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气味审美显于器
陶制熏炉
先秦熏炉的出现,完成了“明火烧香”到“暗火熏香”的伟大历史进程转变。明火被逐步掩藏起来,只留香味随着烟气扩散开来,标志着古人对气味开始产生审美追求。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发明,为熏香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陶熏炉是距今5500~5000年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燎祭遗存。遗憾的是它的器盖受其自身质地、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缺失。作为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古代辽宁”基本陈列展品之一,展览前先后采用清洗、粘接、封护、补配、作色等方法对陶熏炉器盖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使其呈现出应有的历史、艺术价值。

红山文化 陶熏炉器盖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上海青浦福泉山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的贵族墓地,1983年出土了目前为止最完整的陶制熏炉。20世纪70~80年代,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发掘出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遗迹,距今5100~4000年。根据考古人员推测,祭坛用于祭天,而祭祀坑内的草木灰,正是燃烧后的祭祀遗物。
这件《灰陶竹节纹熏炉》呈斗笠形,带盖,炉盖四周饰镂6组孔纹,3孔为一组,呈三角形排列。器身为大口,斜直腹,矮圈足,外壁饰6周竹节形凸棱纹,高11厘米,口径9.9厘米。从工艺上看,反映出当时先民除了已经掌握了烧陶技术,还掌握了打磨和刻画精致纹路,使陶器更加精致美观的技术。工艺略显粗糙,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审美和制作工艺水平。这么小的炉具,应该不是祭器,可能是贵族生前的生活用品,可以在炉内熏蒸香料,香味从炉盖的18个小孔中散发出来。外观虽显古旧,却沉淀着历史,诉说着良渚文化时期的往事。
距今5100~400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蒙古包形灰陶熏炉,夹细砂灰陶,高17厘米,腹径14厘米,顶部开圆孔,炉身遍布各种形状的镂孔,如圆形、椭圆形、半月形等。

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 灰陶竹节纹熏炉 上海青浦区博物馆藏

龙山文化 蒙古包形 灰陶熏炉
长沙战国楚墓群出土的陶制豆形熏炉是专为焚香而制作的熏炉,熏炉内尚存未燃尽的香料和炭末,实证了香熏炉的使用方式。陶熏炉上有几何纹饰,器形豆形,盖上有圆形捉手,浅腹,高圈足。盖上有规则分布的小孔用以散出香气。
1955年出土于济南市战国墓的灰陶熏炉,通高13厘米,器高7.9厘米,口径11.1厘米,盖高5.1厘米,是战国时期的典型器,十分精美。

战国 陶制 豆形熏炉


战国 灰陶熏炉 山东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