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玉雕艺术创作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日志暨作品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部分 讲座撷萃

与人民共呼吸与时代同频振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文艺思想

孔国庆孔国庆,南阳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

内容简介: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从文艺创作的时代历史要求与现状出发,针对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与核心问题,做出了高度凝练的概括与生动总结。习近平文艺思想回答了文艺建构的新时代之问,搭建了文艺理论的新逻辑架构,铺就了文艺繁荣的新康庄大道,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选择至关重要。避开峭壁林立、荆棘满布的险途的聪明做法是站在高处,在“一览众山小”中选择正确的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收纳世界于胸中,把握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今朝的风流人物。

一、习近平文艺思想回答了文艺建构的新时代之问

(一)怀才不遇与怀才有遇的辩证

1.怀才不遇者的困惑

李白何以怀才不遇?主要是其诗才不配治国理政之位。如果方向错误,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核心价值、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至关重要,走进核心才是成就自我的聪明选择。

2.怀才有遇者的智慧

如何才能走出平凡?正是毛主席正确把握了时代潮流,才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任务。怀才有遇的秘诀是以政治意识为指针,把握核心价值;以看齐意识为标尺,选准自身定位,打造亮点,将特色变优势,将优势变强势,要有所重为,有所先为,有所缓为。

(二)“才”与“势”相匹配的解析

“才”与“势”相匹配是一个在把握时代潮流基础之上的个体定位选择问题,是人的价值性认识的首要组成部分。凡怀才不遇者,皆出于才与势不相匹配。因此,若要怀才有遇,必须深谙于脚下的土地,揽社会核心价值于胸中,在把握时代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成为“讲道德、有品行”的人。

(三)在反思现实问题中展开理论画卷

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产生是有时代条件的。它的许多命题只能在当下这个时候提出,在此之前是不可能的,它经历了多方面的检验,积累了充分的经验,摸清了文艺活动的规律。

实践是理论之源,抽象的文艺作品来源于具体的生活现实。习近平文艺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改革的情境中形成的,是在反思和直面问题中展开自己的理论画卷的。“矛盾与问题”成了习近平文艺思想紧紧抓住的“牛鼻子”。它的各个论点都是从现实需求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关切与期盼中孕育和提炼出来的;它的大量论述都充满了探讨和破解文艺难题的“问题意识”。

(四)在回答人民之问中建构新的形态

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性地落实到文艺的各个层面,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扩大到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的各个环节,从而使许多文艺课题有了新时代的新鲜感。因为贴近人民,走进了人民的心里,解决了人民的所思所想所惑,因此更“接地气”,更具有新时代的特点。

实现了文艺理论从概念演绎到现实逻辑的研究范式转型,实现了文艺理论从引进依赖到主体自信的认知模式转变,将文艺理论研究从长期陷于西方学说的泥潭和迷信中摆脱出来。习近平文艺思想一经产生就迅速给我国文艺界带来风清气爽、拨正航向的可喜局面。它独特的现实性品格不仅“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且具有“掌握群众”的能力。

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对文艺理论的价值,从理念到规则、从路径到方案、从顶层设计到实施办法,全方位地提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新范本。它把一切都放到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审视,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语境中阐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系列问题,这就使有关社会主义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职责和使命、目标和任务、原则和要求以及文艺创作该“做什么”与“如何做”的论述有了新的意义。

(五)在明确方向任务中高举人民旗帜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红线。从马克思、恩格斯呼吁工人阶级的斗争生活“应当有权在现实主义领域内要求占有一席之地”,到列宁希望文艺“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从毛泽东申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再到习近平提出“人民的文艺”思想,认为“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高举人民文艺的旗帜。习近平文艺思想强调“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文艺事业、文艺工作、文艺批评就有了切实的抓手和规范,就有了成熟的思路和见解,就能破解各式各样的难题,就增强了攀登文艺高峰的勇气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把阐明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与任务作为重点。“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同志主张艺术理想要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昭示更美好的未来,为民族描绘更辉煌的明天。

二、习近平文艺思想搭建了文艺理论的新逻辑架构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坚韧前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二)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衡量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优秀作品是有共同特征的,一是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二是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三是传得开、留得下;四是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讲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必须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必须加强正面引导力度。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解决吃、喝、住、穿的物质需求之后,必然有政治、科学、艺术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创作出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先生正是有了对人民的热爱,才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

文艺也只能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实践。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一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栩栩如生的人物。

(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是爱国主义在文艺作品中的真实写照。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还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

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了解。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三、习近平文艺思想铺就了文艺繁荣的新康庄大道

(一)守初心:为幸福加油

把工作融入生命。马克思主义讲“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幸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习近平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融入人民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认为只有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才能获得幸福。

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

(二)担使命:为人民服务

1.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2.把扑下身子作为行动指南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培育了中华民族群体心理的务实品格。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靠实干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建党100年来,我们靠实干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经历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为政之要,重在履事,贵在实干。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实干的人民梦。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到共同富裕的旗帜下,未来中国定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梦想的道路上踏实前行。百姓的心是最透亮的。艺术家在台上“表演”,干与不干、花架子还是真本事,都是透明的。天下之事,必作于实,实者兴,虚者亡。

3.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音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三)定信仰:为初心蓄力

1.把意志锤炼作为必修课程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外化为人的实践活动?毛泽东讲过锤炼意志的必要性:“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由于没有忘记在梁家河“让老乡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的初心,才以铁的决心、铁的信念、铁的担当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矢志不渝。

2.把敬畏事业作为崇高追求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要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

从初心出发,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将其付诸实践,形成矢志不渝的强大信念,引领和制约着我们一步一步抵达幸福的彼岸。不忘初心,才能找准人生的方向,才能坚定我们的追求,抵达自己的初衷。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