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是家庭造就的(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用心的教育更成功

我想告诉大家:教育,只要用心,就有可能成功;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设计孩子的成长道路,支持和帮助孩子发展,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每一步都深深浅浅、曲曲折折,只要有父母这双温暖的手时常牵着,孩子就能安心、平顺、幸福。

我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详细了解每名学生的档案和成长背景,给每名学生设计一条适合他发展的路。最后我的那些学生的高考分数不一定最高,但是他们上的学校,往往都是最适合他们的。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有提前设计。

为孩子设计成长之路,任何时候都不晚

我们先来看一道选择题。

如果我告诉你,某年人大附中有一个班,只有13名学生,这13名学生全部考入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名校,你怎么看待这群孩子?

A.天才

B.狂人

C.关系户

D.吹牛

以上选项都不对。这个班的学生原本没有任何过人之处,要考上清华、北大更是希望渺茫。然而,他们轻轻松松地学习了三年,结果就读的高校比北大、清华一点不差。

他们就是人大附中A-level班的第一届毕业生。

在启动A-level班的时候,学校召开班主任会,向老师们推荐这个班,让老师们动员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且有意向的学生报名。很多老师和家长不理解,认为这个班前途未卜。甚至有家长明确发言质疑:“我不知道这个班会不会更好,我只知道它现在是第一届,没有人能保证它的零风险,我的孩子绝不可以去当这个试验品。”我理解家长的想法,没有人能保证它零风险,但即便是传统的高考,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啊。据我分析,学校办A-level班是第一年,但不可能只办一届,将来还得一直办下去,学校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把第一届学生培养好,力创品牌。所以,我回到班级,积极地动员学生们报名加入。谁想去都行,能去就去。当年的第一届A-level班只招了13名学生,我教的两个班就占了6个名额,他们都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

A-level班的学生学的是英国高中的原版教材,上课全部由英国老师用英文讲授。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学生的英语能不过关吗?口语能不地道吗?考试前,英国的合作学校把卷子寄过来,学生考完了以后,学校再给他们寄回去。并且,像大学一样,考一门过一门,得到相应的学分。等学生累积到一定学分后,学校才给予毕业证书。这个毕业证书几乎英语语系的任何国家都认可,学生可以报考这些国家的任何一所名牌大学。但是,因为A-level班和普通高中班级所学的内容差异很大,学生不能参加国内的高考了。

英国高中课程的难度远远低于我国,虽然是用英语讲课,但A-level班的学生们都感觉很轻松、很快乐。结果,第一届A-level班毕业后,13名学生全部上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一流名校。

没报A-level班的许多学生都后悔了:“我以前学习成绩比A-level班的学生还好呢,最后他们反而考入了国外的名校。现在我也想出国留学,考这个考那个难死了,英语也不敢说,A-level班的同学那么轻松就完成了。”

在A-level班的毕业生中,有一个叫王菲菲的女孩,当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那年,香港大学开始在内地招生,并给了北京大学8个招生指标。这些学生大学一年级在北大,之后可以免费去香港大学念书,相当于交换生。当时在国人心目中,北京大学的地位要高出许多,对于香港大学,许多人不了解。

王菲菲来问我:“我们学校分了8个到香港大学上学的指标,您说我报不报呀?”

我回答:“当然应该报了。”

我告诉她:“香港的文化氛围和北京有很大不同。你已经对北京很了解了,如果你到香港学习,将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会收获更多。”

我谈了我的观点以后,王菲菲报名了。当时很多北大学生并不认可香港大学,所以王菲菲面临的竞争也不激烈,她很快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到香港大学读了半年书,王菲菲回来跟我说:“老师,这个路我选对了。香港大学的学生水平虽然跟北大的学生水平不能比,但是那边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整体开放的氛围,以及周边的社会文化对校园的影响,在北大是感受不到的。”

到了大四,王菲菲又被香港大学推荐到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在那里又读了一年书。这个孩子上了四年本科,就读了三所学校,结束于两个国家,比其他学生经历更丰富。

所以,对孩子的前程,家长必须有先见之明。只有对教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利的选择。相反,有些家长对此感觉比较迟钝,甚至冷漠,总觉得这件事与自己无关,自己的孩子不能去做有风险的事。大家都不敢吃这第一口螃蟹,怕扎了嘴,卡了喉咙。有没有认真研究国内教育形势的转变?有没有对比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有没有想过,在别人已经走过的这条路上,自己的孩子还能走多远、多快?相当多的家长都没有做到。家长们遵循常规思维老轨道,听从命运的摆布,无知而无奈。

