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甲骨文与甲骨学
一 殷墟甲骨文基本知识
(一)片数和字数
自1899年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以后,迄今120年来已发现15万片左右。这15万片甲骨文上所出现的单字,据学者最新统计,共4378个之多。[1]
(二)甲骨文字是表意文字
甲骨文和世界上流行的音节文字(每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节,若干音节组成表意思的词。诸如日本语即为音节文字系统)、音素文字(若干音素符号,再由音素组成音节,若干音节组成表达意义的词,诸如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即是)不同,是表意文字。(图1-1)
殷墟甲骨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先民创造的每一个甲骨文字,都非常科学,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当代学者用古代学者总结出的“六书”原则,分析甲骨文字的结构。所谓“六书”,即,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图1-1 英文字母表(左);日文字母表(右)(平假名、片假名及罗马字发音表)
当代有学者从甲骨文字形体构造实际出发,走出传统的“六书”说,提出了“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并认为这“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2](见表1-1、表1-2、表1-3)。
表1-1 象意字字形举例表

表1-1 象意字字形举例表续表

表1-2 象形字字形举例表

表1-2 象形字字形举例表续表

表1-3 形声字字形举例表

表1-3 形声字字形举例表续表

(三)甲骨的整治与占卜
甲骨文是用刀契刻(也有极少量用毛笔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商朝晚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的占卜、记事文字。由于文献中对有关占卜方法及占卜过程失载,因而学者们只能依据出土甲骨实物的观察,创造性地复原了三千多年前殷人占卜过程之一斑。
1.卜材——甲骨占卜(契刻)所用的卜材是龟甲和兽骨等
(1)甲是龟腹甲,也有用背甲的,或从中脊剖开,再磨去首尾,成鞋底状,称为“改制背甲”(参见图1-2、图1-3)。

图1-2 (1)龟腹甲正面;(2)反面;(3)龟背甲

图1-3 (1)改制龟背甲;(2)龟背甲
(2)骨是牛的肩胛骨,右、左肩胛骨一对为“一屯”。(图1-4;图1-5)

图1-4 (1)牛左肩胛骨正面;(2)反面《合集》390正/反

图1-5 (1)牛右肩胛骨正面;(2)反面《合集》20576正/反
(3)也有用牛头骨的,称为“牛头刻辞”。(图1-6)

图1-6 (1)牛头刻辞照片;(2)牛头刻辞拓片《甲编》3939 (长39.5厘米,宽17.5厘米)
(4)也有用鹿头骨的,称为“鹿头刻辞”。(图1-7)

图1-7 鹿头刻辞(参见《平庐影谱》)
(5)也有用虎骨的,称为“虎骨刻辞”。(图1-8)

图1-8 (1)虎骨刻辞拓本;(2)虎骨刻辞摹本《怀特》B1915 (现藏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
(6)也有用人头骨的,称为“人头刻辞”。(图1-9)

图1-9 (1)人头刻辞拓本;(2)人头刻辞摹本[3]
2.卜材的来源
(1)甲骨文记载和文献的印证
商代占卜用龟主要来自西方和南方。甲骨文中记有“贞龟不其南氏”(《合集》8994),是说南方进贡占卜用龟。又有“西龟。一月”(《合集》9001),是说龟自西方贡来。 《尚书·禹贡》“九江纳赐大龟”,古文献记南方九江进贡大龟。《庄子·秋水》 “吾闻楚有神龟”,战国时南方的楚国就以产龟著称(图1-10、图1-11)。

图1-10 《合集》8994

图1-11 《合集》9001
(2)古生物学家鉴定的证明
生物学家对安阳殷墟出土龟甲进行过鉴定,“此种中国胶龟仅产于南方,如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4]。1936年发现的著名 YH127坑出土一版最大龟甲(《乙》4330:图1-12),长达1.2尺,与现在马来半岛的龟类为同一种属。[5]

