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过的风:甘肃文学评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辑 为尊者言

诗与思合力而成的生命活力表达

——雷达散文集《皋兰夜语》感评

先前曾读过一些雷达老师的大作——如《新阳镇》《还乡》《多年以前》等,加之考虑到雷达老师已经过了70的年龄,特别是从《皋兰夜语》书名望文生义,在未阅读该散文集之前,我先入为主地以为《皋兰夜语》应该是一本关于家乡和回忆的书,是一本类似于常言所谓“叶落归根”的精神还乡之作。拿到书并急急阅读完之后,我发觉我错了,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远为驳杂。其中的内容,不仅有对故乡、对个人生活往事的回忆,而且还有、或者说更多其他的内容:他乡的游历、他人的纪念、读书的评论、时事的感喟,甚至因由冬泳、足球引发的内心思考;文章的书写体式也并不统一,有抒情散文、有时事评论、有文学漫谈,特别是《洮河纪事》一篇,甚至完全采用了小说的写法。读完书,我发现,《皋兰夜语》与其说是一本作者新近的散文创作集,还不如说是作者近年来所写的各种各类散文、随笔、漫谈等文章的编选集。

我这样的表达,无意于否定雷达老师对于散文写作的自觉追求,在其《我心目中的好散文》一文中,雷老师曾夫子自道:“我也写散文,也想向我心仪的目标努力。”他的话已然表明了他对于散文写作的重视和自觉。证之于事实,我们也能够不断发现他极为精彩的写作实践和文本例证——如他很多年前所写的关于世界杯的那组散文写作,如在《皋兰夜语》中的《还乡》《新阳镇》《天上的扎尕拉》《重读云南》等等。我也无意于否决《皋兰夜语》的文学含量或散文质地,相反,通过该书稿所编选的文章的“杂”,我也进一步清楚了,散文本自没有定体,“条条道路通罗马”,借助于集子中多样不一的文章写作,一方面,正话正解,我们可以真正明白作者所言的散文写作的最佳实践就是“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的认知的真义;另一方面,反向推究,我们也可以发现作者多样的文化身份对于其散文写作的滋养、推助之功。学者?批评家?诗人?顽童?西部之子或者心灵的行游者?多重的身份给了他观察和审视生活的多样的视角和发现,也给了他随物赋形、依心立言的灵活和自由。“领时代风潮、观社会大景、入对象深处、表心灵体悟”,这是我曾经在讲课之时给学生概括雷达老师的评论时所讲的话。我觉得我的概括,也基本适用于我对《皋兰夜语》一书的印象描述。

在诸多关于雷达老师散文写作的评论之中,我较为赞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当代散文史》一书的作者张振全先生所说的话。他讲:“雷达的散文充满了诗的激情和理性的思考,每一篇又都是从自我的体验和感悟出发,不但写得情真意切,而且闪烁着智慧的理性的光芒,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其一,“诗的激情”。这一特质或元素的形成,首先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和性情有关——幼年丧父、孤儿寡母生活的艰难和被凌辱、数次的死亡目睹、西部底层人家的身份自觉、孤独、倔强、敏感、叛逆,黑格尔曾讲:“你走不出你皮肤的记忆”,被压抑和本能的反抗,生命内在至深处的张力给了雷老师从事写作的本质上的“诗的激情”;其次还是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大动荡、大学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的阅读、“文革”的惨烈,以及20世纪8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裹挟,疼痛、不安的时代语境给了作者言词诉说的内在激情。其二,“理性的思考”。这一点更多源自于作者职业角色的自觉,资深编辑、评论家、评委和教师身份,理性地观审、思考乃至表达,也便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雷达老师写作的自我要求,同时也籍此成就了他散文写作的显著个体特征。好议论和喜思辨,每每于生活小事之中能引发出宏阔深远的社会、历史之哲思,发人之未发,见人所未见,在对人情物理的追问分析之时显见其作为思想者和评论家的卓识和见地。理予情以骨,思赋文以实,富有质地和内涵的理性思考的多样存在,由此也便成了他的散文区别于一般以浅抒情见长的当下许多散文的显著特色。其三,“生命的活力”。首先是其文章的,它与作者深刻的社会洞察、深层的人生体悟、深入的对象感知和持续不断的审美创造力密切相关。在《雷达散文里的青春气象》一文中,以《还乡》为例,评论家杨光祖曾分析说:“《还乡》就是这样一片掩藏着他许多文化密码的散文,有助于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他写了作家离家多年后的一次突然回乡,文章那么幽深、那么厚重,对故乡的那种复杂的感情,那种亲而远、无话可说又情系其中,真是写得入木三分。这种人生创伤记忆,给他的散文、评论更多宽容宏达。相对于评论的稳重、宽容,他的散文毫无疑问就是个人情感、情绪的痛快抒发,在这里就没有丝毫扭捏,有的却是大漠孤烟、长虹贯日、沉郁顿挫、无语凝思。”杨光祖先生的分析清晰地说明了他的散文所表现出的那种心理感受及其所营造的审美景象;其次是其精神层面的,是和作者的审美志趣或追求相关的。雷达老师曾说:“我感兴趣的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有生命之文,而非死文、呆文、繁缛之文、绮靡之文、矫饰之文。”为此,他强调,“我写散文,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如与友人雪夜盘膝对谈,如给情人写的信札,如郁闷日久、突然冲喉而出的歌声,因而顾不上推敲,有时还把自己性格的弱点一并暴露了”(见其《我心目中的好散文》)。鲁迅曾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想到雷达先生那么喜欢运动,喜欢熬夜看世界杯甚至亚锦赛,喜欢打乒乓球、冬泳,甚至不顾年龄一口气驱车三百公里的壮行,他的写作为什么会那样富有“生命的活力”?其中的缘由我们自然也就清楚了。诗和思合力而形成的生命活力表现,这自然是对雷达老师人生和文字表现的最好概括了。

