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想回凉州逍遥
“我听闻你有一子侄,名为张绣,颇为勇武,不知是否属实?”董卓与张济交谈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随即看向张济问道。
张济心中一震,没想到主公竟然知道张绣,赶忙恭敬地回答道:“回主公,张绣确是末将子侄,此人武艺高强,作战勇猛。”
董卓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微微点头,继续问道:“可愿将他加入我的亲卫营中担任职务?”
张济闻言,心中有些犹豫,但又不敢违抗主公的命令,思索片刻后回答道:“主公如此看重张绣,末将自是愿意。只是不知主公想让张绣担任何种职务?”
董卓淡淡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就让他担任亲卫营副统领吧,协助亲卫营统领一同保卫我的安全。”
张济连忙拱手应诺,虽然心中有些不舍,但也不敢有丝毫违抗:“末将领命!”
董卓满意地点了点头,语气变得温和了一些:“如此甚好,你可告知张绣,让他好好表现。”
张济再次抱拳行礼,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主公放心,张绣定不会让主公失望。”
董卓与张济又交谈了几句,随后便让他退下了,心中开始期待着与张绣的见面。
董卓望着张济离去的背影,微微眯起双眸,陷入沉思,片刻后对外吩咐道:“来人,去把军中将领名册拿来给我看。”
不多时,一名亲卫将领将名册呈了上来。
董卓接过名册,挥手示意亲卫将领退下,随后独自翻阅起来,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名字和信息。
他的目光在名册上快速移动,神色凝重,若有所思。一些熟悉的名字已经见过,而那些不太熟悉的,他要进一步了解。
手指轻轻点在名册上,暗自思忖着:这些将领的能力和性格如何,是否能为我所用……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名字上,眼神一亮,似乎发现了什么。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旁边的注释显示此人有一定的才能。
董卓继续翻阅着,紧锁眉头,认真思考着。他知道自己初来乍到,必须谨慎行事。不能让任何人察觉到自己的异样,尤其是那些亲近的人。
合上册子,心中已有了一些计划。或许可以从这些相对陌生的将领中,挑选一些加以培养和重用,这样既能增强自己的势力,又能减少暴露的风险。
想到这里,董卓微微松了口气,开始准备下一步的行动。
董卓神色专注地坐在案前,再次翻开将领名册,目光在官职大小的排序上扫过,心中暗自盘算着,决定对前10名将领逐一进行召见。
不多时,第一名将领进入营帐。
董卓目光沉稳地落在他身上,微微颔首示意对方坐下,随后开始随意地交谈起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中观察着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交谈过程中,董卓不动声色地将对方的模样特征记在心里。
待第一名将领离去后,董卓拿起一旁的笔,在书册上写下此人的名字,旁边还简略地记录了一些特点。
紧接着召见第二名将领……
就这样,他依次与前十名将领都进行了沟通聊天。
每见一人,董卓的表情都保持着适度的威严与亲和,让人难以察觉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些将领的面容和性格特点,都被他默默地记在心中。
全部召见完毕后,董卓看着书册上的名字,微微点头,心中已有了初步的印象和判断。这些人以后便是自己需要重点关注和任用的对象了。
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之中,只有牢牢掌控住这些有能力的将领,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和势力不断稳固。
董卓将书册小心收好,开始思考接下来该如何进一步与这些将领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董卓见过这些将领后,轻轻舒了口气,心中稍感安定。随即想到李儒,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对外吩咐道:“来人,去将李儒叫来!”
不多时,李儒进入营帐。
董卓目光如炬地看着他,心中暗自思量,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这个文士,果然是刚刚那位。
李儒拱手行礼,眼神深邃,看不出情绪:“主公,不知唤儒前来,有何要事?”
董卓微微眯起眼睛,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道:“李儒啊,我想与你商议一下军中之事。”
一边说着,董卓一边观察着李儒的反应。
李儒表情恭敬,微微点头,做出洗耳恭听的样子:“主公请讲,儒定当竭力为主公出谋划策。”
董卓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看似在思考,实则在试探李儒:“如今局势动荡,你认为我们当如何应对才好?”
李儒目光闪烁,沉思片刻后,有条不紊地说道:“主公,依儒之见,当前应先稳定军心,再观察各方动静,相机而动。”
董卓心中暗喜,表面上却只是微微颔首:李儒的回答果然在理。继续问道:“那你觉得哪些将领可堪大用?”
