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章 轮船上的“神秘之约”
1905年夏天,孙中山乘坐从英国驶往法国的轮船,满心为革命经费短缺而发愁,急得在船上直踱步。
这时,一位身体欠佳、走路跛行的中国人来到孙中山面前。此人礼貌地鞠躬,操着上海口音问:“您可是致力于革命的孙文先生?”孙中山见他并无恶意,便点头回应。
这人立刻热络地与孙中山交谈起来:“孙先生,久仰大名!我坚信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这几年在法国做买卖,赚了些钱,想为您的革命事业出份力。”孙中山又惊又喜,询问得知他叫张静江,当时任职于巴黎的中国驻法使馆,是商务参赞。
张静江说完,马上留下地址,还兴致勃勃地定下电报暗号:“孙先生,以后您给我发电报,用ABCDE代表金额,A是1万法郎,B是2万法郎,C是3万法郎,D是4万法郎,E是5万法郎。我收到电报就马上汇款。”孙中山听后,虽心存疑虑,但还是记下了。
原来,张静江是浙江湖州(吴兴为旧称)人,家境殷实,继承巨额遗产。1904年随孙宝琦出使法国后,投身古董生意,收获颇丰。受民主思潮影响,他一心想助力孙中山的革命大业。
两人分别后便没了联系。1907年冬天,孙中山领导的西南四次起义接连失败,革命党陷入经济困境,众人一筹莫展。
关键时刻,孙中山想起与张静江的那次相遇,决定按地址发个电报试试。黄兴等人觉得这太冒险,毕竟张静江是清廷官员,怕节外生枝,但孙中山还是发出了代表3万法郎的“C”字电报。
没想到,没几天3万法郎就到账了!革命党人惊喜万分,奔走相告,直呼“天助”。
1908年3月,为策划钦州起义,孙中山发“A”字电报,张静江迅速汇来1万法郎。一个月后,筹备云南河口起义,孙中山发“E”字电报,5万法郎很快也到账了。
孙中山等革命领袖在艰难时刻得张静江慷慨资助,感动不已,孙中山尊称他为“革命圣人”。
辛亥革命成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众人觊觎财政部长一职,孙中山却多次诚邀张静江出任。张静江坚决推辞,并诚挚表示:“革命政府若有财政困难,我定会继续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