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诗人与魔法:看见苏格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电影《勇敢的心》与历史中的苏格兰勇士

关于苏格兰,我在很久以前就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里的人似乎总是处于英格兰的压迫之中,一直在追求独立。我在任何时候听到苏格兰民族乐器风笛的曲调,都觉得是苏格兰人民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悲歌。以至于我刚到伦敦的时候,在街头看到了一位身着苏格兰花格呢的风笛手正在吹奏《苏格兰勇士》,我的第一反应,就怀疑他正在代表苏格兰人民向英国政府喊话,要求自由和独立。

这种印象从何而来?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受了那部名叫《勇敢的心》电影的影响。在这部电影里,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带领苏格兰人民反对暴政、追求自由的故事,曾经无数次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感动着我,令我从不同的角度潸然泪下。

第一次看《勇敢的心》(又名《惊世未了缘》),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部电影刚刚传入中国,还并不知名。我是从一位父母在电影公司工作的同学那里弄到了这部电影的VCD。这张VCD就在我们几个好朋友之间小范围流传,成为年幼的我们认识苏格兰的第一扇窗口。影片中坚强的勇士,自由的呼唤,冷艳的王妃,凄美的爱情,独立的悲歌和呜咽的风笛,都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后来,我渐渐长大,在我人生的好几个阈限阶段,当我需要极大的勇气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的时候,我都会找出这部片子,反复观看,从中汲取勇士的精神和战斗的力量,紧握那颗“勇敢的心”,直面困难,一战到底。

万万没想到的是,我居然在多年以后,鬼使神差地来到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求学。于是一有机会,我就会跟我在爱丁堡遇到的留学生朋友聊电影《勇敢的心》,因为我觉得苏格兰是最适合跟人聊《勇敢的心》的地方。我早已过了把自己认为好看的书、好听的歌、好看的电影强行推荐给别人的年龄,但当我在爱丁堡遇到了一些没看过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勇敢的心》的小朋友的时候,一把年纪的我依然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情不自禁地问道:“你选择来苏格兰上大学,居然没看过《勇敢的心》!那你们来苏格兰干什么!”

年轻的同学一脸问号地望着我,可能是觉得对面这位老同志坚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意识到自己不合时宜后,我马上做了一个比喻,“我的意思是,这就相当于你们这么喜欢爱丁堡,最终选择了爱丁堡大学作为你的梦校,但身在爱丁堡的你却没看过甚至没听说过《哈利·波特》一样”。这样一说,他们似乎明白了我心中《勇敢的心》这部电影对于苏格兰的意义。

我后来也深刻反省了自己,毕竟《勇敢的心》是一部时光比较久远的电影了,年轻的朋友们没听说过也非常正常。不过,我还是忍不住,冒着再次被大家认为莫名其妙、好为人师的危险,强烈推荐他们一定要看这部电影。因为我是真的觉得,《勇敢的心》是每一位到苏格兰留学、访学甚至是旅游的人必看的电影。

人对一个地方产生感情,一个地方对一个人产生意义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一个人,一段经历,也可能是因为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影。就我自己而言,最初就是因为《勇敢的心》这部电影,才对遥远的苏格兰萌生了炽热的情感,形成了审美的意象。就如同北京大学的李道新教授在他的文章《风雨苏格兰》中谈到的那样,“尽管我也知道,《勇敢的心》只是一部虚构的古装影片,跟苏格兰历史文化本身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但我仍然固执地想要把我在苏格兰所看到和听到的,跟曾经感动和震撼自己的一部电影联系在一起。有点蛮横无理,却又不可救药”。

位于苏格兰小城斯特灵的华莱士纪念塔

我了解到,在历史上华莱士大败英格兰军队的苏格兰小城斯特灵,建有一座华莱士纪念塔。我还一直计划在什么时候,一定要去斯特灵来一场关于华莱士的文化朝圣。但有一天,就在跟我的宿舍步行不超过10分钟的爱丁堡城堡门口,我居然没有一丝防备地,看到了我心目中苏格兰最大的英雄华莱士的雕像。

这个位于爱丁堡城堡门口的华莱士雕像真是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在爱丁堡城堡门口竟然会树立起勇士华莱士的雕像,这也从客观上证明了华莱士在苏格兰历史中的地位。但是我心中也迅速升起了一个问号,会不会是因为《勇敢的心》这部电影在全球大火了以后,为了吸引游客,才在爱丁堡城堡门口树立起华莱士的雕像呢?就像在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树立的那个变形金刚一样。

爱丁堡城堡门口的布鲁斯与华莱士雕像

我后来才知道,爱丁堡城堡门口这尊华莱士雕像,确实跟《勇敢的心》这部电影大有渊源。但与我之前的猜测完全相反,并不是电影带来了这座雕像,而是爱丁堡城堡门口这个华莱士雕像,催生了《勇敢的心》这部电影。

