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〇三 淮商请建曾国藩专祠折
同治十二年二月初十日(1873年3月8日)
署理两江总督管理两淮盐政江苏巡抚臣张树声跪●1奏,为淮南北商贩请建已故督臣专祠,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前督臣曾国藩于上年二月因病出缺,经各省奏请建立专祠,均荷圣恩允准。又于同治十一年五月初六日奉上谕:此外立功省分,并着准其一体建祠等因。钦此●2。仰见皇上眷念荩臣,饰终之典,有加无已,凡在臣工同深钦感!曾国藩历年战功播闻中外,其任两江总督前后十年之久,政绩亦多可传。而于两淮盐务苦心整顿,成效尤著,感人尤深。盖自兵燹以后,淮南运道梗阻,引岸废弛,商逃灶困,几于片引不行。淮北亦迭遭匪扰,票法全坏。加以军营提盐充饷,棼如乱丝。曾国藩于同治二年将南北两鹾次第整理,三年正月奏定淮南新章[15],八月奏定淮北新章[16]。以运商运盐到岸,弊在争售,则立督销总局,以整轮规;场商收盐入垣,弊在抢跌,则立售盐总栈,以保盐价。而大要尤在明于用人,凡设一局卡,必求廉正练达之员,不拘资格,推心倚畀,一主唐臣刘晏任用士人之意,故能同心勷助,无弊不剔,无利不兴。新章开办不及一年,远近商贩趋之若鹜。利厚则商聚,商聚则课充,计自同治三年起至九年十二月止,前后七年之间,淮南北共收盐课厘银二千万两以外,又收盐厘钱七百万串以外,均分上下半年奏报有案。
湘、淮各军转战数省,削平巨寇,而军饷不致缺乏者,半皆取资于两淮课厘。曾国藩又以淮南引地为国家大纲所系,七年九月●3、十年三月两次奏禁川私,虽一时未能全堵,而为南商广筹销路不遗余力。至淮北开纲验资,易启卖号渔利之弊,曾与前督臣马新贻[17]商议奏停验资,令票贩循环转运,至今称便。各商贩追念旧德,历久不忘,同沾乐利之休,冀图馨香之报,情愿集资在于扬州城内建立专祠,现已购定基地,禀经两淮盐运使方浚颐[18]详请具奏前来。
臣查扬州为盐商辐辏之区,近数年来,各商遵章办运,财赋重地渐复旧规,皆由曾国藩所定盐章法良意美,商贩闻风争趋,纳课既充,获利甚溥。此次公吁建祠,委实出于至诚,合无仰恳天恩俯准淮南北商贩在于扬州建立曾国藩专祠,每年春、秋二季由运司率同官商致祭,以隆食报而顺商情。
所有请建已故督臣专祠缘由,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同治十二年二月初十日●4。
(朱批):着照所请,该部知道●5。
同治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奉朱批:着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6。
【案】此折原件[19]、录副[20]均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兹据校正。
1.【署理两江总督管理两淮盐政江苏巡抚臣张树声跪】张树声于同治十一年十月署理两江总督。《同治朝上谕档》载曰:同治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内阁奉上谕:两江总督着张树声署理,江苏巡抚着恩锡署理。钦此[21]。刊本无此前衔,兹据补。
2.【案】此谕旨《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载曰: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
