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主题报告纪要
报告伊始,郑教授提到近日收到程美宝教授的新书《走出地方史: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起了很多往事。20世纪80年代初,傅衣凌先生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其后在出版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出版社请傅先生写序,但他当时卧病在床,就让郑振满老师先帮他起草。在初稿中,郑老师认为这本书是“福建地方史的里程碑”,受到了傅先生的严厉批评。傅先生明确指出,“我们是做区域史的研究,不是做地方史的研究”。郑老师回顾,这件事对其影响很深。他认为,老一辈的学者做学问都有大的学术关怀。傅先生当年读书的时候,正值“社会史大论战”,他们关注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问题,例如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傅先生在日本攻读过社会学专业,他认为要想深入理解中国,就必须深入社会生活,不能泛泛而谈。因此,傅先生在《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的《集前题记》中,提出了“经济社区”“从局部看整体”“与社会科学对话”“寻找民间的资料”等核心概念,[2]这些都涉及区域史研究的学理性问题。郑老师回忆,他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是明清时期闽北地区的乡族地主经济,傅先生在开题报告上写了十二字批语,“从全国看闽北,从闽北看全国”,并提醒他:“你要从全国去看闽北的问题,你的研究要解释全国的问题,要回答全国的问题。”郑老师指出,区域史研究要有宏观的学术视野,这就是区域史与地方史的差别所在。
随后,郑老师讲述了区域史与地方史在学理上的区别,并指出区域史研究的问题导向。郑老师认为,地方史论著有三种常见的类型:第一种是只讲地方特色,这一类作品缺乏学术对话与交流,很难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第二种是通史的地方版,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当地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很多重要的制度也不一定都与地方有关;第三种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努力建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郑老师强调,区域史研究虽然也是做地方的研究,但又要做与地方史不一样的研究,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区域史研究的学者要有通史的关怀,做地方的研究要以小见大,能够回答全国的问题。程美宝教授甚至认为,区域史研究要具备全球的视野,在全球史的关怀中做中国史研究,实际上也是区域史研究。其次,区域史研究要关注区域之间的联系,就是虞和平老师所说的“区域联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相影响,也就是要关注“流动性”。最后,区域作为一个空间的概念,经常是一圈套一圈的,有交叉,有重叠,所以不能画地为牢,要逐渐建立“网络”的概念。在这一方面,郑老师推荐大家去读滨下武志的著作。
接着,郑老师开始讨论如何理解区域的问题。他认为区域是一个很开放的概念,可以有很多元的理解。有史以来,学界对“区域”是有很多界定的,表面上看是一个空间,如果从不同的问题出发,就会看到不同的区域。最早,区域是政区的概念,例如一个省、一个府、一个县等,这种划分的依据是国家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施坚雅的区域理论传入中国,市场变得很重要。1987年,在深圳召开的国际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有些学者认为,在大一统的帝国体制下,要从政区去看区域,因为传统的文献系统就是在政区中形成的,例如省志、府志、县志等;还有一些学者引用施坚雅的“市场”理论,认为区域不同于政区,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区域的概念基本上是与市场有关的。到了2000年以后,生态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们开始提出水利社会、山地社会、港口、岛屿等生态性区域的概念。再后来,族群的问题、文化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取向,对区域作不同的定义。当然,从不同角度界定的区域,通常是相互重叠、同时并存和互相制约的。从区域史研究涉及的特定空间来看,需要同时关注很多不同层次的问题,因为它们是有内在联系且不可分离的。因此,区域史的研究需要有整体史的视野,也就是“年鉴学派”提出的“从地窖到顶楼”。一个人的生活不会被限定在某一层次的空间中,他会同时受到各种不同空间的制约,所以区域史研究需要同时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不同因素。
最后,郑老师谈到区域发展模式与区域比较的问题。近年来,经常有人批评华南研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不能解释其他区域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些学者试图去比较不同区域,但很多比较研究实际上是无的放矢,因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不同,研究的基础也不同。郑老师提出,区域史研究中有一些基本的问题,也许是可以开展比较研究的,从中有可能发现区域发展的不同模式。比如地方公共事务,这是每个区域都要面对的问题,可以开展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区域史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其实都涉及公共事务的问题,比如“祭祀圈”“乡族”“地域社会论”“华南研究”等。所谓地方公共事务,就是每个地方都存在个人无法处理,需要通过共同合作来处理的公共事务,比如水利、交通、治安、教育、赋役、社会救济等。围绕这些公共事务,每个区域都会形成某种合作模式,来满足各种公共需求。如果不存在这种合作模式,区域社会就会解体,无法长期稳定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如何处理地方公共事务,如何建立社会合作模式,这是区域史研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每个学者都可以讲自己的故事——在你研究的区域,地方公共事务如何处理?形成了怎样的合作模式?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层面上,不同的区域之间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找到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果每个学者都回答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有哪些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也就可以知道中国传统社会是如何运作、延续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