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教育戏剧是起源并形成于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其强调通过表演、体验和虚构等戏剧技艺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想象力、创造力、人格、情感以及社会性认知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教育戏剧尽管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挪威以及爱尔兰等国家蔚然成风,并形成了以英国和美国为典型的“英美经验”,然而当前它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教育戏剧自20世纪末被引介到中国以来,在这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受到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热切关注和持续探究。但时至当下,我们对教育戏剧的研究和实践依然存在一定的误解和误用。由此,本书立足于教育学立场,并基于身体哲学、具身认知、具身学习以及符号互动等理论,探究教育戏剧对学生成长的独特影响。所以,本书是在“教育戏剧是怎样帮助学生成长”这一核心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其具体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本书的绪论部分阐释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文献基础及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具体的展开过程为:其一,从公众论题、对教育戏剧的偏见和误解以及美育发展的需要等维度分析了本书的研究缘由;其二,从自我、教育戏剧和育人之道三个方面界定了本书的核心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书中教育戏剧的概念结构;其三,从教育戏剧作为一种表演事件、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具身学习方式和教育戏剧作为一种美育途径四个层面评述本书的文献基础;其四,基于研究目的,提出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其次,从生命关怀、情感涵育、对话交往和表演呈现四个层面揭示了教育与戏剧联姻的天然基础。正因为教育与戏剧之间存在诸多的内在关联,由此交叉形成了教育戏剧。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四个视角阐释了教育戏剧发展的理论基础,并指出正是多元的理论源流赋予了教育戏剧宽广的研究基础。随后,转向研究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并指出教育戏剧在中国本土化的实践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形成了“教学性教育戏剧”;二是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形成了“活动性教育戏剧”。在此认识上,本书从课堂解绑、德育教化和美育实践三个维度深入、具体地透析了教育戏剧所具有的独特教育影响。
然后以具身认知和具身学习作为理论基础,揭示并阐述了教育戏剧育人的基本路向。来自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的思想,尤其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为我们探究具身概念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同时,伴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学习源于身体的观点得到相应心理学实验以及脑科学的验证,具身学习理论从发生学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学习本质的重要维度。在此判断的基础上,本书指出,教育应该从离身性的教育转向到具身性的教育。而在具身认知和具身学习的视域下,探究教育戏剧育人的基本路向之一是要关注教育戏剧中具身学习的具体实践方式,基本路向之二是探究教育戏剧在形成学生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以及道德品质等自我的内在素养方面所能发挥的独特价值。
继而以符号互动理论作为理论视角,探究了教育戏剧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素养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思考自我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并指出人类主要是通过使用语言、动作、表情、姿态及其文本等符号来进行社会性的沟通与互动的。而在教育戏剧中,象征性符号、动作性符号和语言性符号是其最为显著的符号特征,由此,符号概念将教育戏剧与符号互动理论内在关联起来。在此理解上,本书从整体上诠释了教育戏剧中的符号互动及其社会学意义;并从教育戏剧中的角色体验、团体活动和综合互动习式等方面探究教育戏剧在社会学层面的育人路径。
最后,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本书认为,“重返人文”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戏剧育人的新路向。人工智能给我们的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是全域性和全方位的。所以,我们应在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本质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在技术的驱动下如何重构学校教育的未来形态。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我们对原有的教育在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的同时,应该坚守住教育世界中根本性的基质。本书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给我们的生活世界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我们的教育要坚守一些关涉人性的根本性的东西,并提倡通过重返人文来消融和化解由“技术主义”所带来的人性危机。而作为一种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与教育相遇而交叉形成的教育戏剧,它的核心指向是人自身之在和人性深处的问题,且应同时注重生命体验和人文关切等。因此,教育戏剧能为我们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重要影响和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