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章 金钱观的碰撞
秦岳教授的一番点拨,如同拨云见日,让萧玉甯(苏瑾)对如何应对网络纷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专注于自身技艺、用实力说话的决心。随着调香大赛复赛日期的临近,她的生活重心完全倾斜到了香品的打磨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上。
然而,就在她全力备战之际,那个最现实的问题——钱——再次以一种不容忽视的方式,提醒着她与这个时代的格格不入。
自从上次林小满帮她往新办的银行卡里转了几百块“启动资金”后,萧玉甯便开始尝试着独立管理自己的“财务”。她学着使用手机上的“记账App”(林小满推荐的),将每一笔开销——购买香料、瓶罐、书籍,甚至每日的餐费——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不记不知道,一记吓一跳!
在这个时代,钱似乎……流失得太快了!
一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玫瑰纯露,就要几十块“人民币”(她后来知道这个时代钱的单位叫“元”,角和分似乎很少用了);几克品质稍好些的檀香粉,动辄上百元;更别说那些她需要用来做实验的烧杯、量筒等基础玻璃器皿,价格也并不便宜。就连每日最简单的餐食,在食堂吃一顿也要十几元,偶尔点一次“外卖”的粥或面条,更是要二三十元!
林小满转给她的那几百块钱,在她精打细算之下,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减少。这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
想当年在南梁宫中,她何曾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钱操心过?别说几十几百两银子,就是成箱的金锭,只要父皇高兴,赏赐下来也眼都不眨一下。她宫里的用度,从衣食住行到奇珍异宝,皆由内务府供给,她甚至对一两银子到底能买多少米、多少布都没有清晰的概念。
而现在,仅仅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和一点小小的“事业”尝试,就让她感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她对这个时代的“钱”和“物价”产生了深深的困惑。
“小满,”这天,她看着手机记账App上那个迅速缩水的数字,忍不住向正在敷面膜、刷剧的林小满请教,“此地的钱……似乎很不经用?一碗寻常面条,竟要二三十元之多?”
林小满敷着面膜,口齿不清地回答:“二三十块一碗面还贵啊?现在外面随便吃点啥不得这个价?学校食堂算是便宜的啦!”
“可……可二三十元,换算成……银两,大概是多少?”萧玉甯试图用自己熟悉的衡量体系来理解。她依稀记得,在南梁,一两银子大约能兑换一千文铜钱,而一碗普通的汤饼(面条),在京城街市上大约也就十几文钱。二三十元……难道相当于好几两银子?一碗面条值几两银子?这简直是……骇人听闻!
“换算成银两?”林小满被她这个问题问得一愣,差点把面膜笑掉,“我的天!苏瑾,你这脑回路也太清奇了吧!现在谁还用银子啊?而且古代的银子跟现在的钱,购买力完全不一样,没法直接换算的!”
“购买力?”又是一个新词。
“就是……就是同样一块钱(或一两银子),在不同时代能买到的东西不一样啦!”林小满试图解释,“比如古代一两银子可能够普通人家生活一个月,但现在一百块钱(她随口举例)可能只够你吃几天饭……时代不同了嘛!”
时代不同了……萧玉甯默然。她知道时代不同了,但没想到连钱的价值都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又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天价”香料。几克沉香就要数千甚至上万元!这要是放在南梁,虽然沉香也是贡品级的珍贵之物,但似乎……也远未到如此离谱的地步?难道这个时代的金银,竟已贬值到如此程度?
“那……此地的金价如何?一两黄金,可值多少元?”她追问道,试图找到一个更稳妥的参照物。黄金,自古以来便是硬通货,其价值应该相对稳定吧?
“黄金啊?”林小满拿出手机搜了一下,“最近金价好像是……一克四百多块钱吧?一两?古代的一两跟现在的一两也不一样……哦,按现在的标准,一两是50克,那大概就是……两万多块钱?”
一两黄金……两万多元?!
萧玉甯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在南梁,一两黄金大约能兑换十两到十二两白银,虽然也是巨款,但绝没有“两万多”这么夸张!
难道……不是金银贬值了,而是这个时代的“物价”本身就高得离谱?!
她看着林小满那张习以为常的脸,又看了看宿舍里那些在她看来简陋却似乎价值不菲(至少需要用很多“元”来购买)的物品,第一次对这个时代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不解。
她不明白,为何一碗普通的面条能卖到相当于古代几两银子的价格?为何那些在她看来平平无奇的现代衣物、鞋包,动辄就要几百甚至上千元?为何人们愿意花费巨资去购买那些更新换代极快的“摄魂匣”(手机),或者仅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品牌”和“潮流”而一掷千金?
在她看来,这简直是一种……难以理喻的奢靡和浪费!
