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我要造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9章 春天生机(求收藏追读)

春雨绵绵。

雨倒是不大,但一下就是好几天。

自行车厂,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的生产着。

刚刚发工资,看着拿到手的工资,每一个工人都充满着动力。

没有一个工资是低于100块钱的,工资达到200块钱的比比皆是。

特别是那些工作认真,带徒弟的带的好的,工资更是突破300块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现在钱便能狠狠地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三班倒生产,一天二十四小时生产,工厂就没有停下生产过。

陈凯正在生产车间,不动声色。

但实际上他却在看看机器状态,以及工人们生产的零部件。

自从有了机器维修工人后,陈凯就不需要每天都到生产车间,除非是机器维修工人解决不了。

这些机器之前都被陈凯修好,相当于全新的,质量上面还是挺不错的。

特别是一些数控机床、精密机床,那些放在外面都是宝贝,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的。

那些新建的厂房、宿舍,都是比较简易,但是能够满足生产、住人。

远处,上千施工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着。

在这个春天,散发着勃勃生机。

陈凯也是充满着动力,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顺。

工厂人也越来越多,不是没有问题,但是问题都掩盖在工厂的快速发展之中,并不突出。

顶多再有两三年时间,自行车生产便可以步入正轨,不需要他再操心,到时候他就可以将所有的时间精力用在摩托车生产。

相比起来,摩托车毫无疑问更具技术。

仅仅摩托车的发动机,就远超整辆自行车,这是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

自行车,谁都能造,无非造得好不好、美不美观的事。

但是摩托车不同,全世界能够自己造摩托车的国家,都不超过十五个。

就是华夏已经有摩托车工业,但是仍以仿制为主,一年的摩托车产量都无法满足国内需求,都得通过摩托车工业票进行限制,私人几乎没有摩托车的。

整个羊城,没有任何一家生产摩托车的工厂。

可想而知,如今华夏摩托车工业只能算是起步阶段。

全国能够制造摩托车的工厂,大概就十家,而且生产规模都不大,能够年产上万辆的摩托车厂已经是大厂的。

巡视了一下生产车间,悄无声息修复一些机器。

然后去质检车间巡视。

质检车间,专门负责质量检查的。

每一辆自行车都有专门的编号,通过该编号可以找到相关信息,其中就包括质检员是谁。

每一个质检员,都得为自己检查的自行车负责任。

陈凯负责的是高端自行车的质量检查,因为其他人的水平都还达不到,得陈凯亲自来。

普通自行车方面,陈凯已经在渐渐放手,因为合格率已经很高了,甚至优良率也达到一个不错的水平。

陈凯将这一批高端自行车全部检查完毕,指出一些问题,但是没有将自行车退回生产车间,而是利用金手指进行问题修复。

现在最重要的,便是将这些高端自行车送出去,毕竟这些都是钱。

这段时间,海外的采购商,追加采购了一批零部件,包括轮胎在内,足足达到了三百万美元。

这就是自行车工业,只要发展起来,那就是涉及到自行车工业全产业链。

小到螺丝、脚踏板,大到轮胎等。

这些虽然在技术含量上比较有限,但是却非常适合现在华夏。

就比如轮胎,在陈凯的逼迫下,以及提供技术的支持下,几个轮胎国营厂的生产质量,提升的何止一星半点儿。

威逼利诱之下,纵是高高在上的国营厂,也开启自我改革的进程。

陈凯派遣到这些国营厂的技术人员,除了进行技术支持外,最重要的便是监督,涉及到陈凯提供技术的,目前生产出来的都是只供中华自行车厂。

当然,陈凯支付货款也很及时,每个月都按时结清。

只要质量合格,提供给中华自行车厂,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现在形势愈加不好,各个国营厂也感受到压力,利改税,以及国家加强征税,这些国营厂很难再从政府获得资金,得自己赚钱。

而对于这些国营厂而言,毫无疑问陈凯这里是最大的客户。

仅仅是轮胎,每年就需要至少四百万条。

虽然陈凯对轮胎质量要求高,但是给的价钱并不算低,属于中等水平。

越是要求高的轮胎,给的价钱就越高。

一开始大家觉得赚的钱太少了,但是后面发现,赚的钱还很可观。

还有螺丝,每年需要的各类型螺丝,那是需要几千万颗的,再加上采购商采购,那就是最少五六千万颗螺丝。

有时候陈凯也会觉得很无语,明明是三十年后到处都可以采购,轻易可以形成年产几百万辆自行车的,怎么这时候这么难。但是他又会自我安抚,劝导自己,这是目前最适合华夏的,先积攒资金,完成资本积累。

借助自行车,可以形成供应链。

甚至到了一定时间,很多零部件都可以交给供应商,中华自行车厂负责生产关键零部件以及自行车总装。

这种既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最大程度提高产量。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华夏的工业。

不说全国工业,仅仅羊城的工业,粤省的工业,能够因此受益,都是值得的。

再说了,他可是为羊城提供了几千个工作岗位。

几千人的厂,便是放在国营厂,也都是属于大型国营厂了。

离开质检车间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午下班时候了。

一个个下班的工人,前往食堂,大家排队打饭打菜。

陈凯没有去食堂,他去了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很简陋,桌子上已经放好了饭菜。

他的助理,大部分时间会提前将饭菜打好,省了陈凯去食堂和在食堂排队的时间。

当然有时候要检查食堂,陈凯也会去食堂。

食堂的饭菜是不用钱的,每人每天的标准是0.8元。

但是为了杜绝浪费,会有人在巡视。

一旦有人浪费饭菜,就会被批评教育,也会被扣钱。

甚至屡教不改的,还会被开除!

到现在为止,因为浪费饭菜被教育却屡教不改而被开除的,都超过了十人。

有了前车之鉴,其他人一个个都会按需打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