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心脑病案
(一)中风
1.中风汗出
【出处】
《本草纲目·卷1·神农本经名例》
【原文】
有人年六十,脚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以药下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头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轮上有浮泡小疮,黄汁出,乃与小续命汤倍加羌活服之,遂愈。
【译文】
有一人,年六十岁,脚肿生疮,偶然食用猪肉后,便觉不适。医生认为是食积,用了泻下药后,稍有好转。当时外出,汗出当风,感受风邪,头面暴肿,呈紫黑色,嗜睡,耳轮上有浮泡小疮,疮中有黄色汁液流出,给予小续命汤倍加羌活服用,病即痊愈。
【解读】
此证是由患者素禀痰湿,经泻下致虚,复感风邪所致。湿性趋下,故脚肿生疮,猪肉能生痰助湿,故食猪肉而病发;风性轻扬,易袭头面,风邪与疮毒搏结,故头面暴肿,呈紫黑色;泻下耗伤正气,且复感邪气,正气不支,故多睡;耳轮属脾,痰湿之邪循脾经上扰,故耳轮生疮,并流黄色汁液。
小续命汤为治六经中风之通剂。方中麻黄、防风、杏仁、生姜开表泄闭,驱风邪外出,且风药兼能祛湿;人参、甘草、附子、桂心益气温阳以扶助正气;川芎、芍药调和气血;黄芩之苦寒,一以解疮毒,一以燥痰湿。倍加羌活者,是增强祛风之功。此案辨证精准,用药贴切,故病得痊愈。
2.中风不语
【出处】
《本草纲目·卷12·黄芪·发明》
【原文】
宗奭曰:防风、黄芪,世多相须而用。唐·许胤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芪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也。
【译文】
寇宗奭说:防风、黄芪,世人大多相须而用。唐代许胤宗最初在陈朝(南北朝时期)做官,担任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受风邪不能说话,脉沉而牙关紧急、口不能开。许胤宗说:药既然不能下喉,则宜将药物煎成汤,用汤的热气熏蒸,使药入腠理,一昼夜病可痊愈。于是煎煮黄芪防风汤数斛,放在床下,蒸气如烟雾,当天晚上便能言语。
【解读】
《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柳太后当是气虚卫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而患中风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柳太后口噤不能言,当是风中于脏,属于中风病中最为严重者。牙关紧急、口不能开,则汤药不能下喉,故采用外治法,将药物煎成汤液,然后用热气熏蒸,使药物通过腠理、鼻孔进入患者体内。黄芪补中益气以驱风邪外出,益卫固表以防风邪再入;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治风之通用药”,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两者相须而用,其功益大。患者经过药气熏蒸,体内风邪得以祛除,则口噤得解,言语自如。
3.中风口噤
【出处】
《本草纲目·卷14·假苏·附方》
【原文】
中风口噤:荆芥穗为末,酒服二钱,立愈,名荆芥散。贾似道云:此方出《曾公谈录》,前后用之甚验。其子名顺者,病此已革,服之立定,真再生丹也。
【译文】
中风,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取荆芥穗研为细末,用酒送服二钱,病立刻痊愈,名为荆芥散。贾似道说:此方出自《曾公谈录》,多次使用都很有效。他的儿子名叫贾顺的,因患此病面貌已有变革,服用此方后病即痊愈,真的是能使人再生的灵丹妙药。
【解读】
中风口噤,是指中风后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面部的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痉挛状态,故面貌会发生变革。荆芥穗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可用于治疗各种感受风邪所致的病症。但荆芥穗药效和缓,文中述及用荆芥穗治疗中风疗效显著,恐为夸大之词。
4.中风神昏
【出处】
《本草纲目·卷17·藜芦·发明》
【原文】
我朝荆和王妃刘氏,年七十,病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群医束手。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药不能入,自午至子。不获已,打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一声,遂吐痰而苏,调理而安。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诚然。
