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百效全書(校點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經報使

太陽經引上藁本、羌活,引下黃柏。   陽明經引上白芷并升麻,引下石菖蒲。

少陽經引上柴胡;引下黃柏。   厥陰經引同上。

太陰肺經引上升麻、白芷、葱,引下桑白皮。 太陰脾經引上升麻,引下芍藥。

少陰心經引上石菖蒲,引下羌活。   少陰腎經引上大附子,引下肉桂。

歌曰:

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鄉。

三焦膽與肝包絡,少陽厥陰柴胡強。

大腸陽明并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

太陰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將。

脾經少與肺部異,升麻兼之白芍詳。

少陰心經獨活至,腎經獨活加桂良。

通經用此藥爲使,更有何病在膏肓。

六陳

枳殼陳皮并半夏,茱萸狼毒及麻黃。

六般之藥宜陳久,入用方知功效良。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逐一從頭説與君。

人參芍藥與沙參,細辛玄參及紫參,苦參丹參并前藥,一見藜蘆便殺人。

白及白斂并半夏,瓜貝母五般真,莫見烏頭與烏喙,逢之一反疾如神。

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已上反甘草,若還吐蠱用翻腸,尋常犯之都不好。

蜜蠟莫與葱相睹1,石決明休見雲母。藜蘆莫使酒來浸,人若犯之都是苦。

1 睹:原作“覩”。同“睹”,據改。後同徑改。

十九畏

雄黃元是火之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爲上,便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又忌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石脂相見便蹺蹊。

大抵修合着順逆,炮爁炙煿要精微。

妊娠服藥

蚖班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葛根水銀并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蜕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硇砂乾漆蟹甲爪,地膽茅根都不中。

服藥禁忌

服柴胡,忌牛肉。服茯苓,忌醋。服黃連、桔梗,忌猪肉。服乳石,忌參、术,犯者死。服丹石,不可食蛤蜊,腹中結痛。服大黃,巴豆同劑,反不瀉人。服皂礬,忌蕎麥麵。服天門冬,忌鯉魚。服牡丹皮,忌胡荽。服常山,忌葱。服半夏、菖蒲,忌飴糖、羊肉。服白术、蒼术,忌雀肉、胡荽、大蒜。服鱉甲,忌莧菜。服商陸,忌犬肉。服地黃,忌蘿蔔。服細辛,忌生菜。服甘草,忌菘菜。服粟殼,忌醋。服芫花、甘遂,忌鹽,忌甘草。服芥,忌驢馬肉、黃顙魚。服柿蒂,忌蟹,犯者木香湯能解。服巴豆,忌蘆笋。服諸藥未消化,不可食河豚魚,食魚後服藥者,口鼻流血而死《醫説》。服蜜及蜜煎果食,忌魚鮓。服藜蘆,忌狐狸肉。若瘡毒未愈,不可食生薑、雞子,犯之則長肉突出作塊而白。

當禁不禁 犯禁必死

張子和云,病腫脹旣平,當節飲食,忌鹽、血、房室。犯禁者病再作,乃死不救。

病癆嗽,忌房室、膏粱,犯者死。

子和案云,一小兒病痢,用車載數十里,就某寺調理,入門而則死。痢疾下墜病也,以車載之,築築而又下墜也。所謂落井而又下石,安得不死乎。

病人遠行,不宜以車載馬馱。病已擾矣,甚者多死不救。

一人爲犬所嚙,大痛不可忍,偏癢燥。自云載至家二十里,一夕而死。時人皆不知車之誤也,擾動則邪氣益盛,是以死也。

傷寒之後,忌葷肉、房事,犯之者不救。

水腫之後,忌油鹽。

病脾胃傷寒者,節飲食。

滑瀉之後,忌油膩。此數者決不可輕犯也。

時病新差,食蒜鱠者病發,必致大困。

時病新愈,食犬、羊肉者,必作骨熱。

時病新愈,食生棗及羊肉,必作膈上熱

時病新愈,食生菜,令人顏色終身不平復。

病人新愈,飲酒食韭,病必復作。

不必忌而忌之過

張子和曰:臓毒、酒毒、下血、嘔血等症,如婦人三十已下血閉,及六七月間血痢,婦初得孕擇食者,已上皆不禁口。

凡久病之人,胃氣虚弱者,忽思葷茹,亦當少少與之,圖引漿水,穀氣入胃,此權變之道也。若專以淡粥責之,則病不悦而食減不進,胃氣斯所以難復,病所以難痊。此忌之之過也,智者通之。

煎藥則例

凡煎湯劑,必先以主治之爲君藥,先煮數沸,然後餘藥,文火緩緩熬之得所,勿揭蓋,連罐1取起,坐涼水中,候溫熱服之,庶氣味不泄。若據成熱揭封傾出,則氣泄而性不全矣。煎時不宜烈火,其湯騰沸耗蝕而速涸,藥性未盡出,而氣味不純。人家多有此病,而反責藥不效,咎將誰歸。

