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人生诗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民歌·共产党胜过亲娘爷[1]

一九五六年十月一日

于湖南省祁阳第一中学

小学毕业照

说明:小学毕业照是我平生第一张照片,1956年6月摄于离家12里的祁阳文明铺。1956年9月上中学之后,将此照片从毕业证书上揭下来用红墨水着色保存至今,显得很傻。但这是历史,我尊重历史。

分得田地分得房,[2]

没钱也能上学堂,

如今世道真变了,

毛主席胜过亲爷娘。[3]

共产党革命为工农,

野崽也能上县中。[4]

努力读书有出息,

好为人民立事功。


[1] 这是我的处女作,为尊重历史,尊重自己,此次收录,只字未改。上初中一年级时写的这首顺口溜,本不拟收入诗集(2008年版就未收)。但先师蒋炼(1925—2020年,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在见到我的《潇湘斋诗词选》中未收录后,很郑重其事地说:“你写的第一首诗应收录,那是你刚上初中写的,我还表扬过你,记得吗?”恩师记忆如此之好,令我十分感动,当即答应再版时收录。如今恩师已归道山,思之潸然。

[2] 1950年农历九月初三,我父亲因病去世,年仅32岁。翌年春,我母亲带着2岁的弟弟改嫁,我倔强地要顶门立户独立生活。当时外祖父母也反对我母亲再醮,故支持我独立生活。幸好,几个月后土地改革开始了,我这个孤儿分得双份土地(当时当地人均土地1.35亩,我分得2.7亩),一间房(三间房中的一间,另二间分给了李大黎——现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纪检组组长李超的祖父)。

[3] 爷娘即父母。其实,祁阳方言用爷娘称父母时,是将母置首位,称作“娘爷”,读唐音[niáng yá]。祁阳方言口语中父亲不叫“爸爸”而叫“爷爷[yá yá]”。在《佩文诗韵》中,“爷”属下平声〈六麻〉。参见北朝乐府《木兰辞》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和“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也称父亲为“爷[yá]”。

[4] 野崽:祁阳方言,意为没有人要的野孩子,是对既没有父母,又没有祖父母及叔伯、姑姑的儿童的歧视性称呼。其境遇比一般的孤儿更惨。“野”,祁阳方言读音近似[yà],但不是去声,而是入声。县中:专指当时的“祁阳县立中学”,即1912年创办的公立“祁阳县立中学堂”。1945年日寇投降后,学校恢复,称“祁阳县立中学”。1953年春,学校改名“湖南省祁阳中学校”,简称“祁阳中学”,不久被定为省属重点中学。自1959年9月起,湖南省祁阳中学校改名为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校,简称祁阳一中。1956年我报考祁阳中学,完全是因为它是全县唯一有人民助学金的中学(当时全县共有7所中学,其中县城另有“重华中学”和“崇汉中学”)。我中学6年始终享有人民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