图1-12 《乙编》4330
(3)卜龟为进贡而来
甲桥刻辞上常记某人进贡卜龟之数目,其中一人名“我”者,动辄贡入上千只龟,即“我氏千”(图1-13)。此外,记“我”一次贡入千龟者,还见于《乙》3452、《乙》2684、《乙》6686、《乙》1053、《乙》2702等。不仅如此,贡龟数目还见于甲尾刻辞(图1-14)、背甲刻辞(图1-15)等。

图1-13 《乙编》6967

图1-14 甲尾刻辞《合集》9334

图1-15 背甲刻辞《甲编》2993
(4)商代占卜用龟极多
据学者统计,在甲桥、甲尾、背甲刻辞上所见贡龟“共491次,凡贡12334版”[6],即“其贡龟之数,总计12334只”之多。学者据20世纪30年代以前出土有字龟甲共80015片推测,历年出土无字龟甲“其至少亦当与有字者数量相等”。因此,历年殷墟所出“合有字无字甲骨两者计之,其数量为:甲十六万零三十片”。如“以龟甲10片为一全龟”计算,最低限度当用龟16003只。[7]可见当时用龟之多!(图1-16)

图1-16 《补编》100/正
(5)牛肩胛骨
商人用牛祭祀以后,有的用于祭祀牛牲之肩胛骨就被保存下来,以供作占卜的卜材之用。(图1-17)
(6)甲骨文用牛数量统计
学者对40多年来出土的牛胛骨刻辞数量进行过统计,计有29595版。而出土无字牛胛骨数量基本与有字牛胛骨相当,两者合计至少应为59190版。若以“兽骨五片为一副胛骨,则相当用胛骨11858个”[8],如果“一牛左、右胛骨为一对共两块,则应需牛5000头以上”[9]可见占卜用骨所需牛数之多!

图1-17 商王迷信钟埋祭,牛牢殉献悦鬼神(文/王宇信;图/薛永亮)
(7)甲骨文龟卜与骨卜情况之一般
历年出土甲骨实物表明,占卜所用龟甲较牛骨为多。甲骨学权威胡厚宣据28种甲骨著录书中的材料统计,有字龟甲与有字肩胛骨之比例“约为百分之七十三与二十七”[10],即有字牛胛骨不及龟甲的三分之一。
3.甲骨的整治
龟甲和兽骨在占卜前还需经过整治,使之成为备用的卜材。
(1)取材。即收取、贡纳而来的龟、骨等占卜用材料。
①卜龟:《周礼·春官》龟人职:“凡取龟用秋时,攻龟用春时。”占卜用的龟,多是秋天由南方贡纳而来。而“攻龟用春时”,就是春天将龟杀死,剔去血肉、内脏,使其成为龟甲空壳。
甲.“攻龟”。即将龟杀死之前,要举行祭祀仪式。《周礼·春官》龟人职“上春衅龟,祭祀先卜”,“衅”即杀牲以取其血祭之。
乙.祭龟
甲骨文里有祭龟的记录,如,
“弜又(侑)龟。”(《甲》2697)即“不侑祭龟么?”(图1-18)
“……燎龟……一牛。”(《甲》279)即“对龟行烧燎一牛之祭么?”(图1-19)
“辛丑卜,燎龟𢦏三牢。”(《佚》234)即“辛丑日卜问,行烧燎之祭于龟,宰杀三对牛么?”(图1-20)

图1-18 《甲编》2697

图1-19 《甲编》279

图1-20 《佚》234
②卜骨:占卜用的牛胛骨,可能多为在殷都当地所筹集。1928年第一次科学发掘殷墟时,曾发现“未经切错削治之大兽骨也。吾人得此等骨料之多,可数百斤”[11]。牛胛骨原料当有专门的存贮场所,1973年小屯南地窖穴H99曾出土未经加工的牛胛骨31版,此灰坑(H99)当是为专门贮存骨料之用。[12]
(2)削锯与刮磨。龟壳和肩胛骨还要经过削锯、刮磨等工序后,方能施钻、凿以备占卜之用。
①龟甲的削锯
甲.龟壳先从背甲与腹甲的连接处(即所谓“甲桥”)锯开,并使部分“甲桥”连在腹甲上。(图1-21、图1-22)