【译文】
明代荆和王朱祐橺(xiàn)的妃子刘氏,年七十岁,病中风,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群医束手无策。我的父亲太医院吏目李言闻诊视,自午时(11:00~13:00)至子时(23:00~1:00),汤药不能入口。不得已,打掉一颗牙齿,浓煎藜芦汤从牙齿空缺处灌入。不一会儿,嗳气一声,吐出痰涎而苏醒,经过调理而病愈。用药攻治疾病,人服用后没有眩瞑愦乱的表现,则病不会痊愈,的确是这样。
【解读】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中风的病机归纳而言,有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火(肝火、心火)、气(气逆、气滞)、血(血瘀)、虚(阴虚、血虚)六端。患者吐痰而苏,可推知患者当为痰浊蒙窍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患者为痰浊蒙蔽心窍,故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使用吐法,浓煎藜芦汤灌服,使痰浊一涌而出,则窍闭得开,而神志自然苏醒。
5.中风偏瘫
【出处】
《本草纲目·卷17·蓖麻·发明》
【原文】
时珍曰:蓖麻仁甘辛有毒热,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㖞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渐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
【译文】
李时珍说:蓖麻仁味甘、辛,性热,有毒,气味与巴豆相近,也能使人下利,所以能泻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所以能治疗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牙关紧急、口眼歪斜、头痛久远、七窍的各种病症,并不只是能排出有形之滞物(如胎产胞衣、瘀血)。大概是鹈鹕油能引药气进入体内,蓖麻油能拔病气排出体外,所以各种膏药都使用了蓖麻仁。有一人病偏风,手足不能随意活动。李时珍用蓖麻油同羊脂、麝香、穿山甲等药,煎制成摩膏,每日外摩患处数次,一个多月后逐渐康复。同时服用搜风、化痰、养血的中药,三个月而病愈。
【解读】
偏风,又称“偏枯”,即半身不遂。多因营卫俱虚,正气不足,外邪侵入,经脉阻塞而致,症见半侧肢体运动障碍,麻木疼重,甚则废而不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人体有偏虚者,风邪乘虚而伤之,故为偏风也。”本病正气不足为内因,风邪侵入为外因,内外相因,导致经脉阻塞,其治宜以疏通经脉为主,兼以补虚祛风。
方中蓖麻油味甘、辛,能开通关窍经络;羊脂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润燥、祛风解毒之功;麝香辛香,开通走窜,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而具有活血通经、止痛之效;穿山甲性善走窜,内达脏腑,外通经络,活血祛瘀力强,能通利经络,透达关节。四药合用,共奏舒筋活络、补虚祛风之功。制作成摩膏使用,能使药力直接作用于患处;每日外摩数次,可使药效持续发挥作用。坚持使用,病终痊愈。
6.中风瘫缓
【出处】
《本草纲目·卷19·菖蒲·发明》
【原文】
能治一切诸风,手足顽痹,瘫缓不遂,五劳七伤,填血补脑,坚骨髓,长精神,润五脏,裨六腑,开胃口,和血脉,益口齿,明耳目,泽皮肤,去寒热,除三尸九虫,天行时疾,瘴疫瘦病,泻痢痔漏,妇人带下,产后血运。并以酒服。河内叶敬母中风,服之一年而百病愈。
【译文】
石菖蒲能治疗一切风证,手足皮肤肌肉麻木不知痛痒,肢体瘫痪不能随意运动,补益各种虚损劳伤,养血补脑,坚骨髓,长精神,滋润五脏,补益六腑,开胃口,和血脉,益口齿,明耳目,泽皮肤,去寒热,杀各种寄生虫,治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瘦弱憔悴,泄泻下痢,痔疮肛漏,各种妇科疾病,产后血晕。都可以用酒送服。河内郡人叶敬的母亲病中风,服用一年后各种疾病都痊愈了。
【解读】
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是指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证;内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叶敬的母亲所患的中风当属内风。石菖蒲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不但有开窍醒神之功,且兼具化湿、豁痰、辟秽之效,对于痰湿秽浊蒙蔽清窍所致的中风尤为适宜。以药测证,患者当为痰浊壅闭型中风。对于其他类型的中风,石菖蒲不适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