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春秋之惊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孔版《春秋》?

说《春秋》,首先要说的就是它的作者。

所谓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传统一般认为《春秋》为孔子所作,这种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的一段话: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暴行邪说遍地都是,孔子感到恐惧,就退而「作春秋」,他要用《春秋》来揭露这些暴行邪说,指责这些乱臣贼子。

到了汉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有类似的说法。


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


「仲尼」就是孔子,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到处不受礼遇,甚至被人所困断水断粮,惶惶如丧家之犬,司马迁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正是因为倒了这么大的霉,才开始「作春秋」的。

要注意的是,「作春秋」的这个「作」字,就是创作的意思。两位大“牛人”孟子、司马迁都认为是孔子创作了《春秋》,自然在古代世界里,大家也就普遍地这么认为了。

《春秋》由孔子所创作,对于《春秋》来说,实在是好坏参半。

好处就是自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因为是孔子创作的,所以被列为五经之一,成为重要的经典,由此为《春秋》的研究、注解、传播都奠定了基础。

坏处则《春秋》是孔子所创作,自然也就变成了圣人之言,后世很多人就抠它里面的每一个字,本来好好的一部书,非要抠每个字都要抠出价值观、世界观,自然就会搞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常见的比如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是讽刺,孔子要讽刺什么;那句话什么意思呢?那也是讽刺,孔子又讽刺什么,结果搞得孔子似乎也愤世嫉俗起来了。

到了唐代,关于《春秋》是不是真的由孔子创作这件事,有人开始提出质疑。数百年间,这种质疑不断地扩大,到清代尤为强烈。因为清代主要的学术就是考据学,清代把所有的古代经典全部考据了一遍,各种注解全部作了汇编,所以清代的人自认为更有发言权。他们认为,《春秋》这本书内容延续200多年,笔法前后都不同,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人创作出来的。

要说笔法这种事情靠谱吗?这个要类比一下同为编年史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前后记录了1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参编的人很多,但是通书是由司马光来把控的,所以整个下来,它的文笔上下是一致的,可是《春秋》就200多年,文笔前后都不一致,起码不像是一个人从头到尾捋过一遍的。

这种观点成了现在主流的看法,也就是说,孔子没有创作《春秋》,只是根据某个原始的版本进行了整理。

孔子整理《春秋》,其实有非常多零零散散的证据。

孔子自称他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述”就是转述,“作”就是创作。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他治六经,都是转述先贤的学术,没有自己创作。孔子要强调这点,是因为孔子讲「克己复礼」(《论语·颜渊》),所谓「复礼」就是恢复旧礼,如果他的六经全部都是他自己创作出来的,他还恢复什么旧礼,不是都变成开创新礼了吗?所以他必须说所有东西都是转述别人的,不是创作出来的。如果六经都是转述的,那么作为六经之一的《春秋》自然也应该是转述的,不是他自己创作的。孔子自己都这样认为的话,我们非要说是他创作的,这不是很奇怪吗?

《春秋》中记录了很多天象,仅日食就记录了36次,其中33次都可以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进行验证。这些记录是古人无法伪造的,一定是日食发生的当时有人看到,并且把它记录了下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春秋》这本书的底本必然有一个实时记录的过程,比如说当年记录上一年的事情,下一个季度记录上一个季度的事情,类似这种方式。那么,《春秋》既然记录了200多年的事情,而孔子是春秋末年的人,他不可能200多年都在,所以也算是旁证《春秋》不是孔子所创作。

还有像称呼的问题,比如郑国第三任国君郑寤生,《春秋》称呼他为「郑伯」,郑国是一个伯爵的国家,称呼「郑伯」,也就是用爵位来称呼郑国国君。这种称呼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在当时人们看来,郑国的国君可能10年、20年就是一个人,所以在郑寤生执政的时候,有人说「郑伯」,大家都知道,这个郑伯一定指的是郑寤生,可是对于后人来说,郑国几十任国君,每一任国君都可以称呼成郑伯,如果后人提到郑伯的话,这个郑伯指的是谁呀?是郑寤生、郑忽还是郑突,到底是谁呀?说不清啦。所以后人的著作,一般在称呼的时候都会用谥号,比如称呼郑寤生作郑庄公,庄是他的谥号,每一任郑伯的谥号都不一样,所以一称呼就知道是谁了,或者像我们《一说春秋》,称呼的方式是氏加名,称呼他为郑寤生,其他如郑忽、郑突,称呼都不一样,自然也就区分出来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春秋》称呼郑寤生作郑伯,很可能是《春秋》的文字是在郑寤生还活着的时候形成的,甚至这个文字就为当时的人们看的,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后人怎么看。如果《春秋》是实时成文这种推测成立的话,那肯定就不是孔子创作的,这也是个证据。

另外是创作时间的问题。孔子「作春秋」是在获麟之后。所谓获麟,是说鲁国当时抓到一只怪兽,大家都不认识,于是就找孔子,让他鉴定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孔子说,这是麒麟。所以那一年就被称为获麟,也就是捕获到麒麟的意思。孔子看到麒麟被捕获,感叹道:「吾道终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然后开始「作春秋」。事实上,获麟之后两年,孔子就去世了。按说孔子当时年老力衰,临死之前两年的时间就能把《春秋》这么大一本书创作完成?试想,200多年零零碎碎那么多的东西,以当时的著书条件来说能做得到吗?相反,如果孔子只是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像字句、修辞之类的调整,那么两年之内做到倒是有可能的。

还有就是《春秋》这本书在《论语》里面竟然没有人提到。如果说真的是孔子创作出来的,这么重要的一本书,他后世的再传弟子竟然都不讨论,这不是很奇怪吗?