图1-21 龟甲甲桥图画

图1-22 龟甲甲桥照片
乙.再锯去腹甲上所留“甲桥”边缘的凸出部分,将之错磨成整齐的弧形,使整个腹甲外缘较为平直。
卜用背甲较大者,从中脊锯开,使之一分为二(图1-23)。
或将背甲加以“改制”,即锯开之半背甲,再将其中脊凸起部分锯去,并锯去首尾两端,使之呈鞋底形,有时中间还穿孔(图1-24)。

图1-23 锯开背甲一分为二

图1-24 改制背甲(中国文字博物馆)
丙.龟甲的刮磨
刮去龟甲表面的鳞片,并将下面留有的坼文刮平。磨错龟甲正面(外表面)、反面(内里面)高厚不平之处,使龟版匀平变薄。错磨之后再进行刮磨,使龟版平滑光润。[13]
②肩胛骨的削锯
甲.肩胛骨各部位名称
肩胛骨上端为骨臼(即关节窝)。骨臼的一边有凸出的臼角,其背面下有一道凸出的骨脊,肩胛骨的这部分较薄。臼角下的边缘为“内缘”与臼角相对的部分为“外缘”,其正面有一道较为隆起部分,外缘较厚而圆(图1-25)。

图1-25 削锯之前的牛肩胛骨
肩胛骨经削锯以后,还要对其正反面骨理呈多孔、粗涩的地方以及未削锯的地方再进行刮磨处理,以便骨面平滑。
乙.削锯过程
先将骨臼从长向切下,去掉骨臼一半或三分之一;将骨臼臼角以下凸起的骨脊削平;再将凸出的臼处向下再向外切,使之成为90°缺口;骨臼切处以下隆起部分也尽量削平(图1-26)。

图1-26 削锯完成后的牛肩胛骨
丙.商代骨卜定制
我们面对胛骨正面(即无骨脊之一面)时,右边切去臼角者,即为右胛骨(图1-27)。而左边切去臼角者,即为左胛骨(图1-28)。可据此原则,判断牛胛骨的左右。

图1-27 右肩胛骨《合集》2387/正

图1-28 左肩胛骨《合集》5452
(3)钻凿的制作
钻与凿一般施于龟甲和兽骨背面。因为施钻、凿处甲骨较其他部分要薄,故占卜时烧灼龟甲兽骨背面,由于骨面厚薄不同,易于在薄处正面呈现裂纹(即卜兆)以供判断凶吉之用。
①凿的制作:《荀子·王制》“钻龟陈卦”,《史记·龟策列传》“必钻龟于庙堂之上”,是说占卜以前,要对卜用甲骨进行钻、凿处理。即龟甲和兽骨背面制作出“枣核形”的凿和圆窠状的“钻”。
前辈学者认为“先凿而后钻……由其钻处可求得其物大小”[14],即所用钻子之大小。也有学者认为椭长形凿或圆形的凿,“绝大多数是用凿子凿成的,也就是挖出来的”。[15](图1-29)

图1-29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刻刀(左);骨刻刀(右)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甲骨上的凿不是用凿子凿挖而成的,而是用下述方法制作的。
甲.用刀挖刻而成
观察出土甲骨实物标本,可以见到不少甲骨的凿内壁上都留有清晰刀痕(图1-30)。

图1-30 用刀挖刻凿示意图[16]
有的长方形凿挖成后,又用刀继续把凿边缘加宽,内壁呈现出一圈凸棱。从平面上看,则显出内、外两圈;有的凿在长方形基础上,修正并加宽凿外圈,外圈显尖弧形,但内圈仍近似原来的长方形。
乙.轮开槽
这种凿是使用一种与现在砣轮近似的小轮开槽后制成的。一种是轮开槽后不再用刀加工,或只用刀加工凿的边缘部分,而不加工底部,这样制作的凿纵剖面保持弧形;一种是轮开槽后,底部用刀加工量较大,刀痕明显,已看不出弧状(图1-31)。