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于本年二月间因病出缺,当降旨优予恤典,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生平政迹事实宣付史馆,一等侯爵即令伊子曾纪泽承袭。其余子孙几人,令何璟查明具奏,候旨施恩。旋据何璟、英翰、李瀚章先后胪陈曾国藩历年勋绩,英翰、李瀚章并请于安徽、湖北省城建立专祠,又据何璟遵查该故督子孙详晰覆奏。披览之余,弥增悼惜!曾国藩器识过人,尽瘁报国,当湘、鄂、江、皖军务棘手之际,倡练水师,矢志灭贼,虽屡经困阨,坚忍卓绝,曾不少渝,卒能万众一心,削平逋寇,功成之后,寅畏小心,始终冈懈。其荐拔贤才,如恐不及,尤得以人事君之义。忠诚克效,功德在民,允宜叠沛恩施,以彰忠荩。曾国藩着于安徽、湖北省城建立专祠。此外立功省分,并着准其一并建祠。伊次子附贡生曾纪鸿、伊孙曾广钧,均着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曾广镕着赏给员外郎,曾广铨着赏给主事,均俟及岁时分部学习行走。何璟、英翰、李瀚章折三件,均着宣付史馆,用示睠念勋臣有加无已至意!钦此。[22]
3.【七年九月】刊本、原件均作“七年九月”。查曾国藩原奏[23],具奏日期则为“同治七年十月初五日”。据此,原件、刊本具奏日期均误。
4.【同治十二年二月初十日】刊本无具奏日期,兹据原件补。
5.【着照所请,该部知道】此朱批据原件补。
6.【同治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奉朱批:着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此奉旨日期与内容,据录副补。
【附】同治三年正月十二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奏报淮南盐运畅通力筹整顿缘由,曰:
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两淮盐政臣曾国藩跪奏,为淮南盐务运道畅通,力筹整顿,以冀规复旧制,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臣于上年九月二十二日复奏京仓需米折内,曾将筹办南鹾情形略陈大概在案。伏查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长江梗阻,引岸废弛,迭经前督臣于咸丰四年奏办就场抽税,贩户下场捆盐,收课甚微。又于七年奏改设局征税,令水贩就栈采买,稍有成效。但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十分之一,总因楚、西引地未通,盐无去路,是以课无来源。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楚、西各岸自应赶紧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而筹办之难,大端有二:一在邻盐之侵灌太久。西岸则食浙私、粤私而兼以闽私,楚岸则食川私、粤私而兼以潞私。引地被占将及十年,民既借此以济食,官亦借此以抽厘,积重难返,久假不归,势不能骤行禁绝。一在厘卡之设立太多。淮盐出江,自仪征而金柱关,而荻港,而大通,而安庆,而华阳镇,以达于楚、西,层层设卡,处处报税,均以盐厘为大宗。诸军仰食,性命相依,势不能概行裁撤。臣博访众论,核定新章,按切今日之时势,仍仿昔年之成法,大致不外乎疏销、轻本、保价、杜私四者,请为我皇上粗陈其略。
自邻盐侵占淮界,本轻利厚,淮盐不能与之相敌。江、楚百余州县,遍地皆是,查之不胜其烦,堵之且恐生变。计惟重税邻私,俾邻本重而准本轻,庶邻盐可以化私为官,而淮盐亦得逐渐进步。现已咨明湖广、江西各督抚,将邻私厘金酌量加抽,听邻盐与淮盐并行不悖。譬之田产被客民占据,田主初归,姑与客分耕而食,待至淮运日多,销路日畅,然后逐占田之客,申邻盐之禁。此疏销之略也。
