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跨国的瑶族文献研究
数年前,中南民族大学何红一教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访学时发现馆藏的中国瑶族手抄文献,其中包括清代乾隆年间的经书和“过山榜”、盘王大歌等瑶族重要文献。当她在库房欣喜地翻看这些破旧杂乱、尚无人问津的文献时,职业的敏感使她感到惊喜。之后,在义务帮助美国国会图书馆整理这批文献的过程中,她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回国后,马上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并获得批准。
应该说明的是,这是一项艰巨、科学、细致的工作。课题涉及范围广泛,既包括对这批年代久远、经历战乱、破损严重、信息缺失的瑶族文献清点庋藏、梳理信息、文字校勘、分类整理……又包括在此基础上对包罗万象的文献内容的研究,作者还必须在境外环境下完成研究对象的搜集工作,没有科学的态度和“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觅探索精神,是很难完成的。何红一教授多次去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这批文献,并且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前后工作了一年之久,回国后继续做研究,终于完成了这部专著,成为国内对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瑶族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首个范例。
作为一部对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做整体研究的专著,作者的研究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范畴,其中涉及文献学、图书馆学、民俗学、俗文字学等多个领域,作者已经突破了原本从事的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为境外瑶族研究做出了新的拓展和尝试。我们打开这部沉甸甸的著作,可得知她的研究包括:
1.对于美馆藏瑶族文献的分类学研究。本着“因书立类”的原则,她将241件文献划分为六大类别,并拟定编目类目细节,为这批文献的检索与查询以及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2.对于美馆藏瑶族文献的写本学研究。她首次将敦煌写本学研究延伸到瑶族写本领域,从书写形制、书写符号、书写年代、装帧、题跋、套语、印鉴等方面进行归纳探究,以此探寻境外瑶族文献特征识别的途径。
3.对于美馆藏瑶族文献的俗字辨析与特征的研究。美馆藏瑶族文献由汉字杂以瑶用俗字抄写而成,这些俗字既保留了中国古代手抄文献的基本特征,也呈现出明显的瑶族文化特色,对其的辨识和特征归纳,有利于从文献构成主体——文字上把握馆藏瑶族文献的书写特征,并为境外瑶族文献的俗字识别提供参照。
4.对美国馆藏的瑶族的重要文献“过山榜”、清代瑶人经书及瑶族启蒙读本的个案研究。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瑶族频频迁徙。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根脉,瑶族抄存了大量本民族的古籍文献,借助“过山榜”等文献、读本,记录瑶族的起源、祖先崇拜、姓氏由来、民族迁徙以及民族关系等等,故“过山榜”被国内外瑶族研究者视为揭开古代瑶族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作者对美馆藏“过山榜”版本及形制特征进行甄别、归纳,对比校勘,为国内相同版本提供了重要参照。作者还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认为科学研究首要一条就是所凭借的研究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整理本、二手乃至三手材料都不能取代原件。国内所藏“过山榜”数目达百件以上,均分散于各收藏机构与个人手中,多数原件并不对研究者开放,不少学者只能依靠二手材料来研究“过山榜”,有违科学研究常理。她呼吁有关机构尽早为研究者无条件开放“过山榜”原件,合力揭开“过山榜”之谜。
5.对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文献的抢救性保护研究。
这项研究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进行的,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国,也是向联合国承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各个民族遗存民间的文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在海外发现了这批宝贵的瑶族文化遗产,不仅参与整理、研究,还在美国瑶人社区做了大量的瑶族手抄文献的保存现状调研、参与了美国国会图书馆修复部对破损文献“过山榜”的修复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境外环境中瑶族文献的抢救性整理方案,提出7条合理化建议,这些皆为我国学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践行,对即将展开的中国境外少数民族文献、遗珍的抢救性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总之,专著卓有成效的贡献是对于纷繁复杂的241件瑶族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及科学的分类研究。在整理的过程中,作者从馆藏瑶族文献的实际出发,建立了一套区别于境外汉籍文献整理的、专属瑶族民间文献的整理方法与研究体系,形成了一个包括编目分类整理、瑶用俗字辨析、写本学特征辨析、年代考释路径与考证方法、具体文本的考释与解读、价值评估判断等可操作性体系,为境外瑶族文献的整理,开一条新路。
