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

我国对当代小说作品在美国的译介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持续至今已对在美国传播较广的中国小说作家、译者开展了多方面和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其译介的整体状貌、背后意识形态的主推、接受演变等较少有人进行“点” “面”结合的系统研究。大致来说,国内已有研究分为四类。

第一,当代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王宁(2018)[6]将中国现当代小说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认为中国现当代小说是中国语境下的“全球本土化”的产物,从而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涌现出许多蜚声世界的一流小说作家,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中国元素;姜智芹(2017)[7]认为译者的身份构成、价值理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7年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两个时段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渠道、传播实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曹丹红、许钧(2016)[8]认为当代小说的对外译介是文学价值的传播与文学性的再现过程,应遵循译介活动的普遍规律,小说译介的最终目标是文学价值的传播;刘江凯(2014)[9]在世界文学的视野里分析和讨论中国当代小说海外接受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现状,认为中国当代小说的海外接受是一种跨语境研究,侧重从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来理解不同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对同一小说文本接受的区别;王侃(2012)[10]认为制度性的语言过滤、基于冷战思维逻辑的选择性翻译、以“先进”自命的文学评价标准相互作用,影响着中国当代小说在北美和英语世界的传播。

第二,当代小说“走出去”的译介模式研究。季进、王晓伟(2018)[11]将贾平凹《高兴》英译本的译介模式与特点与其早期小说作品《废都》和《带灯》做比较,以此阐明中国当代小说海外译介的可能取向是以目的语读者为依归、以归化为主的翻译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形塑着西方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想象与认知;宋庆伟(2018)[12]以莫言小说英译和传播为个案,提出“和谐达致”的译介模式和循序渐进的翻译策略,旨在为中国文学外译探究合理的翻译模式和策略,以期达到最优化的译介和传播效果;林玲(2017)[13]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中国当代小说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地“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耿强(2014)[14]以“熊猫丛书”这一政府翻译项目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考察丛书在美国文化系统中的接受过程,分析其译介效果,意在揭示丛书在译本传播阶段存在的问题;吕敏宏(2011)[15]认为中国文学(包括现当代小说)的海外译介传播可分为本土译介模式、海外华人译介模式和汉学家译介模式,并对各译介模式利弊展开分析。

第三,当代小说的译者翻译综述及翻译策略研究。一方面,国内学者对长期致力于当代小说的翻译家如葛浩文、蓝诗玲等译者的翻译观、译者风格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有蒋梦莹、汪宝荣(2018)[16]以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翻译场域的历史演变进程对译者行为、出版策略的动态影响进行研究;以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场域和惯习作为理论工具,王洪涛(2018)[17]、李德凤(2018)[18]、吕奇(2017)[19]对蓝诗玲、张丹丹(2018)[20]、王汝蕙(2018)[21]、冯全功(2017)[22]对葛浩文在翻译惯习体现出的译本选择、译者思想和翻译风格、用词特点等展开研究。另一方面,对当代小说翻译策略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以某部当代小说译本为依托,探讨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研究问题,主要有陈保红(2018)[23]、孟祥春(2015)[24]、曹顺庆(2015)[25];其二是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来探讨当代小说汉英翻译的转换技巧及机制,主要有汪宝荣(2017)[26]、刘庚(2016)[27]、谢丽欣(2015)[28]

第四,经典小说作家、作品的译介研究。主要包括朱静宇(2012)[29]对王蒙小说在海外译介特征及中国形象建构的影响研究,吴赟、蒋梦莹(2015)[30]、孙会军(2015)[31]对残雪小说在中美接受的差异及原因研究,曾玲玲(2017)[32]、袁淼叙(2017)[33]对余华小说译介中的编辑行为、译介策略进行研究,还有少部分学者对贾平凹、王安忆、阎连科、毕飞宇等作品的英译也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其中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开展的译介研究最为广泛,主要有张森(2016)[34]、鲍晓英(2015)[35]、谢天振(2014)[36]等。

美国对中国当代小说译本的研究者多是知名高校致力于文学相关研究的学者、汉学家及西方汉学界知名的现当代中国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这些学者对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对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影响研究。其一,通过描述译本评价某个时间段的中国文学概貌。主要有杜博妮的(Bonnie S.McDougall)与雷金庆合作著述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97)[37]对30多年来的中国文学英译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评论;齐邦媛和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编写的《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文学评述》(2000)[38]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等。其二,通过某个译本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着重对译文内容和语言进行评述。主要有欧阳桢(Eugene Chen Eoyang)的《透明之眼:对翻译、中国文学和比较失学的反思》[39](1993)着重探索中国文学英译的方法、途径、手段和存在的问题等;杜博妮的《虚构的作者,想象的读者: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2003)[40],从文学的生产、批评和接受三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其三,对当代作家作品在海外传播要素的影响分析。主要有王晶编选的《中国先锋小说选》(1998)[41]对残雪、余华、莫言等多位中国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对海外译介的渠道、译介的影响、译者身份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第二,对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创作手法与文本的研究。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其一,把改革开放初期的当代小说看作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寓言”,试图从中去指认中国(Cai Rong,1997[42]; Nell Pach,2014[43]; Sara Rutkowski,2016[44])。其二,认为中国当代小说是对中国现实主义的超越,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品具有相似的特征,表现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Daniel J.Bauer,1991[45]; Tani Barlow,1993[46]; Michel Hockx,1999[47];Bonnie S.McDougall,2011[48])。其三,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展现了一个充满幻想而又真实的臆想世界,表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性(Anne WedellWedellsborg,1994[49]; Li Yinghong,1998[50]; Zhang Xudong,2008[51])。其四,将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与其他国家的作家作品进行文本比较,有将残雪与法国女作家 Hélène Cixous 的写作风格进行对照(Andrea Bachner,2005)[52],也有将余华与福克纳作品中美学与政治相互影响的文化史进行对照(Michael Standaert,2014)[53]等。

由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可见,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正在逐步升温,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及研究者将关注重点投向其文本的翻译、传播与读者接受。在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下,中国当代小说的域外研究为我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风向标。虽然上述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但其对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读者接受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学者们对中国当代小说的英译本研究已持续十余年,但因其英译本数量多且形式多样、译介方式多元化,目前对于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近40年的译介和接受历程还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们对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翻译和传播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者的视角多局限于从单一视角对单个小说作家作品的译者、研究者、翻译策略、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而未将其与其他译者译作置于中美文化场域进行多角度的、整体性的接受考察。因此,本书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