李儒不紧不慢地说出几个名字,董卓心中暗自对照着自己的想法,发现李儒所言与自己所想颇为一致。
董卓心中更加确定了李儒的能力和忠诚度。与李儒又深入探讨了一些军事策略和用人之道,董卓对他的表现越发满意。
“李儒啊,有你在,吾便放心许多。”
李儒再次拱手行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为主公效力,乃儒之幸事。”
董卓坐在虎皮椅上,眉头紧锁,神色凝重,心中思量着《三国演义》中何进死后洛阳城的混乱局面。
深知自己这个来自21世纪的小青年,以及凉州军这些大老粗们难以应对这深不见底的池水。
微微叹了口气,目光落在李儒身上:“李儒啊,”董卓缓缓开口,声音低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如今朝廷混乱不堪,洛阳实乃是非之地。”
李儒闻言,神色微动,抬眸看向董卓,等待着他接下来的话。
董卓继续说道:“不若我等撤军回凉州,逍遥自在,你意下如何?”
李儒沉思片刻,拱手行礼道:“主公,凉州虽好,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时若撤军回凉州,恐失天下之望。”
董卓心中一震,他知道李儒所言非虚,可他实在不想陷入这复杂的局势之中:“吾明白你的意思,”董卓微微皱眉,站起身来,在营帐中来回踱步,“但洛阳城局势复杂,吾等未必能掌控得住。”
李儒跟在董卓身后,语气坚定:“主公不必担忧,儒愿为主公出谋划策,定能助主公在洛阳站稳脚跟。”
董卓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看着李儒,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深知李儒的才能,可回凉州的念头始终在心中萦绕。
沉默片刻后,董卓再次开口:“此事容吾再斟酌斟酌。”
李儒微微点头,他知道主公心中纠结,也不急于一时:“主公英明,儒相信主公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董卓重新坐回椅子上,陷入了沉思之中。
董卓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神色凝重地继续说道:“我大军在洛阳驻守,军粮乃是一大难题啊。”
李儒微微颔首,眉头微皱,若有所思:“主公所言极是,从凉州运来粮食,路途遥远,耗费巨大。”
董卓站起身来,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忧虑之情溢于言表:“而在这洛阳城中,那些士大夫们必然不会轻易给我等粮草,甚至还会从中作梗,到时候我们恐怕会陷入粮食短缺的困境,那可真是进退两难啊!”
停下脚步,看向李儒:“李儒,你可有什么良策?”
李儒沉思片刻,眼睛一亮,似有想法:“主公,不若我们先在洛阳周边打探一番,看看是否有可收购粮草的地方,或者……”欲言又止,等待董卓追问。
董卓追问道:“或者如何?”
李儒凑近董卓,压低声音说道:“或者我们可以向朝廷申请拨发粮草,毕竟主公如今也是为朝廷效力。”
董卓听后,微微点头,摸着下巴思考着:“此计倒是可行,不过那些士大夫们恐怕不会轻易同意。”
李儒微微一笑,自信满满地说:“主公放心,儒自会想办法周旋。”
董卓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拍了拍李儒的肩膀:“有你在,吾便安心许多。此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李儒拱手应命,神色坚定:“儒定当竭力为主公办妥此事。”
董卓重新坐回椅子上,心中稍稍安定了一些,但对于军粮的问题仍不敢掉以轻心。
董卓紧锁眉头,在营帐中来回踱步,思量片刻后再次开口:“文优啊,吾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洛阳乃是非之地,回凉州更为妥当。”
李儒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董卓的话,心中明白主公的担忧。
董卓继续说道:“这军粮之事,那些士大夫必定会重点下手。他们向来喜好不战而屈人之兵,定会想方设法断我军粮草,逼我们知难而退,自行撤离。”
停下脚步,看向李儒,眼中带着询问之意:“你觉得呢?”
李儒沉思片刻,微微皱眉,分析道:“主公所言不无道理,然此时若撤军,恐遭人耻笑,且前功尽弃。”
董卓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地说道:“吾又何尝不知,只是吾实在不愿陷入这等困境之中。”
李儒上前一步,语气坚定:“主公不必忧虑,儒有一策,或可解此难题。”
董卓问道:“文优有何良策?快快说来!”
李儒拱手说道:“主公可先派人暗中调查洛阳周边的粮草储备情况,同时加强对军队的管理,节省粮草。若有必要,也可考虑与其他势力合作,共同解决粮草问题。”
董卓听后,沉思片刻,微微点头:“此计甚妙,不过实施起来恐怕并非易事。”
李儒微微一笑,自信满满地说:“主公放心,儒愿为主公全力谋划,定能克服困难。”
重新坐回椅子上,与李儒继续商讨具体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