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到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城市管理内容主要停留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维护等方面,即狭义的城市管理[2],重点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等领域的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涉及城市生活的更多方面。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复杂巨系统特征[3]日益凸显,城市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增长的加快、环境问题的凸显等。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以行政手段为主,突出财政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日常管理方面往往基于经验化管理模式运行。随着21世纪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当面对城市经济发展失调、环境建设失衡、社会管理失稳、城市运行失序等由于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发展带来的问题时,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完全不能应对城区快速扩张和人口急剧增加带来的负荷,以粗放、低效、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的管理方式虽然短时效果较好,但缺乏长效机制和合理的监督机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其背后指向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责交叉、管理粗放、缺乏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是我国传统城市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如何突破传统城市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各城市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北京市东城区形成了以“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等为鲜明特征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4],并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应用。相对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城市管理理念上实现了重大转变,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主要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管理范围较为模糊。而网格化城市管理通过划分空间网格,将城市管理单元精细划分为多个小的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单元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为实现城市管理的职能下沉和精细化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高效的落地路径,也为城市管理进一步实现科学化和智能化奠定了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