图1-31 轮开槽凿示意图[17]
②钻的制作:甲骨上的“钻”,也多并非用钻子钻成。据1973年小屯南地所出甲骨实物研究,学者复原了甲骨上施“钻”之工艺,即多数是先轮开槽,然后再用刀加工修整,也有直接用刀刻挖成“钻”的[18](图1-32)。
③凿钻在甲骨上的分布:钻、凿多施在龟甲和胛骨的反面。
甲.龟甲上凿、钻分布:一般以龟甲反面中线(俗称“千里路”)为轴,左右对称,分布错落有致。右边,钻在凿的左侧;左边,钻在凿的右侧(图1-33)。

图1-32 钻之制法实例[19]
乙.胛骨上凿、钻分布:一般胛骨背面所施凿、钻,多在卜骨外缘(与臼角相对的一边)较厚处一侧。中部削骨脊处凿较少,往往排列零乱。右胛骨的反面,钻施于凿旁之左(图1-34)。左牛胛骨的反面,钻多施于凿旁之右(图1-35)。也有少数正面施凿钻者(图1-36)。

图1-33 龟甲上凿钻《合集》151反

图1-34 右肩胛骨反面凿钻《屯南》1112

图1-35 左肩胛骨反面凿钻《屯南》2712

图1-36 左肩胛骨正面凿钻
丙.牛胛骨背面凿钻排列
有一行长凿者(图1-37)。

图1-37 一行长凿牛胛骨背面《屯南》2295
有两行凿者,又有四种排列不同(图1-38):
第一种,内缘(臼角以下边缘)第一行第一凿与外缘第一行凿平齐。
第二种,甲骨内缘第一行第一凿与外缘第一行第二凿平齐。
第三种,甲骨内缘第一行第一凿与外缘第一行第三凿平齐。
第四种,胛骨内缘第一行第一凿与外缘第一行第四凿平齐。

图1-38 二行凿者不同排列:第一种《屯南》1126;第二种《屯南》2163;第三种《屯南》728;第四种《屯南》619(从左至右)
④甲骨上钻、凿的功能
龟甲和胛骨卜材上钻、凿的制作,对占卜活动很有意义。甲骨学前辈大师董作宾指出:“凿之,所以使正面(腹甲外面)易于直裂也。钻之,所以使正面易于横裂也。钻凿之后,灼于钻处,即可使正面见纵横之坼纹,所谓卜兆者也。”[20]占卜者可据龟、骨上呈现的卜兆坼纹判断吉凶,以实现天人的沟通。(图1-39)

图1-39 观察卜兆示意图(参见中国文字博物馆展陈)
(4)甲骨的占卜与文字的契刻
商王十分迷信,在处理“国之大事”或决定个人行止时,都要“卜以决疑”,冀求得到天神地祇和祖先的护佑,即通过占卜来指导和决定自己的一切行动。因此,商王几乎天天卜,事事卜。商王占卜时,把整治好的甲骨卜材请来,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在甲骨上施灼呈兆,借以判断所问之事的凶吉,然后把所问之事契刻(或书写)在甲骨上,这就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当时的大量占卜记事文字——甲骨文。(图1-40)
①学者复原的灼龟
甲.灼龟。《周礼·春官》:“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所谓燋,学者考证即为炭,“为燋薪之经火烧而焦黑者。而所谓焦黑者,亦即燋也”。因而“燋”,应为“炭”,“为燋薪之经火烧而焦黑者”,“采来之散木为樵,火烧而焦为燋”[21]。从出土甲骨实物的灼痕看,灼处火力应当很集中。“多数现出内外两层,内层焦黑,是烧灼时的接触面;外层黄褐色,是受热的波及区。”[22]因此,甲骨背面的灼,当是炭火所灼,而不是摇曳不定的炬火所能奏效的。

