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书是蒋天平教授及其团队的国家社会基金课题研究成果。该研究旨在从后殖民视角,运用福柯(Michel Foucault)和萨义德(Edward Said)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探讨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医学想象与帝国政治的关系,揭示原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医学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演变成社会医学和医学文化史,医学术语如何变成医学话语,与帝国政治交织和互动,并参与帝国的构建。作者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13部医学主题或医学描写的小说作为案例,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元,涵盖殖民医学、优生学、产科学、护理学、外科学、精神病学、病毒学等领域和众多医学现象,不啻于一个形象化了的美国20世纪帝国医学史陈列馆。本书紧扣文学、医学和帝国政治三者联系和互动这个主题,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相结合,是一部有分量、有新意的20世纪美国文学研究专著,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也带给他们丰富的联想和若干启示。

首先,本书的研究符合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当代文学研究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的阅读策略,以更开阔的视野和多元包容的方式丰富文学阅读的经验和解读的可能。早在100多年前,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就说过:历史作为学科介乎小说和理论这两个鲜明的领域之间,其边界有时并不清楚(“History lies on the confines of two distinct territories...It is sometimes fiction.It is sometimes theory.”)。今天,随着学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进步,一方面学科分类不仅更加精细,而且学科的分野变得模糊;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回归。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灰色地带”或“城乡接合部”,往往会出现研究兴趣的新生长点,形成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范式,催生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近年来海外出现的诸如“大历史”研究、“新翻译理论”研究等就是这方面的例子。这种研究范式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大视角、大维度,如前者把历史事件置于宏观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中西比较的大视野之下去考察;二是学科的交会和融合,如后者把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海外汉学研究融为一体。本书的研究体现了当代学术研究的这一走向。

其次,因为把文学置于大历史语境之下,研究有了大的格局,有利于对同一时期的作家和作品作整体考察,发掘文学现象的历史蕴含和时代意义。萨义德从研究18、19世纪的经典作品入手,提出文学与帝国主义相互关联的阅读策略,因而能够读出奥斯丁(Jane Austen)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优渥的中产阶级生活与英帝国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关系,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和解读。蒋天平教授等根据课题的需要,将20世纪美国历史分为“帝国初期——殖民扩张”“帝国中期——冷战争霸”“新帝国时期——新帝国主义萌芽”3个时期,对每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的主要脉络及其内在逻辑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阐述,并且把这一历史意识和目光融入对作品的分析,贯穿整部著作,加上相关理论的观照,使研究同时具备历史的厚度和理论的深度。

再次,本研究是创新意识和案头功夫结合的好范例。学术创新的前提是扎实的研究和严格的学术规范。课题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的确定,到理论框架、研究思路和工作定义的提出,从文献梳理和文本阅读到观点的论证和结论的提炼,都反映了一种严格的学术训练和严谨的学风。197种中文参考文献222种英文参考文献反映了前期工作的全面扎实。所有400多种中英文文献都在书中被征引,每一次征引都有页下注。数百条注释,详尽、规范,见证了研究的功底和学者的良知,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最后,研究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那种融通传统与现代、跨学科跨领域的大视野、大格局,那种基于严格规范的学术探索的大胆创新,体现了一种大国文化的工匠精神。除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几十年磨一剑的执着追求,一个大国工匠还要有大视野、大格局,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使命感。与此相关联的也许是更博大的人文关怀和更强烈的创新意识。当代的外语工作者不妨有一种“大外语”的意识,深耕厚植,厚积薄发,耕耘好外国语言文学这块土地,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长。以满满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专业水平,投身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外语人和外国文学工作者一份独有的贡献。

蒋坚松[1]

2018年3月


[1] 蒋坚松(1942—),湖南邵阳市人,湖南师范大学前院长,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湖南省翻译协会前会长。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英文终审专家,湖南省政府英文门户网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