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文学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容摘要

从文学发展史上看,《尚书》不但是保存至今、传承有序的我国上古时代最早出现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一部反映西周以来早期儒家思想观念和话语体系的思想典籍,而且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第一部初具诗性品格和文学内涵的文化典籍,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的最早发端。《尚书》持续数千年的至高无上的经学权威性和漫长持久的影响力,是与其呈现上古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恢宏、壮阔的史诗性叙事语言,与其生动、丰富、富有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以及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人物性格的能力紧密相关的;《尚书》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与其对远古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和早期文明时代的圣人人格的文学塑造密不可分的。《尚书》文本的文学性质,亦如其复杂而漫长的成书过程一样,是一个不断累积的动态的历史过程,是在上古巫瞽追述遥远传说时代的口述讲唱文学,西周时代对口述文本进行整理加工以形成书面文献的史官文学,以及春秋战国时代以儒家学派为主的服务于说理、论辩的诸子文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尚书》的叙事部分脱胎于遥远的上古时期的口头文学,充盈着活泼旺盛的原初创造力和自然质朴、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上古时期口传史诗的夸张神异内容和虚构想象的因素,气势恢宏,文气壮盛,具有历史性的纪实与文学性的虚构融合不分的特征;《尚书》的记言部分使用极具形象性和个性化的修辞艺术,表现说话人物独特性格特征的充满感情色彩的个性化语言,也展现了文明时代早期在富于表演性的盛大典礼仪式上,与诗歌、音乐、舞蹈相配合的典雅雍容的诗化语言形式。《尚书》篇章所表现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征在后世逐渐固定化和模式化,形成了凌驾于众多文体之上的“尚书体”,开创了我国古典应用文体绵延不绝的独特传统,为后世“古文”的发展树立了学习和仿效的典范。《尚书》堪称一部影响巨大的产生于文学发轫期的具有史诗意义的上古文化典籍,与《诗经》《周易》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学之源。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即绪论、正文。

绪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介绍《尚书》文学研究的意义并简略回顾《尚书》文学研究的历史;二是分析现阶段《尚书》文学研究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法。

正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渊源论:关于《尚书》的时代、作者及成书考辨。这一章的目的是解决《尚书》文本的写作时代和作者问题,是《尚书》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拟分三节,第一节充分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以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尚书》研究成果,大致确定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各篇产生的时代;第二节涉及前人极少注意的作者问题,突破传统的将《尚书》诰命的名义作者与实际作者混为一谈的错误看法,以《尚书》文本提供的线索为突破口,联系同期历史上金文的相关记载,对《尚书》部分篇章的真实作者进行细致考证;在第三节中,将《尚书》的来源划分为口传和文字两种形态,具体考察《尚书》在先秦时期的编辑、成书与流传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艺术论:《尚书》与中国早期艺术形式的构成。这一章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尚书》文本所涉及的文艺内容,进而考察《尚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还原《尚书》文学的原始形态。拟分三节,分别探讨《尚书》中涉及的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早期艺术形式、由富有艺术意味的巫文化发展而来的乐舞艺术与早期戏剧艺术的萌芽。

第三章,叙事论:《尚书》的历史记述与史诗因素分析。《尚书》分记言与叙事两个文类,记言的作品中也含有很多叙事成分,叙事作品数量虽少于记言,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尚书》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章拟分三节,第一节概论《尚书》的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两种叙事方式,首次将《尚书》与汉民族上古口传史诗联系起来,揭示出《尚书》的史诗因素;第二节从《尚书》文本出发,追溯《尚书》神话成分的来源及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拟将西方叙事学方法引入《尚书》叙事研究,尝试对《尚书》叙事进行多方面的阐释与解读,以期有所突破和创获。

第四章,修辞论:原始礼乐活动与《尚书》语言表述的雅化。记言的诰命文是《尚书》基本的文体形式,是在殷周最高统治者的口头训诫演说的基础上,经当时的史官与后世的儒家传播者加工修订而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修辞内涵。过去的研究多局限于狭义的修辞,如具体的修辞格的研究,而未能从整体上对其修辞的功能和技巧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本章拟分三节,第一节论述《尚书》修辞的起源,从原始礼乐活动的角度对《尚书》修辞的起源进行分析;第二节从修辞主体的角度论述《尚书》修辞与史官职能和策命制度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论述建立在典礼仪式基础上的《诗》《书》关系,及这种关系对《尚书》修辞的影响。

第五章,影响论:“尚书体”与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尚书》文体问题是《尚书》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划分方式,现当代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但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未获得圆满解决。本章拟分两节,第一节考察《尚书》文体的形成与特征,寻根溯源,以《尚书》文本为根据,结合历史资料的记载,探讨《尚书》“六体”的来历,进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尚书体”的真正源头,总结出“尚书体”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在第二节中,分别从说理文、史传文、官方应用文及杂文小品文四个方面具体论述“尚书体”的文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