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广东沿海海陆分布格局与海岸地貌类型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时任两广总督吴桂芳在上《请设沿海水寨疏》中称:“照得广东一省十府,惟南雄、韶州居枕山谷,其惠、潮、广、肇、高、雷、廉、琼八府地方皆濒临大海,自东徂西相距数千余里。”[1]以明代广东的行政区划为经,精当地概括了当时广东地区海陆分布格局。
一 海陆分布格局
今广东省北背五岭,南临南海,中部为珠江三角洲大平原,为东、西、北三江汇流地点。三角洲东西两翼为河谷和山丘,古人谓之“陆梁地”。沿海则为大片台地分布,今广东海岸线长达3368.1千米[2]。而明代以广东为主的环南海地区包括了今香港、澳门、海南岛、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其海岸线长约6500千米[3]。以下将明代沿广东沿海各府分为粤东、粤中、粤西三部,分而述之[4]。
(一)粤东地区
粤东地区主要为潮州、惠州二府,该区可分为内陆平行岭谷区和沿海平原丘陵区两部分。其中粤东平行岭谷位于九连山之南,直至粤东的莲花山——阴那山山地及其以北地区。在地质时期,这一代发生过强烈的断裂活动,因此形成上升的地垒状山和下沉的断陷谷地和盆地。山岭和谷地各三列,排列平行,作北东至南西走向,分别为:龙门灯塔谷地;罗浮山、项山、甑山山地;东江谷地;紫金、蕉岭山地;西枝江、梅江谷地;莲花山、阴那山山地。而且这一带火山喷出岩地貌广泛,高度大,多为中山和低山。粤东沿海平原、丘陵位于粤东平行岭谷区以南,南临南海,东迄粤闽边界,西至珠江口,平原比例占本区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除冲积平原外还有海成平原和三角洲,主要是韩江三角洲、黄冈河平原、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龙江平原、螺河平原、赤岸河平原。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独流入海。这一地区山地港湾较多,海岸线长而曲折,多港湾、半岛、岛屿。
(二)粤中地区
粤中地区主要指广州府,该区囊括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珠江三角洲”之大部分。该区位于广东中部偏南,南临南海,北接骑田岭以东,平原为本区的地貌主体,也是全省平原面积最大的区域,由今天的中山至清远为轴,中部为平原,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和北江下游平原,外围为地势较高的台地丘陵。如东部从化、增城丘陵,东莞台地与丘陵;西部有四会、高要、高鹤、恩平及台山低山丘陵;南部有中山、珠海、斗门低山丘陵。区外四周为更高的山地,沿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溺谷湾深入内陆。
(三)粤西地区
我们这里所指称的粤西地区除了位于今天广东省境内的肇庆、高州、雷州三府外,还囊括了位于海南岛的琼州府,广西境内的廉州府。本区位于粤北山地以南,珠江三角洲及其边缘丘陵以西,十万大山以东,南包括海南岛的广大地区。其地貌类型可分为粤西山地丘陵和粤西沿海平原台地,以及海南岛台地、山地三大部分。粤西山地南北高、中间低。隆起轴有二:一为西江北岸的莲都、五和、池田一线;另一在西江南岸的信宜、天堂至鹤山一线。轴线所经多为中山。两轴之间和它南北侧为低地,并由此造成三大水系,即中部的西江水系、北部的绥江水系和南部的沿海独流入海水系。岭谷排列主要呈北东向,受东北向褶皱或断裂带控制,形成了与之平行的山地、谷地,前者有云开大山、云雾大山、天露山、党山、七星岩顶、象牙山、贞山等,后者有鉴江、罗定江、新兴江、漠阳江、贺江等。西部隆起的十万大山,将廉州府与广西思明府分开。粤西地区沿海地势低平,台地面积较大,台地主要分布在阳江、电白、吴川、化州、廉江雷州半岛中部、南部沿海等地。其次,该地区由于群山束迫,距海岸较近,河流均较为短促,在河流入海处常形成三角洲,如漠阳江三角洲。本区海岸线较长,海岸类型多样,岛屿和海滩面积大,雷州半岛西部的北部湾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海南岛位于广东大陆的西南端,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遥遥相望,地貌呈圈状结构,地形上中部偏南最高,以山地为主,外围是丘陵,再外为台地,沿海为平原。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近百分之四十,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一。由于地形的缘故,全岛的河流均呈放射状,由中部山地向四周散开。
二 海岸地貌类型
明代广东海岸,东起于饶平县大埕湾,西至于今广西东兴市竹山港,东西跨约十一个经度,包括海南岛,则岸段长达约6500千米,海岸线曲折多变,深水湾与浅水湾并存,由于岸段地貌形成条件存在差别,海岸地貌类型及地貌特征明显不同。明代广东海岸可分为沙坝—泻湖海岸、溺谷港湾海岸、河口三角洲海岸和台地侵蚀海岸四个主要类型。各海岸分布与地貌特征如下:
(一)沙坝—瀉湖海岸
这类海岸是广东最主要的海岸类型,属堆积海岸性质。主要分布于惠东县至汕头市之间的粤东海岸和吴川县至阳江县东的粤西海岸,以及广西钦州湾、龙门港一带,海南岛东部海岸亦属此类。沙坝—瀉湖海岸有许多浅水港湾,如粤东的平海、后门、汕尾、乌坎、碣石、甲子、神泉、靖海、海门,粤西的东平、三丫等,这种海岸地貌的特征为:一是海岸大多居于锯齿形海湾内,即海湾两端有由山地、台地构成的基岩岬角;二是潮汐通道口内外的涨落潮三角洲堆积体的发育使这种港湾湾口水较浅,不利于大型船舶的入港;三是不同岸段的地貌特征不同,弧形湾顶为相对侵蚀岸段,后滨出现侵蚀陡坎,海滩刨面极为平缓且呈向上凸形,海滩及前滨有水下坝、新月形坝和滩等地貌。切线岸段为相对堆积岸段,因波浪垂直射入的作用,海滩泥沙主要作横向搬运,激浪上冲搬运泥沙在海滩上部堆积形成披覆式滩肩地貌,故海滩刨面一般较陡[5]。
(二)溺谷港湾海岸地貌
广东溺谷港湾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是雷州半岛东、西两侧最顶端海岸,即东侧的湛江港和西侧的英罗湾;二是粤中台山县至惠东县的海岸。前者为广东省潮差最大的地区,但粤中海岸为弱潮区,其潮汐与波浪的动力与邻近的粤东、粤西海岸无大区别,何以珠江口及其东西两翼的大鹏湾、大亚湾、镇海湾和包括香港在内的众多海岛的河口湾或海湾湾口均无大型沙坝堆积体发育,这与低海面位置时期的古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岸坡缓,以及沉积物泥质者较丰或粗泥沙相对较多有关。此外,还有海南岛的琼南、琼东南山地也属于此类海岸[6]。
(三)河口三角洲海岸地貌
现代河口三角洲是冰后期海侵结束后,由河流提供泥沙在河流入海处堆积形成的沉积型地貌。广东河口三角洲地貌发展最快的为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广西主要有北仑河口三角洲和钦江三角洲[7];另外,广东沿海许多独流入海的小河流如鉴江、漠阳江、龙江、练江等的河口滨岸地带均有拦横河口的沙坝发育[8]。
(四)台地侵蚀海岸地貌
雷州半岛属于台地侵蚀海岸地貌,该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是:背负之高起的、广阔的由火山岩或黏土、沙砾层组成的台地,临海形成陡崖,崖下有宽窄不等的沙滩沿海分布。但雷州半岛的东、西两岸海洋动力环境不同,南、北区域物质供给存在差异,南岸更是直临水深大于100米的琼州海峡[9]。
三 海陆分布格局下的广东地缘军事形势
特殊的自然动力塑造了以广东为核心的环南海地区这种“三面皆濒海”[10],背山面海的地理格局。粤东、粤西的平行岭谷、粤北巍峨的岭南山地,成为粤、闽、桂、湘之间的天然界线。同时,群山之间的河谷与岭谷地带则成为环海地带与内陆交通的必然通道。南面滨海,港湾众多,也使得两广成为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据点,海外贸易的窗口之一。然而,岭海之民,强梁而轻剽,颇具冒险意识,在明代,由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然,广东成为令朝廷头疼的难治之地。明人章潢《图书编》称:“广东,古百粤地,盖五岭之外号为乐土,由雄、连可以向荆吴,由惠、潮可以制闽越,由高、廉可以控交桂,而形胜亦寓焉。滨海一带,岛夷之国,虽时时出没,要其志,在贸易非盗边也。然诸郡之民,恃山海之利,四体不勤,惟务剽掠,有力则私通番舶,无事则挺身为盗,将鼓之警弥山谷。”[11]顾祖禹谈到广东形势时说:“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狥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僮、徭弓矢,且也放乎南海风帆,顷刻击楫江津,扬舲淮渚,无不可为也。岂坐老于重山巨浸间哉?或曰广东以守则有余,以攻则不足也。……近时岛倭为患,往往由浙、闽海道阑入岭南,故岭南之海防颇密。夫吾以全军下桂阳,略长沙,则当以奇兵出海道,越闽、浙,问江、淮矣。或又曰下桂阳,何如出南康?夫以南康较桂阳更为艰阻,出豫章而泝江、沱,何如越长沙而震汉、沔?相时而动,固有以矣。若夫假道桂州,浮湘而下,又踰岭之西道也。或后或先,用奇用正,时哉时哉,又可得而隃度之哉?”[12]顾祖禹从广东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全面而精辟地论述了濒临南海的广东军事地缘格局。然而所谓“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是从外部,针对五岭以北的敌对势力而言。若是盗起于内或盗从海上来,发于山海之间,那么这种局面恐怕全然不同了,明代猖獗于广东地区的倭寇、葡萄牙人,以及本土的海盗所造成的境况是为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