图1-40 占卜演示图(参见河南安阳师范学院甲骨学殷商文化研究中心展陈)
乙.汉代文献所记的灼龟过程
《史记·龟策列传》所记汉代灼龟过程,可供我们了解商代灼龟呈兆过程时的参考。
卜先以造(《索隐》说:造音灶,造谓烧荆之处)灼钻,钻中己,又灼龟首,各三。各复灼所钻中曰正身,各三。即以造三周龟,祝曰:“假之玉灵夫子(《索隐》说:尊神龟而为之作号)。夫子玉灵,荆灼而心,令而先知。而上行于天,下行于渊,诸灵数箣(《索隐》:箣音近策,或箣是策之别名。此卜筮之书,其字亦无可核,皆放此),莫如汝信。今日良日,行一良贞。某欲卜某,即得而喜,不得而悔。即得,发乡我身长大,手足收人皆上偶。不得,发乡我身挫折,中外不相应,首足灭去。”
在灼龟时,边祷祝边述说所卜之事。灼完之后,再根据正面所呈兆象判断吉凶。《说文》“占,视兆问也。”甲骨上的占辞就是根据卜兆所做出的判断。至于什么样兆象为吉,什么样兆象为凶,虽有学者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但因时代久远,我们今天已不得其详了。[23]
②卜后刻字
商人占卜以后,还要把所卜事项的内容契刻在所卜用的龟版或胛骨之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甲骨卜辞”。甲骨上的这些有关占卜记事文字,是如下步骤这样契刻上去的。
甲.刻字工具
安阳殷墟考古发掘曾出土青铜刀、锥,据前辈学者推测“这大概就是殷人契刻文字的工具”[24]。近年殷墟也出土了几件青铜小刻刀、两件小铜锥等。1950年发掘的著名武官村大墓,曾出土碧玉刻刀,学者研究后认为,如“仿当日实用刻刀而模制者至今锋利可刻划龟甲”[25]。1976年,著名的殷墟妇好墓又出土玉质刻刀20多件。这些刻刀多为动物形象,当为实用的有价值工艺品[26](图1-41)。

图1-41 殷墟出土各种刻字刀(从左至右)玉刻刀(妇好墓出土);铜刻刀(苗圃北地出土);铜刻刀(大司空村出土)
乙.刻字过程
传统意见:前辈学者董作宾大师据“卜辞有仅用毛笔书写而未刻的,又有全体仅刻直划的,可见是先写后刻”。又说“如果不写而刻,那么在每一个字的结构上,稍繁的便不易刻,何况每一笔划,又须刻两面刀锋。一个字犹难先直后横,何况全行?何况全版?”[27]一度被学术界所宗信。
学者深入研究后的新说:甲骨学前辈学者陈梦家经进一步研究,认为:“书写的字既然较刻辞为粗大,且常与刻辞相倒,所以书辞并非为刻辞而作的,更不是写了忘记刻的。刻辞有小如蝇头的,不容易先书后刻,况且卜辞所常用的字并不多,刻惯了自然先直后横,本无需乎先写了作底子。”[28]有学者进一步作模拟刻写甲骨实验后指出:“估计一般不必书写起稿,而是依靠熟练的技艺,以刀为笔信手刻来而成的。”[29]商代贞人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之人,所卜之事早已胸有成竹,契刻文字当轻车熟路,又何须先用毛笔写好墨底,再进一步“描红”刻字呢?!