近年楚、西之盐,每引完厘约共在十五两以上。所分济者,下游为都兴阿之饷、冯子材之饷、李世忠之饷,上游为臣与官文部下之饷,皆万不可停者。臣与各处咨商,盐厘不能全停,未始不可暂缓,除扬、镇两防宜照旧额外,其余未始不可少减。臣酌定新章,前之逢卡抽收者,今改为到岸售销后,汇总完厘,分解各军。前之收十五两有奇者,今改为楚岸每引抽银十一两九钱八分,西岸每引抽银九两四钱四分,皖岸每引抽银四两四钱。既减厘以便商,又先售而后纳。此轻本之略也。
商贩挟资求利,无不愿价值常昂,保而勿失。然不由官为主持,往往见小欲速跌价抢售。其始一二奸商零贩,但求卸货而先销,不肯守日而赔利。其后彼此争先,愈跌愈贱,如风卷潮退,虽欲挽回以保成本,而不可得,官与商俱受其害。现于楚、西各岸设立督销局,派委大员驻局经理,盐运到岸,令商贩投局挂号,悬牌定价,挨次轮销,时而盐少,小民无食贵之虞。时而销滞,商贾无亏本之虑。此保价之略也。
盐法首重缉私,大伙私枭,明目张胆,犹不难派兵捕拿。最易偷漏者,包内之重斤,船户之夹带,所谓官中之私,查禁尤难。现经改复道光三十年旧章,每引正盐六百斤,分捆八包,每包另给卤耗七斤半,包索三斤半,共重八十六斤。由臣刊发大票,随时填给。并于大胜关、大通、安庆等处派员验票截角,如有重斤夹带,立即严加惩究,提盐允公。其各岸之兼行邻盐者,亦必另给税单。苟无单而贩私,即按律而科罪。此杜私之略也。
兹四者,均就目前之要务及道光年间之成规,参酌而损益之。无论官运营运,悉照商运一律办理。至应完课银,因盐厘为数过重,未能遽议加增,仍照咸丰七年奏案征收。向来盐课按半年奏报一次,今拟将各处汇收之厘亦分上下半年,随课并报,以便部臣有所稽考。惟兵燹之余,户口大减,以今日之民数,照承平之引额,恐运销不及一半。加以邻私充斥,挽复非易,殷商绝少,招徕尤难,能否渐有起色,殊无把握。臣惟有督饬署运使忠廉,实力请求,以期国课、军需两有裨益。
所有淮南盐务运道畅通,力筹整顿缘由,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再,淮北以盐抵课,紊乱旧章,疲坏已极。经部臣奏奉谕旨,饬令设法办理,容俟办有头绪,另行复奏,合并陈明。谨奏。同治三年正月十二日。
(墨批):议政王军机大臣奉旨:户部议奏。钦此。[24]
【附】同治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具奏截停淮北饷盐设法整理缘由,曰:
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两淮盐政一等侯臣曾国藩跪奏,为遵旨截停淮北饷盐,设法整理,以复票盐旧制,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臣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奉上谕:本日,据户部奏淮北票盐提充军饷,请分别截留,以保正课一折。亦因苗逆伏诛,皖、徐平静,淮北销路渐通,亟应将饷盐分别截留,以挽颓纲而裕正课。着曾国藩严饬盐运司忠廉,设法遵照办理。户部折并着抄给阅看,等因。钦此。
伏查淮北盐务,自前督臣陶澍改行票盐,意美法良,商民称便,果能率由旧章行之,百年不敝。无如军兴以后,运道之通塞靡常,销数之畅滞无定,盐既不能如额运售,课即不能按纲造报,拖延套搭,已觉年不如年。然未办饷盐以前,票贩虽日形竭蹶,而尚能勉力从公。池商虽难免偷漏,而未敢任意售私。迨军营提盐抵课,变易旧规,营员日出于其途,商贩遂闻而却步。李世忠部下赴坝领盐,尤属桀骜,一不遂欲,百般恐吓。甚至因栈盐不足,下场自捆。一营开端,各营效尤,护私夹私之弊,遂至不可穷诘。现在李世忠业经开缺回籍,其部下兵勇亦皆遣散。当此淮甸澄清,自宜恪遵圣谕,将饷盐截停,招集新旧票贩,照常请票运盐,完纳现课,出湖销售。臣旁咨博访,参考成法,核议新章,约有必须停止者三,急宜整理者四,请为我皇上陈之。
