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晋国的艰难霸主之路
彭城之战结束后,晋悼公发现,听晋国号令的只有几个小国,齐国竟然没有来。于是,他又高调宣布,齐国不把霸主的命令当一回事,就是不把大家的利益当一回事,必须要受到惩罚。
齐国人突然发现诸侯大军兵临城下,顿时慌了。他们意识到晋国得罪不起,急忙派使者来见晋悼公,做了一次深刻的检讨,还派太子光来当人质。
收服齐国之后,晋悼公觉得应该趁热打铁,巩固一下自己的霸主之位,就决定拿郑国开刀。
晋悼公二年(前572)五月,晋国中军将韩厥亲自率领大军对郑国开展军事行动。与晋国协同作战的还有齐、鲁、曹、邾、杞、卫等国。郑国哪抵得过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诸侯联军直接开到郑国的外城,随后在洧水大败郑国步兵,打得郑国没有还手之力。
不过,晋国仍然不满足,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穿过郑国,直接入侵楚国的焦、夷两地及陈国境内。晋国这时确实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韩厥在前面率领诸侯联军横扫楚、郑、陈等国,进一步打击楚国的势力。晋悼公和卫献公则带着另一支军队在戚地做前方军队的后援。
楚国这才知道,以前想占晋国便宜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可面对郑国的不断呼救,楚国又不能见死不救。道理很简单——楚国的市场本就十分有限,要是郑国再被晋国收拾了,楚国以后就更加没有施展的空间了。再说,谁会追随见死不救的老大呢?因此,不管怎么样,楚国也得搭救一下郑国。但楚国并没有直接派兵帮助郑国,而是选择出兵宋国。
当然,郑国也没有闲着。郑成公一边派人向楚共王求救,一边派大将子然攻打宋国,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夺取犬丘。
第二年,郑国又按照楚国的安排攻打宋国。诸侯联军的攻势暂时被遏制了,郑成公很高兴,可惜这种高兴没能持续多久,他就被重病击垮了。
郑成公病重的时候,亲信子驷请求他允许郑国跟随晋国。可郑成公坚决反对:“楚王为了郑国连眼睛都被射瞎了一只,咱们没有理由背叛他啊!”
此后不久,郑成公就去世了。子罕和子驷成了郑国的实际掌权者。这时,郑国的大夫们纷纷提出,还是脱楚入晋为好,子驷反对。他不是为自己反对的,而是遵循郑成公的遗命。
郑国那些大夫没有办法,晋国却很有办法。按照韩厥当初提出的战略要求,晋国要通过救宋国展现霸主的责任感,通过跟楚国、郑国的摩擦把诸侯集中起来,而并非要吞并哪一个国家。所以,虽然诸侯联军不断地紧逼郑、楚两国,但晋国看重的却是各国诸侯对自己的态度。
为此,晋国的前线指挥官荀罃召集各国在戚地会盟,会盟的主题就是如何长期有效地控制郑国。鲁国的仲孙蔑建议,在虎牢筑城,派人驻守,长期监控郑国,防止郑国再倒向楚国。
站在晋国的角度想,这真是一个好建议。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由于郑厉公帮助周王室平定了“王子颓之乱”,周惠王就给了郑国四座城池作为答谢。这四座城池的位置就在虎牢以东。虎牢是郑国的军事重地,如果真要在虎牢筑城,郑国的中心地带时刻都会受到威胁。
对此,荀罃很赞同,但有件事引起了他的不满。他对仲孙蔑说:“您的建议非常好,我非常赞同。可现在盘点一下到会人数,还缺几个国家的人啊。我现在虽然担心郑国,但更担心没有来参加会盟的齐国。我会将您的建议转达给敝国国君,同时请求齐国答应。”
其实,除了齐国,向来跟随齐国的滕、薛、小邾也没有来。荀罃这番话很值得深思。
很快,荀罃的话就传到了齐国高层的耳朵里。齐国一听就慌了,马上派大夫崔武子前来参加第二次戚地会盟。这次,滕、薛、小邾等三国也派了大夫前来。直到此时,荀罃才下令在虎牢筑城。
一看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虎牢筑城,郑国慌了,急忙派人与晋国议和。晋悼公终于成了恢复文公事业的人。