕事。”
李远耸耸肩:“我只是认为枪应该留在需要它们的人手中,比如执法人员。”
“有趣的观点,”杰西卡若有所思,“尤其是对一个史密斯家的人来说,你父亲可是德州著名的第二修正案支持者。”
李远没有回应,只是低头继续整理文件。
他和约翰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但枪支问题可能是最明显的一个。
在他原来的世界,普通人拥有枪支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而在这里,它却是“不可侵犯的权利”。
第二天早晨,一辆黑色林肯轿车准时停在了史密斯庄园门口。
约翰已经在车里等候,穿着一套休闲但明显价格不菲的衣服,看起来精神焕发。
“准时,很好。”约翰点点头,示意司机出发,“今天会有很多重要人物出席,对你来说是个建立人脉的好机会。”
车子驶向休斯顿市中心的会展中心,约翰开始简要介绍今天将会见到的人物——几位能源行业的大亨、州议员、甚至可能有联邦层级的政客。
“枪展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政商界人士?”李远好奇地问。
约翰看了他一眼,似乎对这个问题感到惊讶:“因为这是德州,李。在这里,枪不仅仅是工具,它代表着自由、独立和自我保护的权利。支持枪权就是支持传统价值观,这在政治和商业上都是重要的立场表态。”
李远点点头,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他理解了这种文化现象的政治意义。
休斯顿会展中心外已经排起了长队,人们兴致勃勃地等待入场,但约翰的车直接驶向VIP入口,保安认出了约翰,立刻放行。
“史密斯先生,欢迎!”一位组织者热情地迎上来,“您的VIP通行证已经准备好了,今年的展览比往年规模更大,有超过500家参展商。”
约翰礼貌地点头致谢,接过通行证,然后带着李远进入展厅。
踏入会展中心的那一刻,李远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展厅内人山人海,展位一眼望不到头,各种枪械在灯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从古董收藏品到最新军事科技,应有尽有。
空气中弥漫着枪油和金属的气味,混合着人群的喧嚣,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印象深刻吧?”约翰看着李远的反应,满意地笑了,“这是美国最大的枪械展之一,每年吸引超过10万名参观者。”
李远点点头,无法否认规模确实令人震撼。
他跟随约翰穿过展厅,不时停下来观看各种展品。
有些展台展示的是精美的古董枪,有些则是最新的战术装备,还有一些专注于狩猎或竞技射击的专业装备。
正当他们经过一个教育射击区时,李远注意到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在父亲的指导下,正试着持一支小口径步枪。
女孩表情专注,父亲耐心地教导着正确的持枪姿势和安全规则。
“这在其他国家绝对是难以想象的场景。”李远不由自主地说出了心里话。
约翰顺着他的视线看去,然后回应道:“在美国,尤其是德州,我们相信及早教育孩子关于枪支安全的知识是负责任的做法。那个父亲正在教导他的女儿如何安全、负责任地使用枪支,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李远没有反驳,但内心的不适感挥之不去。
在他原来的世界,看到儿童接触枪支会立即引发公众恐慌和执法干预,文化差异如此之大,让他一时难以适应。
约翰似乎注意到了他的不自在,但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引导他继续前行:“来吧,有几个人我想介绍给你认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约翰带着李远在展会中穿梭,与各种政商界人物交流。
令李远惊讶的是,他作为“名人警察”的身份竟然成了社交优势。
许多人认出了他,提到了他在烤肉比赛中的“英勇表现”,甚至有人询问他对枪支管制的看法。
“史密斯先生,您作为执法人员,一定有很多关于公民持枪的见解吧?”一位州参议员问道,眼中带着探究的光芒。
李远谨慎地回答:“我相信每个持枪者都应该接受充分的安全培训,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个模糊的回答似乎让参议员满意,他点点头:“非常理性的观点。约翰,你儿子很有政治头脑啊。”
约翰微笑着拍了拍李远的肩膀:“他一直很聪明,只是最近才开始关注正经事。”
在与一群投资者交谈后,约翰带着李远来到了一个高端定制枪械的展台。
展台上陈列着各种精美的手枪和步枪,每一把都是艺术品级别的作品。
“这些都是汉德森工艺的作品,”约翰介绍道,语气中带着欣赏,“每一把都是手工制作,价格从五千美元起步。”
展台后的销售代表认出了约翰,立刻热情地迎上来:“史密斯先生!很高兴再次见到您。您上次订购的那把1911定制款已经完成了,真是一件艺术品。”
“谢谢,托马斯。”约翰点点头,然后指向一把镀金的手枪,“这把怎么样?我在考虑给我儿子买一把防身用的。”
李远惊讶地看向约翰:“我不需要私人手枪,父亲,我是警察,记得吗?”