漕臣以清淮防费支绌,先令场商每包捐盐五斤,每引共二十斤。旋因逐包捐缴,诸多未便,由海分司详改每运盐百包,带缴五包。其应完课银及售出盐价,虽经吴棠奏明作为清淮军需,但锱铢而取之,琐屑而派之,殊非政体所宜。此必须停止者一也。
徐州本山东引地,前因捻氛梗阻,束引未能到岸,经督办徐宿军务田在田奏准,借运北盐,划收东课,原系暂时权宜之计,行之日久,流弊滋多。采买则私自赴场,售销则旁侵皖界。刻下东引业已通行,徐民无虞淡食,不能再托借运之虚名,贻侵销之实患。此必须停止者二也。
北盐向有净盐、毛盐之分,已改捆者为净盐,未改捆者为毛盐,皆须纳课,方准出湖。近来私枭勾串营弁,朋贩毛盐,结队横行,连樯闯越。堵之严,则营员出而包庇;缉之疏,则官引尽被占销。此必须停止者三也。
夫搉盐之法,革其弊而利自兴,饷盐停,则强封害贩之弊除;捐盐停,则科敛病商之弊除;借运朋贩之盐停,则引界混淆营私充斥之弊无不除。
臣所谓整理之四端,盖亦就诸弊既去,因势利导耳。淮北纲引,前系奏至戊午纲为止。今于五月初八日,接开己未新纲。惟兵燹以后户口大减,断不能销四十六万引之数,应循照近年奏案,先办正额二十九万六千九百八十二引,每引例收报部正课一两五分一厘,杂课二钱,又外办经费四钱,仓谷、河费、盐捕营各一分。此外如团练、坝工、缉费、号项等款,名目太繁,一概删除,以纾贩力。此现筹整理者一也。
近来军饷皆赖盐厘接济,势不能概行裁撤,而长、淮处处设卡,商贩视为畏途,且从前各卡总计每包约须完厘钱二千余文,为数过重,自应大加核减。今拟仿淮南总收分解办法,归并两处,自西坝出湖,先在五河设卡,每包收厘钱五百文,运赴上游,再于正阳关设卡,每包收厘钱五百文。他卡只准验票,不准重抽,统由臣选派委员,驻卡经理,盖非减厘不足以轻本,非裁卡不足以恤商。此现筹整理者二也。
淮北解饷原案向以十成分摊,临淮军营分四成,滁州李营分四成,安徽抚营分二成。今临、滁两营业已分别裁并,自可将该两营旧有之饷改拨金陵一军,稍解燃眉之急。惟漕臣停止捐盐,亦应量予拨济,以资贴补,嗣后所收课厘,臣已咨明吴棠、乔松年,应仍以十成分派,臣营派五成,抚营派四成,漕营派一成。论兵数则小有裒益,论旧例则无甚更张。此现筹整理者三也。
北盐每引例定正盐四百斤,分捆四包,每包连卤耗重一百十斤。近来栈盐出湖,皆在西坝改捆大包,重一百二三十斤不等,以省运脚及按包抽厘之费。换包后盐票不符,丛生弊窦,臣已严申禁令,不准改捆大包,并于例给大票外将每船装盐包数亦仿淮南之例,填给舱口清单,庶盐与票符,可杜就重而避轻,不致以多而报少。此现筹整理者四也。
以上各条系就户部原奏及御史刘毓楠之条陈,悉心参酌,力挽近年之秕政,悉复畴昔之成规,而又恐积弊已深,一旦改收现课,各贩不甚踊跃,更议辅以官运,照商贩一律办理,以示倡导。淮北近年以来,纲法紊乱,开纲既无定期,奏销亦无定限。目下新章既定,臣严饬运司督同海州分司,广为招徕,源源认运,仍限一年造报奏销,以符定制。但例销北盐口岸迭被苗捻蹂躏之后,不但烟户凋零,人民稀少,且未经开纲以前,存积饷盐,捐盐贩盐,为数不少,旧盐之占压太多,新盐之售销难速,势有必然。又皖之颍、六、庐、凤,豫之信、罗、光、固,逼近捻氛,军情变幻,刻刻可忧,课项能否如额收足,奏销能否依限造报,未敢信有把握。其五河正阳关所收盐厘,将来自当随同正课,一并报部,以重款项。惟因饷需紧要,此时所收盐课只能支应军需,未能先运京饷,私衷耿耿,抱疚良深!臣惟有督饬署运司忠廉,殚尽血忱,实力经理,以仰副皇上整饬鹾纲之至意。
所有截停淮北饷盐,设法整理缘由,理合恭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再,户部饬查历年各营抵饷数目,已饬运司逐细确查,造册详送,容俟送到清册,另行咨部,合并声明。谨奏。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七日。
(墨批):议政王军机大臣奉旨:户部核议具奏。钦此。[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