长期生活在我国的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立于中国民族之林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与文化,而其历史与文化在汉族古代典籍中少有记载,即使记载也不过只言片语,或不够真实、或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和历史偏见。而瑶族在口承文学之外,还使用手抄本方式记载和书写自己的历史,彰显自己的文化。由于瑶族历史上经历了很多次大的迁徙,甚至漂洋过海,迁徙到境外,很多手抄本都散佚在迁徙途中,得以残存的实属珍贵。这些文献有些虽然在我国国内的瑶族民间文献中也出现过,但是它们属于迁徙到境外的瑶族所有,带有明显的境外文化痕迹。民间文献的价值之一在于异文众多,可比性强。何红一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发现,有弥补国内瑶族文献收藏的意义。通过比较、分析、考证和阐释,相信这些新资料对于瑶族文献的版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瑶族文献所记载的瑶族的历史是出自瑶族群体中的文化人——或者是普通的粗通文字的民众,或者是瑶族的巫师,他们是瑶族颠沛流离生活的亲历者、目睹者、演唱者、传播者,他们与下层瑶民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水乳交融的联系,或者说,他们自己就是民众中的一员,因此他们对于瑶族的生态环境和瑶族历史文化的笔笔诉说携带着这个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独有的感情、独有的真切,这种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历代封建史学家的笔下不可能出现的。而这项成果的出现为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瑶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包括瑶族“过山榜”在内的文献,提供了关于人类的史前史——瑶族始祖崇拜的起源和口承传说,这种“记忆”不仅具有文化储存与文化认同的功能,不只为研究瑶族的史前史,而且为研究人类的史前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这项成果为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瑶族提供了民间知识的宝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开始反思长期不被记载或长期被忽略的“地方性知识”。由于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民众的生计方式不同,每个族群或者社群的知识体系也不同,但是这些群体创造传承的族群生活的知识具有相对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红一对于美国馆藏瑶族文献的研究阐释了瑶族民间文献的地方性知识。其中包括瑶族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是瑶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的总结;两本关于《麻风秘语》经书中的土药方,是现代医学没有涉及之前人们战胜疾病的经验总结。
专著研究的美国馆藏瑶族文献还具有民俗学价值。民俗学研究的是民众的生活世界,只有在民间文献中才能真实地披露民众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是怎样生活的,他们为什么会那样生活?何红一的研究中涉及瑶族人生礼仪的文献描述,例如美馆藏瑶人清代经书《从人·财楼科》。她以其多年的学术积累指出,经书中保留丧葬仪式中纸扎人俑和财楼(灵屋)的资料,是国内的瑶族文献鲜有披露的。何红一是民俗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剪纸爱好者和研究者,她对文献《从人·财楼科》中纸扎人俑和财楼的阐释,不仅揭示了民间信仰与民间纸扎的关系,而且挖掘了其中尊宗敬祖、报恩孝亲、悼念祝福等社会民生的文化意义。民俗宗教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探索其中的人性光辉,摈弃其中的迷信愚昧成分,能使之真正成为文化遗产,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瑶族世世代代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的怀抱中休养生息,其主要支系过山瑶不断迁徙的生活境遇,给她带来的是开放的生活状态,迁徙文化是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从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视角出发,作者研究了美国馆藏瑶族文献与汉族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状况。她认为这些瑶族启蒙读本与汉文化、儒家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从而证明瑶族不仅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而且处于与汉文化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她既在中国民族之林和世界民族之林中苏世独立,又包容在祖国的文化大家庭中。
这项集多年辛勤研究为一体的成果无疑为世界瑶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为作者付出的功力已经超出一般整理文献的范畴,而是通过与国内材料的对比、分析,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思路和借鉴。这部专著可以提高瑶族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声望,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中国瑶族是一个奋发图强的民族,是一个可以抒写自己历史,可以在中国多元的文化史甚至世界文化史上留下自己深刻印记的民族。使海外瑶族同胞从古老的文献依据中正视自身与国内瑶族的血脉关系、增强民族自尊自信、传承民族文化、更有信心地面对未来,这也是这部专著的意义所在。当然,作为学术尝试,这部著作涉及面广泛,可开拓的领域还很多,我们期待作者更精彩的后续研究问世。
我多年从事蒙古族文化研究,本不具有给何教授写序言的资质。但因我也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看到了瑶族的资料,特别是在亚洲部理论部原负责人居密女士的帮助下拍下了其馆藏的“过山榜”全图。又加之与韩国学者一起在广西全州做过瑶族的调查并撰写过文章。何教授筚路蓝缕的研究一直在我关注的视野中,在此为她辛勤数年的成果表示诚挚的祝贺。
邢莉
2016年8月28日于三足乌书屋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位博士点创建人,中央民族大学部级重点学科创建人,曾经担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