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商农业及其生产组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相对丰富的卜辞材料和考古材料的存在,使晚商成为先秦时期农业状况最易探明的一个阶段,这对我们认识整个先秦时期的农业史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新卜辞材料的公布,以及植物考古浮选法的引入,晚商农业史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是和农业食谱、生产技术与农具、农业卜辞、生产组织有关的一些问题。循此,本书分五章讨论晚商农业及其生产组织状况。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讨论晚商农业气候,并梳理近百年来晚商农业研究的学术史。第二章以晚商农作物为主题,从卜辞农作物名词、浮选材料所反映的晚商农作物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得出卜辞农业食谱体系与浮选农业食谱体系存在差异的结论,并指出这种差异很可能反映了祭祀谷物与生活谷物的不同。在第二章最后一节,本书考察了商代小麦的种植规模,指出商王曾有意识推广小麦种植规模,但这种尝试以失败告终。

第三章以晚商农事活动与生产农具为主题,前者主要依靠甲骨文,按照农事活动的顺序重新梳理相关内容;后者主要依靠考古材料,分析考古遗存中不同型式、不同材质的铲、刀、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就结论而言,不同型式、不同材质的铲、刀、镰并不都是农具,还可用于非农业生产的铲土、切割、医疗等活动。

第四章分析农业卜辞中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考察“受年”卜辞的类组差异,及其所反映的商王对农业占卜态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商王王权与农业收成之间的联系。第二个案例主要讨论晚商农业地名与商代服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判断农业地名的两条准则,并认为“受年”卜辞中的农业地名多为内服之地,而“裒田”卜辞中的农业地名既可能是内服之地,也可能是外服之地,还可能是敌对方国之地。

第五章主要探索晚商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对甲骨文和考古材料的分析可知,晚商确实普遍存在血缘性质的族氏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这同样适用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但是,殷墟各个聚落区的特点是“大杂居小族居”,为了便于管理,殷墟还存在着跨越血缘组织的地缘管理模式,所以王都地区的农业生产组织不仅具有血缘性的一面,还具有地缘性的一面。殷墟的地缘生产组织形式表现为:“小耤臣”“小刈臣”“小众人臣”等不同于族氏组织的职官可以直接指挥“众人”进行农事生产。

在以上五章基础上,本书认为晚商农业在农作物、生产工具方面并无根本性前进,但晚商的农业生产组织较之前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变,正是这种变化为商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

总的来说,以甲骨文为核心材料的晚商农业史研究已经是一个较为成熟的领域,本书尝试将考古学材料系统地引入到晚商农业史研究领域,将甲骨文材料与考古学材料融为一体,以期推进晚商农业史研究的进程。

关键词:晚商;农业卜辞;生产组织;殷墟;浮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