当然,回到《皋兰夜语》本身,我觉得最打动我的、也最具文学意味的写作,自然还要推《新阳镇》《还乡》《皋兰夜语》《多年以前》《王府大街64号》《乘沙漠车记》《走宁夏》和《天上的扎尕拉》之类的文章了。在这类文章的写作里,退去许多时候作者本人不得不扮演的公共化、社会化名人身份,雷达老师一改其作为评论家所习惯的严肃、认真甚至宏大的叙述口吻,在其文字里显现出了其作为一个具体、个别且充满矛盾的真实存在体的内涵和魅力:独特的个人遭遇,悠远的历史触抚,疼痛的精神现场,真切的感知、体验和深入的拷问、质疑与思辨,一己生命的真切诉说与广阔的历史背景、时代风云以及地域文化的动情叙述多样交融,复杂的关系营造了极具张力的文本意义结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品的阅读因之也带给了读者多样的意味和启示。

雷达老师持续不断地在阅读中或在别人身上发现一种诗意的存在。譬如因为难以有真正属于自己需求的无功利、自由的阅读而备感惆怅,时时产生一种回归西部放牧心灵的流浪冲动,甚至时过境迁了也难以忘怀自己曾经有机会成为一个剧作家的可能。不用说,文学之梦,是深存于雷达老师意识深处的精神理想,同时,由于这一至为真切的精神需求所内在萌生的明晰的文学性特征表现,因此也便成了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有别于一般的学院学术和批评的重要标志。不管我们如何强调和推崇这种文学理想和文学性的表现,但是因为职业分工和由此而致的职业写作习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如果从艺术或审美一域进一步要求,我觉得《皋兰夜语》一书所收集的文章在写作上也存在着些许的不足或者遗憾。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理性太强,感性多少有些不够。文中的许多人事描述都非常精彩,予人以至为深刻的印象,但是,一方面是作者似乎不太习惯于对于对象进行充分的感性描绘,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惯常的理性思维的不断干扰,所以,我们常常能够发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描述甫一开始,其议论和思辨往往也便按捺不住地紧接着就出现了,太多的说理和议论,多少限制或影响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发散。二是一些文章写得多少有点太过随意,对于文章的结构作者似乎不是太过上心。这一表现符合了作者一贯倡导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写作理念,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文章的写作带来了率性真挚的特殊审美效果,但是,对于雷达老师的这种结构和表达上的不是特别的上心,实话实说,我个人觉得它们也使得作者的写作因此多少也显现出了一些松散和不精致的缺憾。

对于自己的不足,雷达老师其实是有着极为清醒的自觉的,他曾说,“我也写散文,也想向我心仪的目标努力,却收效甚微。我写散文,完全是缘情而起,随兴所至,兴来弄笔,兴未尽而笔已歇,没有什么宏远目标,也没有什么可以追求,于是零零落落,不成阵势”(见其《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其实,问题没这么严重,他是太为谦虚。但问题毕竟存在,以我所知的雷达老师的要强性格和力求完美的人生态度,我们认这些意识到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他的清醒的自觉也许已经内含了他下一步写出更好、更为理想的散文的可能。

希望雷达老师不断有新的精彩,让他的读者能够持续喜悦并不断获取赞美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