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鉴赏阅读攻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关于语文学习

对于语文学习,大家现在有两个基本共识:第一个基本共识是现在举国上下都特别重视语文教育,语文学习在所有科目的学习中特别重要;第二个共识是语文学习看上去特别虚无缥缈,很难像数学、英语一样抓到一个具体的范围,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难度比较大。

一、语文的四个考查方向

教育部发布了一个关于语文教育改革方向的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这个方案中,语文有四个重要的考查方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一个方向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我看来,它考查的是汉语的基础运用,考查的是人们能否在实际生活中熟练流畅地使用这门语言。这个方面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这是语文学习的底层基础。这个方向考查的是练口练手,练口表现在我们能流畅地说,练手表现在我们能流畅地写。

第二个方向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人的思维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在我看来,语文的学习并不侧重于其中一类思维,而是二者并重。因此,这个方向是练脑的方向。

第三个方向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方向是炼心的方向。审美鉴赏强调的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愉悦感。当然,你若能创造出让人产生愉悦感的文字,那便是审美创造。审美听起来很玄乎,但孔子早已深有感触,《论语》曾提到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就是审美的力量。

第四个方向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需要通过语文来传承。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仅仅是在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也是在通过语文来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这个方向是炼魂炼根的方向。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四个方向非常难理解,尤其是“练口”“练手”“练脑”“炼心”“炼魂”“炼根”听起来让人觉得无所适从,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具体落地呢?其实大家无须担心,这四个方向无非是想告诉我们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是复合型的学科,需要我们全方位地投入,不仅仅是背书写字,还需要去用脑思考,用心去感受美,并从中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

二、语文应该怎样学

现在的语文教育用六个字概括就是“高标准,严要求”,这远非十几年前的语文学科所能比拟的。在如此高要求的背景下,语文到底应该如何学?

在语文学习方面,我个人最敬佩古代的一位学者,他的名字叫孟轲,我们尊称其为“孟子”。孟子的语文学得特别好,《孟子》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子有个弟子名为公孙丑,公孙丑问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面对学生提问自己擅长哪一方面,孟子回答了两个优点,第一个优点是“我知言”,第二个优点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此言并非自夸之辞,孟子的散文纵横捭阖、文笔极佳,孟子的口才、辩才也是极为突出的。

孟子为何能“知言”?孟子曾经提出过两个很重要的文学主张,分别是“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我认为这两点对于语文学习非常重要。

1.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源自《孟子》中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你每日诵一个人的诗,读一个人的书,但是你却连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时代都不知道,你怎么可能读得懂作者的作品呢?

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是打开语文学习大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进行真正的文本阅读之前,我们需要对作者及其生存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脱离人物生平与时代背景,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往往会是片面的、单调的,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说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如果你不知道杨万里是谁,不知道林子方是谁,也不知道杨万里实则是用这首诗劝林子方不要出京做官,那你就读不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实则是让林子方继续留在皇帝身边,其中的“天”和“日”其实指的是皇帝。

同样地,如果你不知道孟浩然的人生经历,不知道唐朝科举考试中进士之难,那你也就无从知道《春晓》是孟浩然在隐居鹿门多年,始终无人问津的背景下所创作的。当时,孟浩然想出去做官,无奈考进士不中,毫无门路,只能忍受自己大好的年华逝去,所以在诗中传达出一种惜春之情。孟浩然一方面感慨春天的逝去,一方面也在惋惜自己青春的逝去。

2.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也是出自《孟子》的一段话,“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孟子在解释如何才能读懂文章时提出的主张。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不能因为追求文采修辞而影响语意的表达,同时也不能为了表达的流畅完整而损害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文”是修饰、文采。“志”就是心志。所以,怎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呢?孟子认为,真正能揣度文章内涵的方法是“以意逆志”。“以”就是用,“意”就是读者的思维,“逆”就是倒推,“志”就是作者的思维。“以意逆志”就是读者去倒推作者的想法,只有把作者的心意完全摸透了,读者才算是完全读懂了这篇文章。

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但很多人不以为然,究其原因,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没有用到“以意逆志”的方法去揣度作者的想法。许多人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故事情节,而没有关注作者到底想要告诉你什么。所以,你没有与作者深入交流的体会,也无法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长此以往,尽管读了很多书,但是理解能力依旧没有得到提升。

“以意逆志”在语文学习方面是非常好用的方法。比如我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只要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思考,基本上都能够推测出文字背后的深意。而且,试卷中文章阅读的很多问题也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比如,如何理解这个句子,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个词跟那个词能不能换一下,诸如此类,都曾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过的问题。

当你意识到阅读是一件需要“以意逆志”的事情,是一件需要思考与推理的事情,你就会把原本枯燥无聊的读书过程变成精彩有趣的侦探式推理过程。我觉得这是学语文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地方。“以意逆志”的读书方式也会伴随你终身,当你到社会上跟别人打交道时,你也能瞬间明白对方语言背后的深意。这种能力也叫情商,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独特之处,因为其他学科更多的是培养智商。

所以,对于中小学的孩子们来讲,养成“以意逆志”的思维习惯,不仅仅有益于现在的语文学习,而且也有益于未来的为人处世。

三、问题意识

“以意逆志”其实就是用你的心去推断作者的心,在读文章的时候,你不只是一个读者,你还要试着换位到作者的角度,去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如果你想要训练自己“以意逆志”的思维方式,就需要特别训练问题意识。

什么叫问题意识?当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脑子里经常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就叫问题意识。比如在读一篇文章时,你会碰到一些“不太正常”的地方,你要记得多问一个为什么,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会体现作者的深意。

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上学时,不同的老师都跟我讲过同一句话——“会提问题比会找答案重要一千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孙悟空学艺的地方为什么叫“斜月三星洞”?“斜月”是斜斜的、弯钩似的一个月亮,斜月再加上三颗星星,这不就是“心”字吗?所以,孙悟空在此处修炼,炼的就是心。这也是孙悟空被称为“心猿”的原因。成语“心猿意马”源自汉代《参同契》。《西游记》里的“心猿”指的是孙悟空,“意马”指的是白龙马。

读文章时脑子里一定要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永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当你有了问题意识,读书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因为你在用自己的思维跟作者的思维进行交流与比试。高手之间过招是极其快乐的,高手作者用奇思妙想的方式表达思想,而你作为一个高手读者,能对高手作者的深意心领神会,这种快感简直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

我认为,拥有问题意识的人一定是很快乐的人,因为思考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语文学得好的人,他的脑子很灵活,他在生活中会有非常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