1 罐:原作“礶”。同“罐”,據改。後同徑改。

發汗藥,先煎麻黃二三沸,後入餘藥同煎。

止汗藥,先煎桂枝二三沸,後下衆藥同煎。

和解藥,先煎柴胡,後下衆藥。至於溫藥,先煎乾薑。行血藥,先煎桃仁。利水藥,先煎猪苓。止瀉藥,先煎白术、茯苓。止渴藥,先煎天花粉、乾葛。去濕藥,先煎蒼术、防己。去黃藥,先煎茵陳。嘔吐藥,先煎半夏、生薑。風藥,先煎防風、羌活。暑藥,先煎香薷。熱藥,先煎黃連。凡主治濟必有主治爲君之藥,俱宜先煎,則效自奏也。

凡湯用麻黃,去節令通理,碎剉如豆大,先另煮二三沸,掠去上沫,更益水如本數,乃内餘劑,不爾令人煩。

凡用大黃,不須細剉,先以酒浸令淹浹,密覆一宿,明旦煮湯,臨熟乃内湯中,煮二三沸便起,則勢力猛,易得快利。丸藥中微之,恐寒傷胃也。

凡湯中用阿膠、飴糖、芒硝,皆須待湯熟起去渣,只内淨汁中煮二三沸,熔化盡,仍傾盞内服。

凡用乾棗、蓮子、烏梅仁、決明子,皆劈破研碎,入藥煎。

凡用砂仁、豆蔻、丁香之類,皆須打碎,遲後入藥,煎數沸則起。不爾,久久煎之,其香氣消散也,是以效少。

凡湯中用犀角、羚羊角,一槪末如粉,臨服内湯中。然入藥法,生磨汁煮亦通。

凡諸藥子仁,皆用湯泡,去皮、尖及雙仁者,亦有炒令黃色者、生用者。并搗碎入劑煎,方得汁出。

凡用沉香、木香、乳、没一切香末藥味,須研極細,待湯熟,先傾汁小盞調香末,服訖,然後盡飲湯藥。

凡煎湯藥,初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數依方多少,大略藥二十兩,用水一斗,煮四升,以此爲准。然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服湯宜小沸,熱則易下,冷則嘔涌。

服藥序次

病在胸膈已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脉及下部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頭目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雖食前食後,亦停少須,然後服藥,藥氣稍消,則進食。所謂食先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又有酒服者,飲服者,冷服者。服湯有疏有數者,煮湯有生熟者,各有次第,并宜詳審而勿略焉。

清熱湯,宜涼服,如三黃湯之類;消暑藥,宜冷服,如香薷飲之類;散寒藥,宜熱服,如麻黃湯之類。溫中藥宜熟而熱,補中藥皆然。利下藥宜生而溫,如承氣湯之類。

病在上者,不厭頻而少;病在下者,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并視人之強弱羸瘦,病之輕重,爲之進退增減,不必局于方説,則活潑潑地也。又云晬時,周時也,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

因時用藥例

《内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凡用藥須看時令,如常用調理藥,春加川芎,夏加黃芩,秋加茯苓,冬加乾薑。

如解肌發表,春溫月用辛涼藥,川芎、防風、芥、柴胡、紫蘇、薄荷之類;夏暑月用甘辛寒藥,乾葛、石膏、甘草、薄荷、升麻、柴胡之類;秋涼月用辛溫藥,羌活、防風、蒼术、芥之類;冬寒月用辛熱藥,麻黃、桂枝、乾薑、附子之類。若病與時違,勿拘此例。

如溫暑月,治熱病、疫癘病,不可用辛溫熱藥,宜溫涼辛甘苦寒之藥,升麻、柴胡、乾葛、薄荷、石膏、黃芩、黃連、甘草、芍藥之類。

治咳嗽,春多上升之氣,用川芎、芍藥、半夏、黃芩之類;夏多火炎逼肺,用黃芩、山梔、桑白皮、石膏、知母之類;秋多濕熱傷肺,用蒼术、桑白皮、黃芩、防風之類;冬多風寒外束,用麻黃、桂枝、乾薑、半夏、防風、羌活之類。若病與時違,不拘此例。

如治泄瀉,冬寒月用辛苦溫藥,乾薑、砂仁、陳皮、厚朴之類;夏暑月暴注水瀉,用苦寒酸寒藥,黃連、山梔、茵陳、芍藥之類。若病與時違,不拘此例。

如傷冷食腹痛,或霍亂吐瀉,雖夏暑月,可用辛熱溫中藥,乾薑、茱萸、砂仁、厚朴之類。

如酒客病,或素有熱證,雖在寒涼月,可用清涼藥,芩、連、乾葛之類。

凡用藥若不本四時,以順爲逆。四時者,是春升、夏浮、秋收、冬沉,乃天地之升降浮沉。五化者,脾土中造化也。是爲四時之宜。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皆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瀉秋收冬藏之藥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但言之以酸苦寒涼之劑,并淡味滲瀉之藥,此助秋冬之沉降者也,在人之身乃肺腎也。用藥者,因此法度則生,逆之則死。其不死之者,必危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