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秦国大败晋国
就在晋、楚两国剑拔弩张之际,沉寂多年的秦国突然冒了出来,秦景公命人向楚国乞师。这么多年来,秦国一直销声匿迹,都在做些什么呢?原来,麻隧之战的第二年,空有雄心没有实力的秦桓公就去世了。太子嬴石继位,他就是秦景公。
秦国这些年来被秦桓公搞得差点儿资不抵债,进入了低潮期。秦景公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即便是烂摊子,秦国的日子也得过下去。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估计秦景公在当上国君后,就老爸秦桓公的所作所为和秦国的内外形势做了全面分析。具体依据就是,从秦桓公辞世到秦国再次出现在诸侯事务中,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也就是说,秦景公在继位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在韬光养晦。
秦国再次出现在诸侯面前,已经是秦景公十三年(前564)。经过这么多年的休养生息,秦国的元气有所恢复。现在晋国和楚国剑拔弩张,秦国作为三大强国之一,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免被中原诸侯遗忘。
再者,秦景公一直没有忘记秦国历代先君秉承的东出大业。秦国要想东出,首先要打交道的就是晋国。秦景公知道,现在晋国已经跟晋文公时代差不多,诸侯们大多跟随了晋国,如果贸然挑战晋国的权威,那是必死无疑。要想对晋国有所动作,必须要找个盟友才行。
秦国一想到盟友,自然就想到了楚国。一来,多年以来,楚国一直跟晋国对抗,跟晋国开战符合楚国的利益;二来,秦、楚两国虽然很强大,但历来被中原诸侯看不起,双方同病相怜。于是,秦景公就派士雅去楚国乞师。
楚共王看到秦国使者来访,当然很高兴,马上答应了秦国的要求,准备跟秦国联合出兵晋国。可令尹子囊反对,理由是:晋悼公年纪轻轻,却是位贤明的君主,晋国八卿荀罃、赵武、魏绛等人个个才能出众,晋国国力空前强悍。这时,楚国跟晋国硬碰硬,很难成功。可楚共王根本不听,直接带着大军来到武城,准备当秦军的后援。
一看楚国答应了,秦景公马上带着大军向晋国宣战。对于这场战争,秦景公蓄谋已久,眼下又有楚国做外援,要是真的跟晋国正面作战,胜负真的很难说。哪知晋国正好遇上了自然灾害,根本无力打仗。秦景公狠狠地欺负了晋国一番之后,心满意足地撤了军,也算是为先君秦桓公出了一口恶气。
晋国虽然被秦国乘虚而入,大丢面子,可晋国高层认为,目前麻烦的重点并不是秦国,而是郑国和楚国。于是,他们并没有马上出兵秦国,而是选择继续攻打郑国。就在当年十月,晋国又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
郑国看到诸侯联军又来了,深感恐慌,马上派使者去见荀罃,要求讲和。一见郑国求和,晋国高层立马进行了紧急磋商。荀偃认为,包围郑国就是为了引出楚国,跟其决战,所以坚决不能跟郑国讲和。荀罃却说,还是先跟郑国讲和,然后退军。只有晋军撤退,楚军才会出现,这才能达到拖累楚国的目的。
果然,晋国大军刚刚撤离,楚共王就怒气冲冲地率军攻打郑国。郑国不敌,只好讲和。后来,因为楚国太后(楚庄王的王后)去世,楚共王才撤军回国。郑国算是躲过一劫。
郑国高层对郑国夹在晋、楚之间的处境非常忧虑,觉得再这样下去,对郑国非常不利。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这次很冷静,把晋、楚两国的实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晋国的实力比楚国强太多了。从楚,晋国很快就会出兵攻打自己;从晋,楚国虽然愤怒,但还可以商量,而且楚国的出兵速度根本赶不上晋国。为今之计,只能先从晋。
虽然众人达成了一致,但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呢?最起码不能让楚国看出自己在阳奉阴违。这时,大夫子展出了一个主意,具体做法是先去撩拨宋国,让宋国对郑国开战。大家齐声叫好。
为什么子展的主意让大家齐声叫好呢?子展的逻辑是这样的:宋国不堪撩拨,进攻郑国,郑国被迫还击。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盟一看盟国宋国有难,一定会出兵郑国。郑国当然不敌,被迫讲和。这就实现了跟晋国讲和的目标。再者,楚国看到诸侯联军围攻郑国,必然会出兵来救。郑国正好“一石二鸟”。
果然,事态按照子展的预想发展。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为宋伐郑,郑国立马认怂。与此同时,楚国令尹子囊向秦国乞师,秦国派右大夫詹率军跟楚军会合,一起出兵晋国。一看秦、楚联军来势汹汹,郑国又立马认怂。随后,郑国又跟随楚国一起攻宋。
晋国一看宋国出现了危机,又率诸侯联军攻打郑国。这时,郑国的做法相当狡猾。郑简公派人告知楚共王,自己不得不向晋国求和。楚共王一生气,就扣押了郑国使者。郑国不顾楚国的满腔怒气,又跟晋国讲和,并给晋悼公送了重礼。
就在这时,秦景公派庶长鲍和庶长武率军援救郑国。不过,秦国人很谨慎,没有选择跟诸侯联军正面对战,而是选择进攻晋国本土。
