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考莱史学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重读麦考莱的意义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也译为马考莱)是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麦考莱的五卷本《英国史》主要记述了自1685年詹姆士二世继位到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期间不到20年的一段历史,作者以详尽的史实和生动的文笔,提供了有关光荣革命这一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的经典叙述和解释。麦考莱也因此跻身19世纪乃至英国史学史上一流史家的行列。据19世纪英国文化界和政治生活中颇有影响力的阿克顿勋爵的说法,英国史家威廉·斯塔布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蒙森在被问及从古至今全世界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问题时,都首先提到了麦考莱。[1]可见麦考莱在比其小一两辈的杰出的职业历史学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20世纪初期的英国史家乔治·古奇(George P. Gooch)在研究19世纪史家的专著中给予麦考莱的《英国史》高度评价,称其为“自吉本以来用英语写成的最伟大的历史著作”[2]。对于今日西方学术界而言,麦考莱关于光荣革命的一些史实的叙述不太准确,观点也并不深刻,被后世的研究成果超越或取代是在所难免的。麦考莱的《英国史》很可能静静地躺在个人或图书馆的书架上,布满灰尘,鲜有人问津。麦考莱的历史著作还有历史价值吗?这可能是萦绕在众多读者心中的疑问。美国历史学家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Gertrude Himmelfarb)在她梳理20世纪历史学家、史学流派的著作中也提出了这一问题——“现在谁读麦考莱?”这也是她收录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希梅尔法布精辟地指出,麦考莱为未来的人们提供了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的标本”[3]。史家、史著和时代三者相互联系,史家通过史著表达对时代的看法,时代又会在史著中留下烙印。历史著作可以折射史家所处的社会风貌、时代特征,透过麦考莱的热情洋溢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19世纪英国人乐观自信、热爱自由的时代精神,高扬自由观念是包括麦考莱在内的英国诸多史家著述的精神内核。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麦考莱的历史著作以可读性强著称。近些年国内学术界不遗余力地译介西方经典著作。在笔者撰写本书时,麦考莱《英国史》有两个不同版本的中译本陆续问世。国内译者青睐这本书,一方面说明学术界非常看重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人们发现麦考莱的文笔优美,便以为以叙述见长的历史著作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不过,阅读麦考莱的著作并非没有任何门槛。对于书中涉及的大量人物、地名、战争、宗教团体和历史事件,没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背景的英国读者看后很可能也一头雾水,更遑论对英国历史文化传统陌生的国内普通读者。无论是19世纪还是今天并非任何人都有闲暇和能力阅读、鉴赏麦考莱的文字。翻阅麦考莱《英国史》的大多数人还是历史学专业的研究者,也有部分业余历史爱好者。那么作为中国学者,阅读和研究麦考莱有何意义呢?考察19世纪的英国史学发展情况,麦考莱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史家。本研究希望填补国内英国史学史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

首先,研究麦考莱的辉格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英国辉格史学的发展脉络、特征及其局限性。辉格史学是英国一个比较松散的自由主义史学派别,鼓吹自由进步,强调宪政制度和历史传统的连续性。19世纪初的麦金托什和哈兰被认为是辉格史学的先驱史家,麦考莱是19世纪中叶英国辉格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早期辉格史学的自由主义和连续性观念,其影响波及19世纪后期牛津学派的诸位史家。

其次,通过阐释和分析麦考莱浪漫主义史学思想及其表达形式,深化对历史学学科属性的认识,揭示历史著作广泛流传的文学因素。麦考莱的历史著作自出版后,收获大量好评,成为一部影响广泛的畅销书,这与他的浪漫主义的撰史风格和作品的艺术性有着重要关联。麦考莱认为历史学是一门偏向于艺术的学问,应该发挥想象在历史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运用细节描写、戏剧化等文学手法和对比等修辞方法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麦考莱鲜活、明晰和有力的文风为他赢得了广泛读者,阐明麦考莱文风的特征及其形成对于今日史家撰史不无启发意义。

再次,考察麦考莱的通俗史学实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19世纪英国史学研究的科学化发展趋势以及20世纪以来英国的通俗史学研究。英国史学界的科学化和职业化进程起步较晚,直到19世纪后期才在阿克顿勋爵的大力提倡下加快发展的步伐。麦考莱是19世纪中期业余史家向职业史家,通俗史学向专业史学过渡的代表。他推动了历史知识的普及和史学的大众化。麦考莱既保留了英国文人史家重视历史叙述和表达效果的传统,也遵守了专业史家的基本研究规范,重视收集、整理档案史料和鉴别史料真伪。他的通俗史学写作范式成为20世纪以来英国通俗史学研究的源头。

最后,从麦考莱的帝国思想和立法实践可以管窥19世纪前期英帝国的殖民政策。麦考莱不仅是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帝国的政治家。他做过英国政府内阁大臣,长期担任议会议员,还曾经出任英属印度总督参事会参事和印度公共教育委员会主席。他在印度期间参与了印度刑法草案的起草,并推动了印度的英语教育改革。他的这些改革措施对印度社会影响巨大,以至于他被后世称为“印度之子”。通过对麦考莱帝国观念的研究,我们能够加深对帝国主义实质和英国政府在19世纪前期对印度的统治政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