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空间的重叠与蔓生:“百草园”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百草园”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从“秋草园”到“百草园”:文本对话与经典生成

“百草园”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广为人知,相比较而言,周作人笔下的“百草园”则较少引人注目。实际上,从早年日记到晚年《知堂回想录》,周作人对“百草园”的描摹前后持续了六十多年,[1]这座属于周作人自己的“百草园”与《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园”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参照。

更重要的是,作为周氏兄弟共同的“园地”,二人的“百草园”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未被重视的对话关系,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经典文本的生成则与这一对话有着密切的关联。

表面看来,周作人将“百草园”作为专题叙述始于1951年《亦报》上发表的“百草园”专栏(1951年7月1日至8月30日,共61篇)。但事实上,周作人的“百草园”书写很早便已开始,甚至早在鲁迅创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前,周作人已经展开了相应写作。1951年,当周作人开始有意识地注解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时,其实也是通过与鲁迅文本的对话来回忆往昔。因此,对读周氏兄弟的“百草园”文本,会发现这座典型的绍兴民居——台门的后园[2]所隐藏的层次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丰富;而以“百草园”为视角进入周氏兄弟的系列文本,也会发现这些文本其实都是在复杂的对话中经过不断累积渐次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