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出生、入园、开学、升学、高考、求职,人的一生好像一直在爬坡,在赶路。只有那些事先做好了充分准备,进行了前瞻性、智慧性选择的家长,才能够为孩子找到一条更好走、更合适的英才之路。

创造条件巧设计,条条大路通英才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不能让孩子上A-level班出国留学,也不能让孩子去消费水平比较高的香港读大学,就没有设计的条件,也不能高瞻远瞩,所以我们只能按部就班,走那条老路。如果这么想,家长们就大错特错了。有句老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要说“条条大路通英才”。什么叫“没有设计的条件”?即使硬性条件不足,还有软性条件啊。只要有心,不愁找不到捷径。

有一次,我的一个老乡领着上高二的儿子来找我,一见面就谈到了高考。

我说:“北京大学有一年高考一共录取了2675名学生,其中保送的有573名,自主招生的有658名,再加上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等,北京大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走了特殊的招生渠道,完全凭考分录取的学生还不到一半。北京大学是这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也都是这样的。”

这个老乡一听,特别吃惊:“怪不得我们感觉这些年考清华、北大这些名牌大学越来越难了。”

于是,他问我:“王老师,什么叫自主招生?”我说:“孩子都上高二了,你连这都不知道呀!”

他摇摇头:“不知道。哪些学校有自主招生的资格?自主招生需要什么条件?”

我说:“你会上网吗?”

“会呀。”

“那你就上网,输入‘自主招生’这四个字,就会有大量信息出来。看一看这些信息你就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知道怎么提前做准备了。”

当然,根据现在的高考政策,已经没有自主招生了,我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家长需要对当前的高考政策有相应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做出规划。

其实,资源对所有学生和家长都是开放的,就看谁是有心人。孩子天天被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哪能顾得上自我设计?所以,家长就应该帮助学生设计发展路线。但是,很多家长压根不懂这些,也不愿意去学习。往往等到孩子高考结束,家长才成了“专家”。遗憾的是,孩子人生的关键时期已经被耽误,做这样的事后“专家”还有什么意义?

用“望远镜”为孩子规划前程

现在,家长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教育投资几乎成为家庭第一重要的投资了。各地的少年宫、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民办、校办的培训班,生意极其红火。到了周末,家长们带着孩子,背着画夹,扛着乐器,从城东赶到城西,四处接受培训。效果如何?被各种学习填满的业余生活,让两代人都苦不堪言。

不是拿着“望远镜”给孩子规划前程,而是攥着“聚焦镜”强迫孩子跟风、死磕,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在一个人的智力开发期,如果学习的内容是他感兴趣的,那么他的潜能就会极大地被激发;而一旦这些内容他完全“不感冒”,他的智力就会被扼杀。跟风教育出来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性格缺陷也越来越大。当孩子走向社会时,发现学的东西不再那么重要,社会认可的是个人的综合素养,他反而失去了竞争力。这时怎么办?所以,家长必须提前规划。

不管是从教育制度、社会因素,还是孩子自身状况来看,提前规划孩子的发展方向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别等到孩子彻底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一天,空留一声叹息。

培育英才从什么时候抓起?当然是从小开始,越早越好。

一个人的童年阶段完成了一生智力开发的80%,阅读力、记忆力很强,背唐诗、学外语、做奥数题,他们都能很快掌握。至于艺术特长,更需要童子功。比如舞蹈,到了中学再来训练,基本上就晚了;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乐器项目,如拉二胡、拉小提琴,也必须从孩子七八岁时就抓起。

我有个学生叫肖盾,现在是伦敦瑞银投资银行的副总裁。当年作为一名中学生,他的英语水平到了什么程度?人大附中组织学生到美国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全队师生没有带一名翻译。因为有肖盾在,根本就不需要翻译。比赛结束,他就拿着当地的旅游手册,领着大家到处观光。原来,在肖盾还没出生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已经设计好了——如果生的是女孩,就重点培养她数学,因为往往数学是女孩的弱项,要提前将“短板”补足;如果是男孩,就下功夫教他学外语,因为男孩的语言能力通常弱一些。这样,在肖盾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家里就推行了“双语制”。

当然,前提是他父母都还能说一点英语,虽然口语水平并不高,但是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肖盾刚上小学,就已经是个英语通了。甚至很多词他是先会说英语,再会说汉语的。早上看到太阳,开口就是“sun”;晚上看见星星,又喊着“star”。“太阳”和“星星”的汉语发音他反而学得慢一些。

