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当今时代是政党政治的时代,无论是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还是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下,一个政党能否上台执政或维持其执政地位,并非完全取决于该政党的主观愿望,而主要取决于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世界上各种类型政党的治国理政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赢得民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是现代政党执政共同面对并必须处理好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执政党面临的诸多相同或相似的基本问题中,加强廉政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使政党和政府保持清正廉洁形象,是所有执政党需要下大气力完成好的共同课题。历史不会健忘。20世纪末,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些长期单独连续执政的大党、老党接二连三地失去执政地位,发人深思、令人警醒。这些政党中既有资产阶级政党,也有民族主义政党,还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比如,连续执政38年后下台的日本自民党,连续执政71年后下野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有93年历史、连续执政74年后亡党亡国的苏联共产党,拥有百年历史、连续执政45年后被取而代之的印度国大党,连续执政30多年后被民众抛弃的印尼专业集团党,统治中国台湾地区50多年后失败并一蹶不振的“百年老店”中国国民党等。这些政党下台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腐败。因为深陷腐败的泥潭,导致民怨沸腾、威信扫地、备受攻讦,最终失去人民的信任、丧失执政地位,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显而易见,惩贪反腐、保持廉洁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事。

腐败的危害与权力的腐蚀性密不可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否则“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然而,政党在执政的条件下,特别是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由于掌控着重要的社会资源,力量极为强盛,这样很容易打破权力平衡,从而使执政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手中权力来控制和影响政治和社会运行。同时,由于权力的扩张性和执政地位的相对稳固,执政党的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逐步弱化,保持初心、坚守使命也变得压力不够和动力不足,以至于自我监督在某些重要环节上渐趋低效或无效。众所周知,权力是把“双刃剑”。权力在监督和制约下运行可以造福人民,不受监督的权力就像脱缰的野马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治理腐败,必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消除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压减权力行使的任性空间。由此看来,无论是为了抵御权力的腐蚀,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清廉形象,从而巩固长期执政地位,执政党都应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时刻保持对权力腐蚀性的清醒和警惕,始终保持高压防腐反腐的自觉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决同各种形式的腐败作斗争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反腐败理论。全面完整准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反腐败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于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反腐败规律,不断增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中央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党中央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减负,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深入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清除一切腐败分子。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姑息。党领导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动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经过持之以恒的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新时代,我们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如何勇敢面对“四大考验”特别是长期执政考验,坚决战胜“四种危险”特别是消极腐败的危险,依然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这是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课题。

姜卫平研究员的著作,选取了“反腐败斗争”这样一个视角,运用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继承与创新、吸取与借鉴来不断深入推进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与思路。纵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突出,结构严谨。本书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反腐败这个执政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本书突出强调了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全面分析了反腐败斗争的时代背景,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社会转型、全球化时代为反腐败斗争带来了新情况、新挑战、新课题。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机遇和条件,有效应对问题和挑战?作者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腐败实践、比较研究国外政党廉政建设经验教训、全面总结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新时代反腐败斗争要坚持的重要原则、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作者的研究成果框架完整、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叙述规范,资料和数据准确翔实,论证清楚明晰,论据扎实充分,是一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历史厚度,更有实践温度的学术精品力作。

二是坚持创新,观点独到。本书聚焦“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作者在认真进行文献阅读和文献整理、科学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从政党执政规律和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明确提出反腐败斗争是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进而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提了出来,并加以系统论述。这样就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结合起来,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这种开拓性研究使本书的观点结论颇具新意,一些见解具有独到之处。例如,作者提出要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形势,并科学辨析了关于反腐败斗争的几种错误观点;提出并分析了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在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着力点,等等。这些都具有极强的原创性,不仅对深入研究执政党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是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全书通读下来,不管是理论阐述,还是实践探讨,开阔的视野、全面的资料、新颖的观点、充实的论据、有力的论证、严密的逻辑,都使人印象深刻。本书抓住了当前我国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时代背景,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历史的轨迹和世界的视野,既反思历史又把握现实,既关注中国又面向世界,将反腐败理论与反腐败实践相结合,将国内外反腐败经验进行比较研究,把反腐败怎么看、怎么办等角度融合起来,抓住了关键环节,回应了研究热点和社会关切。本书将党中央重大政治判断做了学理化、学术化阐释,总结了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经验、显著成效和着力点,提出的观点、做出的结论、揭示的逻辑和趋势是客观准确的,能够经得起检验。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理论研究、文稿起草等工作。尽管文字和行政工作极为繁重,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党建前沿问题的关注和党建理论的思考,笔耕不辍,钟情翰墨。他踏实、勤奋,严谨治学、执着坚守,我欣喜地看到他在学术之路上艰辛跋涉后的成长进步。本书既为作者潜心研究、独立思考的成果,也是他为党的二十大奉献的一份礼物。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并表示祝贺,同时愿意向大家推荐本书。

是为序。

姜辉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