“正因为你是警察,才更需要额外的保护。”约翰坚持道,“警局发的那些标准装备太基础了,你需要一把可靠的、高品质的私人武器。”
李远摇摇头:“我不认为这是必要的,拥有枪械是责任而非权利,作为警察,我每天都能看到枪支泛滥的危害。”
约翰的表情变得严肃:“在这个国家,保卫自己和家人的能力是根本权利,不应被政府限制,我以为你在警局工作后会更理解这一点。”
“我理解自卫的重要性,”李远回应,“但我也看到了太多因枪支而起的悲剧,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或意愿负责任地使用枪支。”
约翰皱起眉头,显然对李远的立场感到困惑:“德州人不配枪怎么行?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像德州人了?”
李远意识到自己可能表现得太过异常,急忙调整态度:“我只是认为枪支应该被谨慎对待,尤其是考虑到我的职业。”
约翰正要继续争论,突然,展厅另一端传来一阵骚动。
人群开始惊慌地四散奔逃,隐约可以听到喊叫声。
“怎么回事?”约翰警觉地问道。
李远已经本能地进入了警察模式,迅速扫视四周:“可能是安全事件,我去看看。”
不等约翰回应,李远已经朝骚动源头跑去。
穿过惊慌的人群,他看到几名蒙面人正在与保安发生冲突。地上散落着一些枪械,看起来是一起抢劫未遂。
“警察!都不要动!”李远大声喊道,同时迅速评估局势。
四名蒙面劫匪,两人手持武器,正试图抢夺一个运送贵重枪械的保安团队的箱子,保安们奋力抵抗,但明显处于劣势。
李远没有携带武器,但他的警察训练和原主的格斗技能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他迅速接近最近的一名劫匪,利用对方分心的瞬间,一个精准的擒拿动作将其制服。
其他劫匪注意到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威胁,其中一人转向李远,举起武器。
李远迅速躲到一个展台后,同时抓起一个金属展示架作为临时武器。
“放下武器,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李远大喊,试图制造更多警力在场的假象。
这个策略似乎起了作用,劫匪们开始犹豫,就在这时,展会的安保人员赶到,形成了包围之势。
看到形势不利,劫匪们试图逃跑。
李远抓住机会,冲出掩体,用展示架击中了一名劫匪的手腕,武器掉落在地。
然后他迅速将对方按倒在地,用展台上的尼龙扎带临时固定了对方的手腕。
其余的劫匪被赶来的安保人员和几名自愿帮忙的退役军人制服。
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没有一发子弹被发射,也没有人受重伤。
当地警方很快到达现场,接管了被制服的劫匪,李远向警方出示了自己的警察证件,简要说明了情况。
“干得漂亮,史密斯警官。”一位资深警探称赞道,“你的反应非常专业,避免了可能的伤亡。”
李远谦虚地点点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当他转身准备离开时,发现约翰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复杂的表情,他显然目睹了整个过程。
“你没事吧?”约翰走上前,语气中带着关切。
“我没事,”李远回答,“劫匪们已经被制服了。”
约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你的反应非常迅速,在那种情况下,很多人会立即寻求武力解决,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枪的地方,但你选择了最小化伤害的方式。”
李远不确定该如何回应,只是点点头:“这是警察训练的一部分。”
“也许吧,”约翰若有所思,“但我认识很多警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那种情况下会直接拔枪。”
经此一事,两人也没有了再看展的兴致。
返回的路上,车内气氛有些沉默。
李远看着窗外飞逝的景色,思考着今天的经历。
“你知道吗,”约翰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我不完全赞同你对枪械的看法,但我尊重你坚持自己的原则。今天你的表现很专业,你证明了即使不依赖枪支,也能有效处理危险情况。”
这是约翰第一次如此直接地表达对李远的尊重,让他有些意外。
“谢谢,”李远真诚地说,“我理解枪在德州文化中的重要性,只是作为警察,我对它们持谨慎态度。”
约翰点点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很正常。重要的是你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尊重他人的选择,这是成熟的表现。”
回到庄园后,李远打开电视,不出所料,枪展抢劫未遂的新闻已经登上了当地频道。
“今天在休斯顿年度枪械展上,一起抢劫未遂被一名休斯顿警局的辅警英勇制止。”主播的声音传来,“李·史密斯警官,也是能源大亨约翰·史密斯的儿子,在没有使用武器的情况下成功制服了劫匪,避免了可能的伤亡。”
画面切换到现场采访,几名目击者称赞李远的行动“冷静而专业”,特别强调了他“在枪支环绕的环境中选择不使用致命武力”的决定。
李远关掉电视,走到窗前,看着德州广阔的夜空。
在德州,没有枪,真的是一件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