这种金钱观上的碰撞,在她陪林小满逛街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林小满是个典型的现代女孩,喜欢购物,追逐时尚。周末,她常常拉着萧玉甯一起去逛学校附近的大型“商场”(在萧玉甯看来,那简直是一座更加宏伟、更加光怪陆离的现代“东西市”)。
看着林小满兴致勃勃地在各种服装店、鞋店、化妆品店里穿梭,对着一件在她看来平平无奇、料子也并非上乘的衣服惊呼“好好看”,然后毫不犹豫地用手机“扫码”支付掉几百甚至上千元时,萧玉甯的心都在滴血。
几百元!这都够买多少上好的檀香粉了!上千元!这都快赶上她去京城的部分路费了!就为了这么一件……在她看来毫无必要的“身外之物”?
“小满,这件衣衫……质料寻常,做工也并非精细,缘何值此高价?”终于,在林小满又一次准备为一件标价八百多元的“网红连衣裙”买单时,萧玉甯忍不住问道。
“高价?这还好吧!现在商场里衣服都这个价位啊!”林小满不以为意,“而且你看它的设计!多好看!多时尚!穿出去肯定回头率百分百!”
“设计?时尚?”萧玉甯看着那件剪裁奇特、颜色鲜亮的连衣裙,实在无法理解其“美”在何处。“依我之见,衣物之美,在于料之上乘、工之精巧、形之雅致、色之和谐。此衫……恕我直言,过于……浮夸,且不耐穿用。”
“哎呀,你这老古董懂什么!”林小满被她泼了冷水,有些不高兴,“现在流行的是款式!是品牌!是穿出去的感觉!谁还管它耐不耐穿啊?过季了就换新的了!”
过季了就换新的?!萧玉甯被林小满这番理直气壮的“浪费宣言”惊得说不出话来。在南梁,即便是皇宫里,一件好的衣服也要穿上几年,稍有破损便会交由绣娘精心织补。像这样仅仅因为“过季”就要丢弃,简直是……暴殄天物!
“可是……如此……岂非太过靡费?”萧玉甯试图劝说。
“靡费?拜托!挣钱不就是为了花吗?让自己开心最重要!”林小满振振有词,“再说,促进消费才能拉动经济发展嘛!这是老师说的!”
挣钱就是为了花?促进消费拉动经济?
萧玉甯再次被这些她无法理解的现代逻辑冲击得头晕脑胀。在她从小接受的教育里,“节俭”是美德,“奢靡”是败坏之源。为何到了这个时代,挥霍浪费反而成了理所当然,甚至还被赋予了“拉动经济”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她看着周围那些琳琅满目、过度包装的商品,看着那些行色匆匆、不断购物消费的人群,第一次对这个看似繁华富足的时代,产生了一丝隐隐的忧虑。
这种建立在不断消费、不断更新换代基础上的“繁荣”,真的能够长久吗?
当然,她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这个时代的规则。她现在需要做的,是尽快适应它,并找到在这个规则下生存下去的方法。
她开始更仔细地研究那些“商品”的价格。她发现,并非所有东西都贵得离谱。比如,书籍的价格相对合理(虽然比南梁的手抄本便宜多了,但考虑到印刷的成本,她觉得可以接受);一些基础的食材和生活用品,价格也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似乎是那些与“时尚”、“品牌”、“科技”相关的物品,价格才高得惊人。
她也开始更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挣钱计划”。既然这个时代的人们愿意为“设计”、“品牌”、“感觉”支付高昂的溢价,那么,她的“古法幽香”如果能成功地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性”,是否也能卖出不错的价钱?
她甚至开始研究起那些“奢侈品牌”的营销策略。它们是如何将一件成本可能并不高的商品,包装成万众追捧的“梦想单品”的?是靠精美的广告?明星的代言?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暗示?
这些思考,让她对这个时代的商业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她未来的“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苏瑾,我觉得你最近……好像钻钱眼里去了?”林小满看着整天研究各种商品价格和营销案例的萧玉甯,忍不住吐槽道,“以前觉得你清高得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现在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接地气’了?”
萧玉甯闻言,只是淡淡一笑。
仙女?仙女也要吃饭,也要生存。更何况,她从来就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她是背负着国仇家恨、肩负着重振使命的落难公主。
在这个金钱似乎能衡量一切、消费似乎能定义价值的时代,她必须学会与“钱”打交道,学会用这个时代的规则去获取她所需要的资源。
这或许与她过去的价值观相悖,甚至让她感到些许不适。但她知道,这是她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只有先活下去,才有资格谈论理想、责任和……回家。
她拿起手机,点开那个记账App,看着上面依旧不多的余额,又看了看日历上日益临近的复赛日期,眼神变得更加坚定。
去京城的路费和住宿费,她必须尽快挣到!
或许……是时候将那些初步制成的香品,拿到某个地方去试试水了?比如……那个即将到来的、林小满之前提到过的“文化艺术节”?
一个大胆的念头,开始在她心中酝酿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