图1-42 甲骨涂朱拓本《国博》036正(左),反(右) (《合集》137正、反,“菁”5)(现藏国家博物馆)
③刻字奏刀的先后
甲.董作宾的研究:董作宾据通篇缺刻横划之刻辞判断,甲骨文应先刻全版的竖划,然后再刻全版之横划。他认为甲骨文字“这种先直后横的契刻方法,也同于三千年后今日的木板刻字。(图1-43)工匠们为着方便都是先刻了横划,然后补刻直划(这固然是相反的,其实为的便利则一)”。并进一步说,“卜辞既经写,就一手执版,一手提刀,为的版是向着自己,所以就先刻纵笔及斜笔,刻完了横转过来,再一一补足横划”。[30]此说一度被学术界所接受。

图1-43 木板刻字示意图(参见《南方都市报》2012年1月7日)
乙.最新模拟实验刻字的新成果
学者进行模拟甲骨刻字实验表明,“刻时无论横竖,凡直线均为推刻而成。但推刻的顺逆则根据骨料的形状而定,以便于把握及运刀为准,不受任何限制”。在骨料左下方边部刻字,竖划多由下向上推刻,横划多由左而右。而在骨料右上方边部刻字时,则竖划多由上而下,横划多由右而左。在骨料中部刻字,笔顺就可灵活掌握。因此,“卜辞刻字基本上应是一字刻完再刻一字,而不是许多字先竖后横地刻。为了减少转动骨版的次数而采取通篇或通行先竖刻后横刻的流水作业法,不见得是普遍规律。”[31](图1-44)

图1-44 甲骨文字笔画顺序及运刀方向举例(参见《甲骨文字契刻初探》)
丙.殷人刻字笔顺基本与今人书写一致
学者据缺刻划卜辞的全面整理,发现殷人契刻文字的奏刀先后为自上而下,先左后右,与现代人书写汉字的笔顺基本一致。彭邦炯认为:“甲骨文的契刻既不同于一般的笔书,也不同于一般的篆刻艺术,它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一种当时的通用书法。它不是‘先书后刻’也不是‘照抄一种底本’,书契者应该是书法纯熟而高度技巧的书者以刀代笔的即席工作”[32]。彭邦炯在《书契缺刻笔画再探索》中,详细地整理了甲骨上书契的方法,主要有:缺刻横、直与先直后横;缺刻上、下笔与从上到下;缺刻左、右画与从左至右(参见图1-45至图1-50)[33]。

图1-45 缺刻横笔例

图1-46 缺刻直笔例

图1-47 缺上部笔画例

图1-48 缺下部笔画例

图1-49 缺左部笔画例

图1-50 缺右部笔画例
④《周礼·春官》有关卜事之官职司可与甲骨实物所反映的占卜过程相对应(参见表1-4)。
表1-4 《周礼·春官》卜官职司与龟卜过程

从表1-4卜官职司与学者复原的龟卜过程比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周礼》一书成书较晚,所记多托名周制,但商代占卜之制与之却有不少相近之处,对研究商周礼制有重要价值。
(5)甲骨占卜后的处理
①再修饰
甲.涂朱、涂墨:一些甲骨刻毕文字后,还涂以朱砂或墨色,俗称“涂朱”(图1-42、图1-51)、“涂墨”处理。此种作风盛行于甲骨文第一期武丁时代。董作宾认为甲骨涂朱、涂墨“为的装璜美观,和卜辞本身是没有关系的”[34]。但陈梦家认为“填朱和涂墨是有区别的,并不是为了美观。同版之中,大字小字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往往大字填朱而小字填墨”[35]。(图1-5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经过模拟刻写甲骨的实验,对甲骨涂朱、墨作出了解释,“书刻细小的文字时,有可能先在骨料上涂色,以便于字划的观察与掌握,然后擦拭,则字划中填入颜色十分醒目。有些出土字骨上涂朱,可能出于某种宗教意识,以增加其神秘色彩,一般可能与刻字的涂色有关”[36]。即在甲骨上涂以墨色(即炭黑),刻字时易于显出白色笔划,以区别刻字处与未刻字处。刻完后将墨色抹去,显出甲骨骨板的本色,而所刻的字口里自然又被抹时的炭黑填满,而文字也更显得醒目。这样解释甲骨“涂墨”处理是有道理的。但甲骨涂朱与刻字可能关系不大。因为朱砂红艳、热烈,为温色。试想在刻字前,将甲骨满版涂以朱砂,当鲜艳耀目。刻字时稍一久视,必使人目眩眼胀,因此刻字时不可能在版上涂以朱红。我们认为甲骨文大字涂朱者,多有重要内容,可能与宗教意识或祭祀的特殊需要有关。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诸城前寨出土一件陶大口尊,上面所刻的“旦”字涂有朱红的颜色。[37]有人推测“陶尊是用于祭祀的礼器,现在又在这礼器上发现了与农事、天象有关的刻文,而且有的刻文上又特意涂上红色。那么,这几件陶尊会不会是用来祭日出、求丰收的呢?”[38]盛行于商武丁一代的甲骨大字涂朱,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应与一定的宗教信仰或祭祀仪式有关。