有一天,英语老师忍不住问肖盾:“你们家是不是刚从国外回来?”一个来自推行“双语制”的普通中国家庭的孩子,竟然被英文教师误以为是“从国外回来的”!粗通英语的年轻父母何其多,具备国际眼光真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吗?依我看,差距就在于是否尽了这份心。

从长项做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

很多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比如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可是为什么大多数孩子最终归于平庸了呢?因为他们的天赋都或多或少地被家长们扼杀了。“一个男孩跳什么舞,这都不是正经事”“天天就知道听歌,学习不好有什么用”,类似的话想必很多家长都说过。

事实上,不少名牌大学都专门录取特长生,这对于想考取名牌大学的孩子来说,是一条非常好的特殊渠道。至于是否要走,能不能走,家长需要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喜好和特长,为孩子提前设计。曾经有个沈阳的男孩,他的父母领着他到北京来找我,说这个孩子根本不学习,天天就知道跳舞。

我笑着说:“孩子这个爱好不是挺好的吗?”

他妈妈说:“就是不学习呀!”

“到什么程度呢?”

“反正在班里很差。”

我就问那个男孩:“你喜欢跳舞?”

他点点头:“嗯,我特别喜欢跟着那种节奏感强的音乐跳舞。”我一看那个小男孩,还真帅,体形也挺好,于是问:“你练过舞蹈吗?”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报过一个舞蹈班。”

“你会跳什么舞?”

“桑巴。”

“扭两下。”

他跳完一段,我一看挺有意思,别有韵味。于是,我建议他的父母给孩子报个少年宫的舞蹈训练班。

孩子的家长起初非常反对:“王老师,我们来就是让您劝劝这孩子,让他别天天跳舞不学习,怎么您现在还让我们给他报舞蹈班呢?”

我说:“你们先别急,我看这孩子是真心喜欢舞蹈,管是管不住的,越管他越喜欢,与其让他自己瞎练,不如让他接受专业的训练。即便将来不吃舞蹈这碗饭,高考时也有可能获得特长加分,还能让他对你们的理解心怀感激。一石三鸟,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做呢?”

家长一想有道理,就表示:“那就先让他练练看吧!”孩子高兴极了。

我又跟孩子说:“舞蹈就是在音乐中散步,在音乐中运动,那种感觉,比运动更美。伴随着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我觉得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整体素质都是非常好的锻炼。但是,要想练好舞蹈,也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一段桑巴跳下来,心脏的跳动比跑一百米冲刺还要剧烈。你吃得了这个苦吗?”

他非常坚定地回答:“我能。”

回去后,孩子的家长就在舞蹈培训班给他报了名。孩子就这样一路练习舞蹈,体形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吃苦精神。在中考的时候,他作为舞蹈特长生,进入了重点高中。高中期间,他又到北京舞蹈学院训练了一个假期,技艺大有提高。

后来我又和他说:“你将来可以走特长生之路,但是你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当地的一本线,才可能进重点大学;如果达到当地的二本线,你也可以上一所比较好的大学;要是连二本线都达不到,你就没戏了。所以高中这三年,你既要保证练好舞蹈,学习上还得抓紧。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孩子郑重地点点头。

这以后,孩子更加懂事了。舞蹈玩命地练,学习也没有半点放松。高考那年,他够了一本线。作为艺术特长生,他被北京科技大学录取了。

有些家长也许会说:“扭屁股抡胳膊的,那不是大老爷们儿干的事。”其实,在各地重点高校中,舞蹈特长生的需求量很大,竞争也很激烈。跳舞的女孩严重过剩,男孩则很抢手,占有更大的优势。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长送去上这个特长班,那个特长班。至于为什么要上,大多是因为别的孩子在上,所以家长也让自家孩子去上。这种盲目的行为与我所说的“设计”差距很大,虽然花费了钱财,对孩子的未来却没有多大的益处。

等孩子日渐长大,大多数家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孩子的特长学习。这时候,很多家长整天为孩子操碎了心,又迷惘,又痛苦。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为孩子设计。他们头脑中只有一件事——学习。只要孩子学习好,一好百好;学习不好,什么爱好都是不务正业。

家长们不知道,特长能让孩子体验成功、感受自信,最后全方位地优秀起来。我前文讲到的这个男孩,如果不让他去发挥舞蹈特长,他可能一直是个“差生”。家庭气氛剑拔弩张,孩子也找不到学习感觉。给他自由,让他跳舞,孩子找回了自信,成绩自然也迅速上来了。

所以,从小上特长班,培养孩子有个特长其实是好事,但重点还要看家长们会不会规划、怎么规划。平庸的博士和优秀的木匠,要先选择做一个优秀的木匠。从长项做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