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百岁遗绝笔
2009年10月20日中午,从科学网上惊悉娄成后院士逝世噩耗,不胜悲痛。老先生是10月16日凌晨1时在北京逝世的,享年98岁。
近几个月里,我还一直通过娄院士的秘书张蜀秋老师,与老先生多次电子邮件交往联系。8月28日,《科技导报》2009年第16期“卷首语”栏目,专门发表了娄成后院士的大作《持续改善农业的水资源利用》,不料此文竟成先生绝笔。
娄成后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的资深院士,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他祖籍浙江绍兴,1911年12月7日生于天津,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34年在岭南大学获硕士学位,随后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系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回国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副教授、教授,1946年至1948年受聘英国伦敦大学生物物理研究室客座教授,1948年出任清华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任教,历任生物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大学副校长,兼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植物学报》主编等职。
2009年6月初,娄院士致函我社,将他多年来对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整理成文发至我的电子信箱,惠赐《科技导报》。老先生在信中写道:“在全球面临诸多困难的形势下,我国的农业也面临巨大挑战。国家将‘三农’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我国农业用水严重匮乏,作为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我虽然年事已高,不能更多地参与具体事务,但愿意从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角度,根据中国传统农业的优势,提出农业生产方面关于农业用水的建议,供贵刊讨论与参考。”
娄院士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在植物的感应性与信息的电波传递、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植物细胞间的交通与细胞内含物的再分配再利用、植物根冠间信息传递的研究、生物调节物质作用机制与农业应用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老先生惠赐《科技导报》的大作洋洋13000余字,从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视角,探讨了高等植物对现代人类的特殊贡献、中国领域内水的时空分布、农业现代化的初建、现代农业用水的开源节流、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等重要问题,内容十分丰富。读罢掩卷,一代科学宗师拳拳爱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由于《科技导报》没有合适的栏目刊登老先生的大作,我遂抽取了这篇文章的精华部分,打算删减加工后放在最重要的“卷首语”栏目发表。娄院士非常随和,很快回复同意了我的意见,并认为我提炼得很好,同时认真审核、修订了经我编辑加工后的稿件。娄老还按要求发给我了他的生活近照和签名手迹。老先生的签名刚劲有力,潇洒飘逸,你没法想象这是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所书写。
这一年的9月23日,在收到刊有自己那篇文章的《科技导报》样刊后,娄老又委托张蜀秋秘书专门给我复函致谢。张老师信中还说:“娄先生近来身体不太好,正住院治疗,他让我转达对贵刊的致敬和谢意!”我当时没有太在意,只是简单回复张老师,请她代我向娄先生问好。没想到,娄先生的问候竟成遗言。
就我所知,娄成后院士是《科技导报》自创刊以来至今发表的全部文章作者中年龄最长者,经与张蜀秋老师核实,这也是娄成后院士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10月21日早晨,张蜀秋老师在接到我头一天发出的唁函后随即给我回信。信中写道:“收到《科技导报》样刊时,娄先生已住进医院,他一边高兴地翻看样刊,一边说自己还有一些想法和建议,等出院后再给《科技导报》写文章。”张老师还告诉我,娄先生对我们刊物评价很高,并希望其他农业专家学者多给我们提供高质量的、最新研究成果的稿件。
我想,我们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负娄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望。
谨填《桃源忆故人·专家百岁遗绝笔》词一首,沉痛哀悼、深切缅怀娄成后院士。
人文科技相融契,沥胆书文献计。水利农民心系,字字情深意。
专家百岁遗绝笔,期望殷殷绵细。仰止高山瑰丽,一曲哀怀忆。
注:本文刊载于2009年10月30日《科学时报》,原文标题为《娄成后院士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收录时有修改、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