晋悼公虽然年轻,但做事很周详。尽管晋国的主力部队在郑国,但国内还留下了新军将士鲂驻守。士鲂是个人才,平时很冷静,但他大概被晋国蒸蒸日上的态势弄得有点头脑发晕,就大意起来。而秦国的两名庶长头脑却很清醒。两人开打之前,做了一次周密的部署,先由庶长鲍带着少量部队在前头,庶长武带着大部队跟进。
士鲂听说秦军来了,就派人去侦察。侦察员也是个马大哈,他只侦察到庶长鲍带的这支先头部队,就回报秦军人数很少。士鲂一听,很高兴。原本想着自己在国内留守,少了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哪知秦军把功劳送上门来了。于是,他兴冲冲地等着秦军的到来,根本没有想着去检查一下下辖军队的各种装备。
有了庶长鲍的掩护,庶长武很快就从辅氏渡过黄河,并迅速跟庶长鲍会师。几天后,秦、晋两国在栎地会战。晋军大败。究其原因,都是士鲂轻敌所致。
不久,晋国中军将荀罃去世。晋悼公任命士匄为中军将,可士匄却说荀偃比他的水平强多了。晋悼公同意了。随后,晋悼公任命韩起当上军将,可韩起认为赵武比自己强,又把职务让给了赵武。[8]自此,赵氏重新上台,为日后的赵国打下了基础。
在这期间,楚共王去世,吴国趁机伐楚。楚国忙于对付吴国,暂时没有再和晋国发生冲突。而郑国也彻底加入了晋国的阵营。
晋国进行人事调整之后的第二年,就调集军队,准备报栎地会战失利之仇。当然,晋国又按惯例召集了不少诸侯国组成联军,向秦国发动进攻。晋国六卿全部随军出征。哪知诸侯联军一到泾水岸边,就停下了脚步,站在那里观望。
晋国大夫叔向一看,这哪像诸侯联军协同作战?这样下去不被秦国教训已经不错了,哪还能把人家打败?于是,他马上去找叔孙豹。
叔孙豹是鲁国的全权代表。他一见叔向进来,就明白了叔向来意。于是,叔孙豹就念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一诗出自《诗经·邶风》,光看这首诗的诗名,可能真不知道这是什么诗。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提到的故事发生在济水渡口。一名女子很早就来到那里等她的情郎。渡口很热闹,总有人要乘船渡河。船夫看女子一直站在岸边,以为她不好意思,便招呼她上船。哪知,女子是在焦急地等待情郎,根本不是要渡河啊!
诗的最后四句是“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这是那位女子的内心独白。意思是说,船夫频频招手招呼我上船,别人争着上船但我不急。别人争着上船但我不急,我在等我的情郎啊!
叔向一听,就明白了叔孙豹的意思,回到大营后马上叫大家准备好船只。随后,鲁国和莒国就率先渡过了泾水。郑国司马子蟜一看鲁国和莒国都过了河,就去找卫国大夫北宫括。他们二人很快达成一致,又劝说其他联军渡河。就这样,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渡过了泾水。
秦国也没有坐以待毙,看到诸侯联军纷纷渡河,就在泾水的上游下了毒。结果,诸侯联军遭了殃,很多人都被毒死。仗还没有正式开打,就折损了不少士兵。一时间,联军士气大挫。不过,他们很快就重整队伍,在棫林与秦军交手。遗憾的是,诸侯联军始终没有占到上风。
荀偃很生气,看到士气低落,就出来进行战斗动员,并发布战斗命令:“鸡叫就填平水井、锅灶,做好所有准备工作,然后看我马头前进的方向冲杀。”他的原话是“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这就是成语“马首是瞻”的由来。
荀偃觉得自己这个动员令还不错,没想到遭到了栾黡的反对。栾黡是栾书的儿子,他一听荀偃的话,立刻就大声宣布:“我从来没见过晋国统帅会发布这样的命令。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我的马头已经转向东方。”
本来前进的道路是向西的,向东就是打道回府了。栾黡一调转马头,他手下的军队当然也跟着他回去了。荀偃一看,知道大事不妙,一声长叹:“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擒)。”意思是说,我的命令确实有点不靠谱,如果再留在这个地方,大家就会变成秦国的战俘。随后,荀偃下令撤军。
这场大战开头声势浩大,参与的国家众多,完全可能复制上次猛扁秦桓公的麻隧之战。哪知这次人心不齐,先是大家不肯渡河与秦军决战,接着又被秦国毒死了不少人。除了盟友不给力,晋国内部也闹出了矛盾。内忧外患集于一身,这仗根本不用再继续了。最后,联军只得撤走。晋国人把这场大战称为迁延之役。
但仍然有人不肯退走。不肯退的是栾黡的兄弟栾针。栾针接到撤军命令时感叹道:“这次出征就是为了报栎地会战失利之仇,作战没有取得胜利,实在是把晋国的面子给丢光了。我家兄弟俩都在兵车上,哪能不感到耻辱呢?”
年轻的士鞅一听到栾针的话,就决定追随他。于是,两人冲进秦军的阵地,结果栾针战死,士鞅安全回来。
栾黡一看,就直接去找士匄,大声说:“本来我的兄弟并不想去,是你的儿子教唆他冲过去。现在倒好,我的兄弟死了,你的儿子却活着回来。这跟你儿子杀了我兄弟有什么区别?如果你不赶走你儿子,我就砍下他的脑袋。”
士匄没有办法,就让士鞅赶快逃命。士鞅只得逃往秦国。秦景公很欣赏士鞅,后来帮他回到了晋国。
此战之后,这种大规模的攻秦行动再也没有出现过。秦国挺过了事业最艰难的低谷时期。第二年,晋悼公去世,晋国和秦国都不想再敌对下去,于是开始寻求和谈的可能。秦、晋两国的恩怨算是告一段落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秦国跟楚国又开始了一段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