图1-51 涂朱牛胛骨《国博》35 (《合集》6057/正)

图1-52 朱墨并施(《乙编》6664)
乙.刻划卜兆
有时还要刻划卜兆,以便兆纹清晰。在殷墟著名的YH127坑甲骨中,就发现了占卜以后,用刀再刻划卜兆的例子。而且在刻划过的卜兆上,还涂以朱墨。董作宾认为“刻划卜兆这件事,很明白是为的美观”[39]。胡厚宣在《甲骨六录》《释双剑誃所藏甲骨文字》中说:“三版龟甲有一共同点,即卜兆皆经刻过是也。考甲骨卜辞契刻卜兆之例,在已著录之甲骨中,实前所未闻,诸家也从无注意及之者。据余所见,中央大学、华西大学及束天民氏所藏各有一片。中央研究院第十三次发掘殷墟共得甲骨文字一七八〇四片,除(一)经改造过之龟背甲,(二)经剖削重刻之龟腹甲,(三)牛胛骨,(四)武丁以前之甲骨,共约数百版外,其余数千版乃至万版龟甲,其卜兆皆经刻过……此实一至有兴味之事也。”
胡厚宣认为,这些“皆刻成不规则之深划”。经过刻划的卜兆,“疑与涂朱涂墨之例同,目的在使其显赫,以求美观”。陈梦家对上述说法不以为然,认为“这种说法,尚待考虑”[40],但为何如此,未予解释。胡厚宣怀疑其与涂朱涂墨之例相同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认为,武丁时代整治甲骨可能有这么一种习惯,即占卜后与刻写文字之前,先要将卜兆用刀刻划一遍。因为灼裂之兆有时在骨面纤细不显,而所刻甲骨文字又不能与卜兆相重(即犯兆),故需先用刀将兆纹加深,这样再刻文字,就不致因看不清兆纹而使文字“犯兆”了。至于涂墨之事,当为将卜兆刻划好之后,再涂墨刻字。字刻好以后,抹去甲骨表面之炭黑,一部分炭黑自然会留在刻划过的卜兆兆纹和文字字口之内。
当然,甲骨文字与刻划卜兆的涂朱、涂墨,只是甲骨卜毕处理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全部方法。具体地说,只是盛行于第一期武丁时代的一种风气。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会明白为什么二、三、四、五期以后不少甲骨文字不再涂朱、涂墨的道理了。
①占卜结束后对甲骨的处理
1928年以来的殷墟科学发掘工作,不仅发现了大批甲骨文,也把甲骨文卜毕的最后处理方法,即将其“终结”过程也从地下“发掘”出来了。
甲.存储:即有意地保藏甲骨。如第一次科学发掘殷墟的第九坑,出土一、二、五期甲骨。第二次科学发掘“大连坑”,出土一、二、三期及五期甲骨。不同时期甲骨存于一坑,当是有意识存储于此。
乙.埋藏:著名的YH127甲骨窖藏坑,共出土17000多版甲骨。此坑开挖时本为存储谷物之用,后来用于存储甲骨(图1-53)。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的发掘也为有意识“埋藏”甲骨提供了新的例证。“在几个窖穴中发现有大量的卜骨和少量的卜甲集中地放置在一起,而其他的文化遗物,如陶片、牛骨则很少。”灰坑H17内“卜骨、卜甲(主要是骨卜)层层叠压放在一起”,“坑内共出卜甲、卜骨165片,其中有字的卜甲2片,卜骨105片”。又如灰坑H62,“坑内埋藏20片经过整治、凿、灼的卜骨,但无一有刻辞”。“还发现有以放置骨料为主的窖穴。”正如发掘者所指出的,这些坑“可能是有意识储存的”[41]。

