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正经凶案调查·都市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排除所有可能,最不可能的也是真相

先给朋友们出道题。

一个山洞之内,发现了一具男性的尸体。经过法医检验,死者的头颅顶端插着一把螺丝刀,螺丝刀的金属刀杆完全没入了头颅,只剩下刀柄留在颅外。而死者的死因,就是螺丝刀插入颅内导致的重度颅脑损伤。

现在请听题:这个男人是被人杀死的吗?

有朋友就说了,这还用问吗?这不就是古装剧里经常出现的往颅顶钉钉子的杀人方式吗?头顶插了一把螺丝刀哎,这不是他杀,还能是自杀吗?

那老秦再问一句,如果这个案子由你来负责侦破,你会从哪里开始调查呢?


《超正经凶案调查》这本科普书,聊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当警方发现凶案时,他们是如何破案的。

很多喜欢悬疑的读者,在现实中看到有关凶案的新闻时,都会忍不住进行一番“推理”,但现实中的破案,往往和大家的想象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就拿上文这个“夺命螺丝刀”的案例(这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案例)来说,很多人一看到题目,就已经开始思考凶手是谁、杀人动机是什么了,但法医在检验尸体的时候,可不是这么想的。

首先,法医要确定这把螺丝刀是在死者生前被插入的,还是在死者死后被插入的。

其次,法医要确定死者身上有没有抵抗伤、威逼伤和约束伤,在尸体检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可以导致死者晕厥、失去抵抗能力的因素。

再次,法医会对螺丝刀进行全面检验,确认螺丝刀刀柄上,除了死者的指纹和DNA(脱氧核糖核酸),是否还有其他人的痕迹物证,同时确认现场的地面上有没有除死者之外任何其他人的足迹。

最后,法医会对现场进行勘查,看看洞壁上有没有螺丝刀刀柄底部和洞壁撞击而产生的痕迹。

在这个真实的案例中,法医搜集到的信息是:螺丝刀是死者生前被插入的;死者身上没有抵抗伤、威逼伤和约束伤,也没有任何导致死者晕厥、失去抵抗能力的因素;螺丝刀上只有死者的指纹和DNA,现场也只有死者的足迹;山洞的洞壁上,都是螺丝刀刀柄撞击产生的痕迹。

综合这些信息,我们再进行推理,就会发现死者不是被他人杀死的,而是自己拿着螺丝刀,将刀刃一端顶住自己的颅顶,向墙壁撞击,最终导致刀杆被撞入了颅内。这是一起自杀案件。

虽然听起来心惊肉跳、不可理解,但这就是事情的真相。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事件发生后,根据关于现场情况的只言片语,大家会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判断,并且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殊不知,办案的逻辑和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

比如,法医的办案逻辑,并不是只看尸体状态如何就简单地做出推断,而是要根据尸体检验、现场勘查的情况,排除其他所有可能。剩下的唯一一种可能,即便我们难以置信,依旧是真相。像“碎尸也可能是自杀”这个违反普通人直觉的说法,对法医来说,就是排除所有可能后的真相。

所以,真实的办案逻辑能力,对警方来说非常重要,对普通人也同样重要。了解真实的办案思维逻辑后,读者朋友们会增强防范警惕意识,防止受到不法侵害;万一受到不法伤害,也会意识到寻求警方帮助才是最优解。不仅如此,在网络热点出现后,读者朋友们就会自然而然用真实的办案思维逻辑去审视案情,去审视警方通报,这样就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节奏”。


可是,朋友们该说了,我们又没有学过刑侦知识,也没有侦办过案件,该如何去培养你说的这种真实的办案逻辑能力呢?

这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了。

老秦精心挑选了发生在世界各地的9桩命案,按照其发案到破案的时间线,以一名法医(同时也是公安刑警)的视角,与大家一同展开“凶案调查”,慢慢对案件进行拆解、分析、研究和拓展。

这些案子都曾经轰动一时,也都有奇诡之处。为了不剧透,老秦把它们藏在了9份调查档案当中。档案的名字也都暗藏玄机,比如“暗黑版‘捉迷藏’”“非虚构的屠杀夜”“稻田边的连环杀手”“旅行袋中的头颅”……

这些案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老秦介绍案件,主要是为了对办案的逻辑和破案的知识点进行科普,因此,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老秦对案件细节进行了改编,对人物、地点也都进行了化名处理

坦白说,这些案件老秦都没有亲手办理过,对案件细节的了解,其实和大家一样,也是来自各种媒体的报道。所以,受限于新闻报道的片面性,老秦对案件的认识也不一定全面。

总之,咱们就当是在看故事,不要对号入座就好。


编辑给本书取了个有趣的书名,叫《超正经凶案调查》。

老秦猜想,“超正经”说的应该就是真实的办案逻辑

这种逻辑能力,是基于刑侦学和刑事技术学,结合了前辈们的大量办案经验,然后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一代一代在刑侦人员之间培养并流传下来的。


在每个案件的“超正经调查”部分,老秦会陪着大家来解析这些案件,把很多知识点和思维方法都穿插其中,让朋友们更加直观地,或者说是身临其境地参与这一起案件的调查与侦破。

对一本科普书来说,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本书中有大量的法医学知识,比如如何运用骨骼来推断死者的身份;有大量的刑事技术学知识,比如布料纤维如何作为定案依据、测谎仪究竟是否可靠;有大量的犯罪心理学知识,比如卸装行为反映凶手的何种心理;还有大量的法律知识,比如我国对刑事追诉期是如何规定的。

在“超正经调查”之前的“超硬核索引”部分,老秦提示了一些核心知识点,但这些并不是全部的关键词,大家也可以自己做笔记,归纳出更为完整的版本。总之,这本科普书不仅有大量的硬核知识点,也有深入浅出的思维模式,相信刑侦悬疑爱好者读来会很受用。

“法医手记”部分,老秦会和大家聊聊自己看完案件后的心里话。很多案子,老秦在阅读资料的时候,都非常唏嘘。大家读完有什么感受,也欢迎和老秦聊聊。

特别要介绍的是,本书还有一个番外彩蛋作为赠品奉送给大家——“超正经别册·都市传说破解指南”。老秦找了5个曾经流传很广的“都市传说”,和大家一起分析传说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家也可以把它们当成本书的“随堂考”,看完都市传说的内容后,可以先把书合上,记录下你的思考,再继续往下看,检验一下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否已经可以识破里面的漏洞了。


最后,老秦很感谢打开这本科普书的各位读者朋友的支持。

信息化时代给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不过因为网络上的信息过于庞杂,有些朋友会一叶障目,有些朋友会被误导而丧失判断力。在很多热点舆情事件中,会出现虚假信息驱逐正确信息的怪象。

国家在清朗网络和科普、普法上花了大力气,而老秦也想为这项工作尽一些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里也非常感谢为本书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的邓嫦燕律师!

希望老秦的读者朋友们,都可以拥有真实办案逻辑能力,都可以拥有大量的法医学知识,都可以拥有独立思考的判断力。这样,我们就像打了一针“谣言免疫剂”,可以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中自由自在地冲浪了。

祝大家阅读愉快。

秦明
202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