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及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独孤及所处的时代

严迪昌先生在《心态与生态——也谈怎样读古诗》一文中指出:“‘知人’,是为具体切实把握创作主体的心态,‘论世’则能尽量贴近创作主体即诗人们生存与生活状态。……生态的考辨似尤重要,因生态即生存、生活状态的把握,隐性的甚而曲深的心态每易迎刃得解。”[1]其实,通过对生态的审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某一首古诗,走进某一位创作主体的内心,推而广之,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我们在讨论盛中唐之交士人的精神面貌时,不能不提到曾经在他们心灵深处打上沉重烙印的安史之乱。这场起于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并历时八年的浩劫,使得当时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尝尽了四处飘泊的苦头。强盛的帝国骤然坍塌、大好的年华被蹂躏于战火之中,亦使他们经历了理想破灭的挣扎与阵痛。这其中不乏正当盛年的文人。天宝十四年,李华(715?—774?)40岁左右,萧颖士(717—759)39岁,贾至(718—772)38岁,元结(719—772)37岁。独孤及(725—777)出道较晚,于天宝十三年道举及第,此时31岁。而立之年的独孤及刚刚踏入仕途,还未来得及大展宏图就赶上了这场动乱,过上了举家逃亡的生活。可以想见,对于盛世的怀想与追念、对于自己生不逢时的无奈与悲哀,使得乱后承受着肉体与心灵双重创痛的文人怎能不痛定思痛,冷静地思考这场动乱的起因以及如何力挽狂澜再振李唐王朝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