这些证据似乎都在说《春秋》不是孔子创作的,而是孔子汇编或是整理的。可是那么多的理由,连个最关键的证据都没有,如果《春秋》是由孔子汇编整理的,那么就应该有个由鲁国历代史官传承记录下来的原始版本,我们权且称为《鲁春秋》。可是这个《鲁春秋》到现在没有人见过。大概是鲁国灭亡的时候,要不然就被楚国抄了,要不然就是楚国抄了以后,又被秦国抄了,最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全烧了。我们今天看见的《春秋》,是西汉的鲁恭王要扩建府邸,看孔子的旧宅碍眼,就说拆了吧。没想到墙一撬开,发现里面有夹层,夹层里面堆的全是竹简,其中有一堆记载的就是《春秋》。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春秋》肯定是孔子经过手——我们权且称为孔版《春秋》——但是因为没有《鲁春秋》这个原始版本做对照,孔版《春秋》相对于《鲁春秋》来说,到底修订了什么?是没有修订完全拿过来了,或者做了修订,还是说完全重新撰写,或者还是其他什么情况,我们并不清楚。

原始的《鲁春秋》唯一留下来的只有一句话,叫作「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公羊传·庄公七年》)。这句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话描述的是公元前687年的一次天琴座流星雨。

我们现在也经常看到流星雨,没准儿哪一天国家天文台一预告,今天晚上有流星雨,大家结伴同行,一帮人看着满天流星飞逝的时候,突然有人想秀一下文采,就说,今天的流星雨真是「雨星不及地尺而复」,这话一出,保证全场皆惊。因为根本不可能有人知道这是在说什么。所以孔子把这句话改成了四个字,叫作「星陨如雨」(《公羊传·庄公七年》)。「星陨如雨」,即使放在今天,当场秀出来,大家估计也会鼓掌的。

如果仅以现存的这一条来说的话,孔子到底对《鲁春秋》做了什么?我们认为,孔子实际上是把我们看不懂的、更古老的文字,翻译成相对来说更便于理解的文字。

实际上,春秋本就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春秋之前我们的文字因为太过简陋,往往词不达意,自然记录的内容也就非常晦涩,跟我们说话用的语言相差得非常多,可是经过春秋一代的发展,在春秋结束的时候,文字基本已经可以做到以词达意了,所以诸子百家的著作在春秋之后才开始大量形成文字并流传至今。

对于《春秋》来说,孔子把古代这种难以理解、晦涩的、简陋的《鲁春秋》的原始文字翻译成孔子所在的春秋末年最先进的,甚至能够被现代人所理解的文字,孔子实际上做的是“古文字翻译”的工作。所以,我们说孔子翻译了《鲁春秋》,就好像我们今天把《春秋》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一样。

孔子翻译了《鲁春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能说孔子是孔版《春秋》的作者吗?或者说,孔子拥有孔版《春秋》的著作权吗?

这其实是一个法律问题,当然我们要先看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1952年生效的国际法《世界版权公约》,第一次规定了翻译权隶属于原作者,也就是说,在1952年之后,如果您打算把美国的一部小说翻译成中文,如果没有经过原作者的同意,您自行翻译了,那么您就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权;如果1952年之前,您把这本小说翻译成了中文,那么这个中文版的版权就是属于您的,所以等于一刀劈开了。

中国是在1991年颁布的《著作权法》里也包含相关规定。到1992年,中国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所以,如果在中国做翻译的话,您在1991年之前翻译的,那著作权就属于您;1991年之后翻译的,著作权属于原作者。孔子当然是1991年之前的啦,所以孔版《春秋》,孔子是享有完整著作权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说孔子「作春秋」这个话一点儿都没有错,说他整理《春秋》,说他治《春秋》,其实也都没有错,古代两派争来争去,到最后发现,从法律上看大家白费了上千年的嘴皮子。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鲁春秋》是由鲁国的史官历代记录,一年一年持续了几百年记录下来的。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对《鲁春秋》里面一些晦涩的古文字进行了翻译、整理,最后形成了一个孔版《春秋》的册子。当然,孔版《春秋》只能算是《鲁春秋》的节选,因为《鲁春秋》恐怕是从鲁国建国开始一直记录到孔子所在的时代,然后还继续往后记录了鲁国的灭亡,而孔子实际上只是节选其中的一段,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春秋》的面貌。既然孔子享有孔版《春秋》的完整著作权,从法律角度上来说,我们说孔子作《春秋》、治《春秋》、编《春秋》、修《春秋》、翻译《春秋》都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