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章 血脉亲情,研读大学
“哎呦,这可是咱家三哥儿的孝心,额涅自是中意。”
“常嬷嬷,传我的话给账房,孩子大了,手头上得宽松着点,三哥儿的月例银子加二百两。侧福晋那里,宫里划来的湖锦料子送两匹过去。还有玉香那丫头,既已长了记性,也和玉秀一起赏五两银子吧,尽快养好伤,好生伺候你们三爷。”
乌拉那拉氏笑盈盈的一口气将弘时身边的人赏了个遍,做事可谓是周到全面,让人心中舒坦至极。
哪怕弘时有着两世的思想灵魂,面对做事如此周到的嫡母,也不由得心中暗赞。
胤禛能够最终在夺嫡中获胜,乌拉那拉氏虽无外部之功,可内府之力也着实不小,与之相比,胤禩家的那位母老虎级别的妒妇就差的多了。
弘时连忙再次说道:“额涅,孩儿只是略表孝心,如何当得如此厚重的赏赐。”
乌拉那拉氏心情愉悦,丝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说道:“当得,当得,区区赏赐,如何能与我儿的孝心相比?好了,时辰不早了,快去给你额娘请安吧,莫要让她等的太久了。”
弘时躬身告退,很快便来到了他亲额娘李佳氏的跨院。
乌拉那拉氏是胤禛的嫡福晋,弘时的嫡母。李佳氏才是弘时的生母,也是王府的侧福晋。
历史上的李佳氏,在这个时间,已经过了胤禛最为宠爱的阶段。她已经进入王府十余年,先后为胤禛生了三子一女。
只是其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弘昐,尚未序齿便两岁夭折,而且最终活到成年的,也只有弘时和胤禛的长女,也就是后来被追封的和硕怀恪公主。
此时,李佳氏与和硕怀恪公主正手拉手的说话,弘时打断了通传奴才,径直走了进去。
他双膝跪地,恭敬的磕了一个头,说道:“儿子给额娘请安!给姐姐请安!”
李佳氏连忙伸手虚扶,说道:“快起喀吧,你我母子,这些虚礼就都免了。”
“正好你姐姐也在,我们娘仨说说话。”
弘时微微一笑,起身说道:“谢额娘。”
看着面前的生母李佳氏和姐姐,虽然已经适应了数月之久,可弘时心里的别扭劲还是没能完全消退。
这两人,乃是自己这具身体的血脉至亲,可自己的灵魂却变了,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适应,弘时也渐渐接受了这份至亲之情。
李佳氏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妇女脾性,性情温婉,还有些逆来顺受。
因自身见识不足,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也没有丝毫主见。
唯一的长处便是恭顺的性格了,也正因此,胤禛才宠爱了她十余年之久。
“儿啊,今儿个你又起的晚了吧,福晋那边有没有怪罪?”李佳氏有些担心的问道。
弘时淡淡一笑,坐到左侧边上首的座位上,语气淡然的说道:“额娘放心,儿子已经去给额涅请过安了,她老人家非但没有怪罪,还给儿子的月例银子加了二百两。”
闻言,李佳氏放下心来,笑着说道:“我儿长大了,这段时日,眼见着比以往懂事多了,福晋还在为娘面前夸过你呢,说你在热河时,甚得皇上圣心。”
“额娘,我说什么来着,弟弟是个机灵的,这下你总可以放心了吧。”怀恪公主插话说道。
弘时看着自己的姐姐,心中再次略有触动,眼前这个比自己大八岁的姐姐,如今已经十四岁了。
此前因胤禛是郡王爵位,故而姐姐也在两年前被封为县主。
这个县主其实已属略微偏低,若李佳氏出身高一些,封个郡君也是可以的。
不过,此番胤禛既已得亲王爵位,想来不久,就要被册封为郡君了。
只是可惜,历史上的和硕怀恪公主只活了二十多岁,在康熙五十六年时,便香消玉殒,至于什么原因,弘时也不清楚。
弘时心中有些默然,自己的血脉至亲也够霉的,真正的大哥夭折了,二哥弘昀也体弱的不像话,此番自己插手了,后效还不知如何。
还有姐姐,二十来岁如花似玉的年纪,便香消玉殒,若不是历史的确如此,弘时都有些不信了。
不过既然来了,总要做出一些改变,尽人事听天命。
“姐姐,多亏有你时常陪额娘说说话、解解闷,你也辛苦了。我从热河为你们带了些皮子回来,还算入得眼,已让玉秀送到你那里去了。”
“咯咯......,谢谢三弟了,这还是姐姐我第一次收到你的礼物呢。”和硕怀恪公主捏着手帕,捂嘴轻轻一笑。
“既然姐姐喜欢,日后弟弟我多给姐姐准备礼物便是。”
“好了,你姐姐也只是随口一说,你那点月例银子还是自己留着花吧。若是不够,额娘这里还有,拿去便是。”
李佳氏打断了弘时的话,明眼一看就是在护着儿子了。
和硕怀恪公主假装吃味的撇了撇嘴,说道:“额娘这就偏袒三弟了,适才还说女儿我最贴心呢。”
李佳氏伸手点了点和硕怀恪公主的额头,“你这妮子,倒敢揶揄额娘了。”
看他们欢声笑语的,弘时心里颇为温暖。在这个世界,总算还有些骨肉亲情,值得他呵护一番。
不过他并没有在李佳氏这里徘徊太久,说了些闲碎后,便起身告辞,返回了自己的书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弘时手握《大学》,坐姿端正,读的特别认真。若胤禛在这里,定然会惊讶无比。
区区六岁孩童,竟然在刚刚启蒙之后,直接读了《大学》,要知道即便在尚书房,这也是皇子们十多岁后才开始的读物。
可《大学》对于弘时来说,却不是第一次读了。
他的前世早就读过,只不过那时的他,根本没有心情和环境去体会这本书中的真意。
如今却不一样了,在弘时眼中,《大学》才是四书中最适合他读的,其中的修己、治人、齐家、平天下的道理最为值得他好好的、批判性的钻研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