图1-53 YH127甲骨窖藏坑模型
丙.散佚:在殷墟不少灰坑、版筑基址的灰土中,也偶有甲骨发现,可能因当时使用过的甲骨太多,在集中存储或搬运过程中,被遗落所致。第六次科学发掘时,曾于一个窖穴的土阶旁发现一版五期甲骨,当为搬运时所遗落者。
丁.废弃:殷墟出土甲骨中,曾发现有骨版被锯去文字部分而改作他用者。或把用过的甲骨,作练字习刻之用,不少“干支表”即为习刻之作。在《甲编》中“2880、2881(图1-54), 2692、2693(图1-55)四号,原是大胛骨一版,裂而为二,正反两面均有文字。可是在正面只有十组卜辞伴着卜兆,是第三期贞人‘何’所记的,其余的还有四十段却都是初学的人抄贞人‘宁’的卜辞,作为习字之用的。”这种供习刻用的废弃甲骨,应是“废物利用”[42]。此外,灰坑中被随意抛弃的甲骨与陶片、碎牛骨等生活垃圾混杂一起,当是作为“废弃”之物处理的。

图1-54 《甲编》2880(左); 2881(右)

图1-55 《甲编》2692(左)和2693(右)(2693为2692的反面)
(6)近代少数民族骨卜习俗与古代占卜
《周礼》所记卜官职司,多为卜龟之事。虽然语焉不详,但仍可供学者据卜龟实物复原商代龟卜过程的参考。但有关商代骨卜,古文献中失载。“礼失求诸野”,少数民族中保存的用羊骨进行占卜的习俗,可供复原商代骨卜活动参考,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彝族、羌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中,常用羊骨进行占卜,其卜问范围包括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占卜决定着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①巫师:掌管“羊骨卜”活动者,是本民族的巫师。这些人相当于商代的“贞人”,但又稍有不同,即还没有脱离生产活动,占卜也尚未成为他们一种专门固定的职业。
②卜材:主要以羊肩胛骨为主,彝族人也有使用少量牛、猪肩胛骨的。卜用羊、牛骨多为巫师平时贮存,但认为祭祀时所杀祭牲的肩胛骨最为灵验。以上习俗,与商代人存贮龟甲、肩胛骨以备卜用的习俗是相近的。
③占卜方法与过程:彝、羌、纳西族等基本相同,但以云南永胜县彝族(他鲁人)最为典型,其程序如下:
甲.祷祝:祷祝词主要是由巫师赞扬羊骨灵验。与此同时,问卜者说出所要占问的事情。在祷告时,有的少数民族(如羌族)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即手持青稞、燃烧柏枝等。
乙.祭祀:彝族(他鲁人)用羊骨占卜时,要请羊骨“吃”米,羌族则烧青稞,纳西族在骨上撒小麦。通过对其祭祀以求得保佑、灵验。
丙.灼骨:祷告、祭祀后,将艾叶或火草搓成的颗粒放在骨上点燃直到将骨烧出裂纹。纳西族、羌族卜一事灼炙一处,而羌族烧灼多处。
丁.释兆:巫师观察骨面上呈现的裂纹(兆),根据各族自己传统释兆方法,判断所卜的吉凶。
④占卜后卜材处理:释兆以后,有的民族(纳西族)把卜用过的羊骨看为“圣物”,集中埋藏或烧掉。云南几个少数民族曾使用的“羊骨卜”习俗,为文献失载的商代骨卜的复原提供了佐证。[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