电影《勇敢的心》的编剧兰德尔·华莱士(Randall Wallace)此前从未听说过威廉·华莱士的故事。他来到爱丁堡之后,看到了这座威廉·华莱士的雕像,惊奇地发现这个人居然跟自己同姓,于是他就主动去了解了华莱士的故事,最后才创作了《勇敢的心》剧本。爱丁堡这座城市被称为“文学之城”,我认为最厉害之处不在于它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如何才能被评为文学之都”的那些标准,而在于这座城市里到处都是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力,催生人的创造力,激发艺术家创意的文化景观。

城堡门口除了华莱士的雕像外,还有一座雕像是罗伯特·布鲁斯。在电影《勇敢的心》中,布鲁斯只是一名继承了华莱士的遗志继续对抗英军的贵族,在片中戏份不多。作为一个连名字都不大容易能被人记住的配角,布鲁斯在电影中的影响力远远小于华莱士。但电影《勇敢的心》对历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把所有的光环都集中到了华莱士这个人物上。在真实的苏格兰历史中,“勇敢的心”其实并不是指威廉·华莱士的心,“勇敢的心”这个说法来源于这位苏格兰贵族勇士罗伯特·布鲁斯。

在1306年,也就是华莱士被处死后的第二年,罗伯特·布鲁斯加冕为苏格兰国王,即苏格兰历史上的罗伯特一世。他多次率领苏格兰人大败英格兰军队,特别是在1314年,罗伯特一世在位于斯特灵郡的班诺克本战役中用密集的长矛方阵(Schiltrom)让英军大伤元气(这个长矛方阵又名刺猬阵,也曾出现在电影《勇敢的心》中)。到了1328年,曾经打败了苏格兰,斩首了华莱士的“长腿”英王爱德华一世的孙子,英王爱德华三世不得不与罗伯特一世签订了《北安普敦条约》和《爱丁堡协议》,正式承认苏格兰王国的独立主权,教皇也认可了苏格兰国王的身份。

罗伯特在晚年决定参加十字军东征,但病重的他已无法亲自前行,遂让部下詹姆斯·道格拉斯代他出征,并要求在自己死后,将心脏取出进行防腐处理,与军队同行,这样就表示他身上的勇士精神仍然与军队同在。道格拉斯完美地执行了罗伯特的遗愿,他把罗伯特·布鲁斯的心脏放在一个银盒子里,用链子戴在自己的脖子上随军出战。我突然想到了《哈利·波特》中伏地魔的魂器,也曾经被哈利和罗恩以这种方式挂在脖子上,不知道罗琳阿姨在创作这个细节的时候是否受到苏格兰“勇敢的心”这个传说的影响。

1330年,在特巴斯德阿达莱斯战役中,道格拉斯中了埋伏,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取出盒中的心脏用力掷向前方,高喊,“向前冲吧,勇敢的心,就像以往您曾经做的那样,道格拉斯将追随您奋勇战死”(Forward, brave heart, as ever thou were wont to do, and Douglas will follow thee or die),这就是历史上“勇敢的心”故事的由来。道格拉斯战败身亡,骑士团几乎全军覆没,但幸运的是,这颗“勇敢的心”被道格拉斯的战友带回了苏格兰,安放在梅尔罗斯修道院。

罗伯特·布鲁斯的一生也是带领苏格兰人民英勇奋战,争取自由的一生。苏格兰诗人彭斯的《苏格兰勇士》(“Scot Wha Hae”),生动地表现了华莱士与布鲁斯带领苏格兰人战斗的那段历史:“跟华莱士流过血的苏格兰人/随布鲁斯作过战的苏格兰人/起来!倒在血泊里也成/要不就夺取胜利!”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华莱士和布鲁斯作为民族英雄,在苏格兰人民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的。苏格兰人民就如同怀念威廉·华莱士一样怀念罗伯特·布鲁斯,这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爱丁堡城堡的门口,会出现布鲁斯与华莱士两位苏格兰勇士的雕像一左一右,共同把守城堡大门的景象。

后来对苏格兰文化已经比较熟悉后,我又在爱丁堡重温了一遍《勇敢的心》这部电影。此时的我,已经可以从电影中随意抓取表现苏格兰的文化符号了。比如:电影里随时出现的悠扬的风笛声;所有人几乎都穿着格子披肩;小女孩向华莱士表达爱意时送给他的蓟花;华莱士回到故乡时,人们正在跳的凯莉舞;华莱士骑着马去接女朋友时天上下起的大雨;苏格兰老人在给受伤的士兵做手术时,用威士忌进行麻醉,同时感叹毁掉了一瓶好酒;以及华莱士准备用箭射鹿,却被这匹鹿救了他的性命……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在爱丁堡待过一段时间,在电影中看到这些代表苏格兰的文化符号,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