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管仲相齐
鲍叔牙一接到管仲如获至宝,命人快点赶路,生怕鲁国君臣回过神来后悔。好在直到进入齐国国境,鲁国人也没有踪影。这下子,鲍叔牙放心了。很快,他们一行人就来到了齐鲁边境重镇堂阜。
一到这里,鲍叔牙就不再摆齐军统帅的架子,亲自帮老朋友管仲卸下了刑具,待他斋戒沐浴之后,又带着他去拜见齐桓公。
管仲受到了齐桓公极大的礼遇,先被拜为大夫,又被任命为相国,掌管全国的政治、军事。对齐桓公有拥立之功的鲍叔牙、隰朋、高傒反而成为管仲的助手。此外,为了表达对管仲的敬意,齐桓公宣布从此之后称管仲为“仲父”。
一个差点儿要了国君性命的人成了一国之相,还被尊为仲父,国君是不是疯了?齐桓公当然没疯。他要的是称霸诸侯,既然要达成这个目标,就得任用管仲。而且,就连在齐桓公继位过程中功劳最大的鲍叔牙都对管仲心悦诚服,其他人自然无话可说。
当然大家道理都懂,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齐桓公和管仲还需要磨合。磨合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当初吓破了胆的鲁庄公被迫送管仲回国,结果发现施伯太有先见之明了,舅舅齐桓公果然让管仲当了齐相,心里极其愤怒。本来一个好好的人才,就在自己的手下,现在竟然被自己双手奉送,真是岂有此理。鲁庄公越想越生气,就想起兵攻齐,出一口恶气,可最终还是没有动手。以鲁国目前的实力还不是齐国的对手,还是先做好准备,把军队训练好才是王道啊。
对于自己外甥的心思,齐桓公当然很清楚。他当然不会允许潜在危险的存在,就让鲁国成为自己王霸之路的垫脚石吧!想到就要做到。就在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正月,齐国就兵发鲁国。
对此,管仲坚决反对。至于反对的理由,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管仲在齐桓公三年(前683)说的一段话,可以视作对该理由的完全阐释,那就是“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意思是说,内政治理不好,对外用兵就不会成功。齐桓公三年(前683)情况是如此,齐桓公二年(前684)的理由就更不用说了。
可齐桓公不听,还是决定出兵。于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大战——齐鲁长勺之战爆发了。
长勺之战的结果有点出人意料,势力占优的齐桓公居然被鲁国新锐军事强人曹刿打了个大败。齐桓公不服,派人去向宋国借兵。宋国的国君宋闵公也很爽快,一听说齐侯要借兵,二话不说,派出猛将南宫长万带着军队去帮齐国。
宋闵公为什么会这么痛快地答应借兵呢?原来,鲁庄公在正月击败齐桓公之后,二月就入侵了宋国,并迫使宋国迁都。这种深仇大恨怎么能忘记?
有了宋国的帮助,齐桓公跟鲁庄公再次交锋。可惜,这次幸运之神仍然眷顾了鲁庄公,齐宋联军大败,连宋国猛将南宫长万都成了战俘。这下子,齐桓公可真傻了眼。
作为两次战斗的赢家,鲁庄公和曹刿高高兴兴带着战利品和俘虏回国了。之前傻了眼的齐桓公这个时候也恢复了理智,还是仲父的话有道理,自己必须得听。
管仲当然记得自己的使命。早在担任相国之初,他就和鲍叔牙、隰朋、高傒等人密切合作,出台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大力发展工商业。齐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过五年的努力经营,管仲终于为齐桓公开辟了一条通往霸主之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